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地理教育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培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贴近生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通过开放实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实践趣味性;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4-0044-0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理念是“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观察积累地理现象,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课标》要求地理学科在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一、贴近生活实际,创建情境课堂
地理学科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构建书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地理知识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教学宗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和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景,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对生活的重要性。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充分挖掘生活经验与体验,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体验与地理知识信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教学中,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对地理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教材中涉及到生活的内容不胜枚举,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常见天气系统”“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可以进行深度挖掘的好题材。创设地理生活情境,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会使学生易于接受抽象的理论。
地理学科研究的核心主题是人地关系,人地协调观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学是为现在及未来的生活服务的,因此,通过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情境渗透核心素养,融入情感价值观,对学生具有长远的意义。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地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讲授而是生动的实际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遵循科学原则,丰富趣味课堂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可知,是生活决定教育。地理学科贴近生活、可研究探讨的内容非常丰富,人们常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此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也比较多。如何让地理课堂更生活化,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培养人地协调观
《课标》指出:“人地协调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使人们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教师要重视地理与生活的链接,让地理服务于生活,在理论教学中要尽量拓展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要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从而体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如以“观察月相”“二十四节气”等源于生活的主题做为活动课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日常观察、体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这些地理知识和技能“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鉴于当代学生缺乏生活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地理生存技能来帮助学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满足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如以“地震逃生”“野外定方向”和“看云识天气”等内容进行拓展教学和实践。
(二)趣味性原则,强化综合思维力
布鲁纳认为,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和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时,他们会产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这种内在的兴趣将成为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动力。教学中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巧妙地创设趣味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进行探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的兴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地理的趣味性,很重要的一方面来自于生活体验以及对未知空间的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地理真正成为他们获益终身的学科。如,备受学生喜爱的大熊猫,它的野外生活及繁殖情况是学生的兴趣点,由兴趣点引导学生分析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变化特征,从而得出自然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各自然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复杂地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的结论。
(三)开放性原则,促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素养是指通过实际行动和实地观察,提升人们对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它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还能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如同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一样,新《课标》又赋予了地理教学方式多样性。这就需要教师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开放性课程,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教师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切实体会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学的应用价值。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做地理课堂的“小主人”。如教学“地质循环及三大类岩石的转化”一课中,对标本观赏辨析得越充分,在野外遇到岩石的时候就越容易分类。如此不仅促进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三、创新育人方法,优化实效课堂
《课标》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师可将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起点,通过案例分析把地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意义。为了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中进行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这些生活中的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能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生活处处有地理。如此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一)用生活做钥匙,打开地理知识的大门
生活与地理形影不离,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了解地理环境和地理要素,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环境变化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挑战。如,了解地理气候特点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服装和安排旅行计划,了解地理地形可以帮助学生规划道路和建筑物等。如受气候影响,产生的服饰和饮食习惯的差异,青藏高寒地区穿藏袍,因为昼夜温差大,热的时候可以露出胳膊或将藏袍围在腰间。四川盆地光照不足阴冷潮湿,食辣可以驱寒祛湿。
结合“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这一章节,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我国南方和北方在衣食住行、民居特色等方面作差异分析,并就这些差异进行地理原因的追寻,从而打通教材、学生和环境的关系。如由南北方屋顶的坡度差异,可以不断展开对南北方气候差异、降水量和降水强度不同的分析。这样就由生活中的一点,打开地理知识的一面。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生活化,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以网络为依托,丰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地理学科内容涉及面广、知识容量大,涵盖了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地理教学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图片、视频等可视化资料的获得就会更加容易。如利用数字地球及动态模拟,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现象,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自然界,有些体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如火山喷发、地震等,这时就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观看实景视频,增强感受。网络辅助教学还可以提供更多教学互动的形式,自由转换合作学习和单独学习情境。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关注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教学要让更多生活案例走进中学地理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可以回归生活实际,成绩不是检验教育的唯一标准,生活实践才是真正的标准。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立足课本又能走出课本,面向当今社会,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让地理真正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