针刺“唤醒”手术后胃肠功能

2024-07-18 00:00:00王秋月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4年5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胃肠穴位

王秋月" "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手术麻醉会降低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很多患者手术后有胃肠功能紊乱的问题,表现为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便于给患者提供术后营养支持,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针刺通过对人体特殊部位(穴位)施加刺激,可以调整器官、系统的功能,有效地加快术后各系统功能的恢复,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中医将能量(气)和血液流动的路径称为经络,针刺是使用细针(中医称为“毫针”)刺激经络上特殊点位的一种治疗方法,这些点位是“经络能量”的汇聚或调控点。在毫针的刺激作用下,经络中能量和血液的流动得到调整和促进,提高了人体各器官功能和自我修复能力。

▎针刺“唤醒”胃肠功能的3个机制

1.缓解疼痛:针刺信号通过穴位深部的感受器及神经末梢的兴奋传入大脑,通过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响应,缓解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疼痛和不适。人体的某些穴位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如手臂上的手三里穴和小腿上的足三里穴,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能够有效地干预和改变疼痛信号的传递路径。针刺不仅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疼痛感受,还能改善整体的神经和免疫反应,促使身体释放内啡肽等自然止痛和抗炎的化学物质,显著减轻术后疼痛感。

2.减少炎症:术后炎症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反应,可引起疼痛并延缓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针刺可以调节身体的免疫反应减少术后炎症。针刺人体的某些穴位能激活免疫系统,调节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活动,减轻过度的炎症反应。这种调节有助于控制手术引起的组织炎症,并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此外,针刺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介质的清除和必要营养物质的供应,进一步支持受损组织的愈合。因此,针刺不仅能快速缓解术后胃肠的炎症症状,如腹胀、疼痛等,还能加速整体的恢复,缩短康复时间。

3.促进消化:刺激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特定穴位,能促进胃肠道肌肉的运动,增强肠道的自然蠕动,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有效恢复术后胃肠功能。消化液是提高胃肠消化效率的关键因素,针刺还能调节胃肠的分泌功能,增加胃酸和消化酶的产生。因此,针刺不仅能缓解术后常见的胃肠问题,如胀气、便秘或腹泻,还能促进患者的营养吸收,加速整体的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案

针刺是一个严谨思考后执行的治疗过程,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的穴位、选择合适的手法,到精确控制针刺的深度和时间,每一步都需要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严格操作,以及患者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最大化。

1. 诊断与评估:在治疗开始前,医生须仔细诊断,包括询问患者的疾病史、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目前的具体症状。医生还会通过检查患者的舌头和脉搏收集相关信息,更好地了解患者的体质和健康状态。医生根据获得的信息,辨别证型,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定对患者最有效的穴位和治疗方法,确保治疗既安全又有效。

2. 选择穴位与刺激方法:针刺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问题常使用腹部局部取穴法,以及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循经取穴法,常用穴位包括内关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天枢穴等,这些穴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整胃肠气血,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刺激方法,如捻转、提插或电针等,从而提升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针刺的深度和强度会根据患者的及时反馈和治疗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使患者能够接受。

3. 针刺频率和疗程:针刺治疗的频率和疗程会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恢复进度进行调整。术后早期可能需要较频繁的治疗,如每周2—3次,从而快速缓解症状并促进术后恢复。随着患者术后症状的改善,治疗频率可以逐渐减少。针刺的疗程不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出院后仍可以继续接受针刺治疗,直至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完全消失。

4. 监测效果与调整治疗: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反应和恢复进度,根据治疗的初步效果和患者的反馈调整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可能改变针刺的穴位、调整刺激的手法,或修改治疗的频次和疗程,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针刺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肯定

针刺对恢复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有效性已得到多项临床研究的支持,研究显示针刺足三里穴和中脘穴位能显著加快胃排空速度,减少术后恶心和呕吐;针刺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减少局部炎症,加速整体恢复过程;针刺治疗可以缩短术后首次通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并且对腹部肠鸣音的连续波形监测显示,患者的腹部肠鸣音波动在针刺干预后能即刻恢复到正常肠蠕动状态,表明针刺治疗可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此外,更广泛的临床试验和元分析持续显示了针刺在改善术后胃肠功能中的短期和长期效益。

▎针刺治疗不能随意选择

尽管针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临床应用时仍须注意以下问题:

(1)精神紧张、过度疲劳饥饿者不宜针刺。

(2)年老体弱者针刺应采取卧位,手法要轻。

(3)孕妇针刺不宜过猛。

(4)患儿配合度低,一般也不留针。

(5)有出血倾向疾病或有自发性出血的患者损伤后不易止血,不建议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禁止针刺。

(7)正常人的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器官。

(8)急重病治疗应根据情况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既可充分发挥针刺作用,又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达到调理脾胃、扶正固本、疏经活络、行气散结的作用,是恢复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重要治疗措施。针刺治疗不仅能减轻术后症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还能改善消化功能,在减轻疼痛、促进消化、减少炎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治疗价值,为术后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康复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胃肠穴位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基层中医药(2022年8期)2022-11-17 08:43:04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7:04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0
夏季穴位养心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17 14:59:54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基层中医药(2018年9期)2018-11-09 01:20:42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
中医研究(2013年10期)2013-03-11 20: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