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陈美花
近年来,朔城区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总抓手,持续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坚持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智能化、科技化高质量发展,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
科技兴农,为粮食高产插上“翅膀”
“我已经使用膜侧播种技术好几年了,亩产增加了200斤左右,今年我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又买了一台,同时用上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了无人驾驶,又方便,效率又高。”盈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功说。
眼下,朔城区春播生产已全面铺开,沃野田畴到处呈现机械化作业的繁忙景象。
朔城区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开展提单产科技攻关,向技术要产能,提效益,区委区政府连续3年拨付专项资金大力推广膜侧播种技术,推广面积由最初的50亩扩大到53.8万亩,覆盖全区11个农业乡镇,占到粮食播种面积的62.9%,集成推广膜侧播种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每亩助农增收300元左右,受到广大农户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今年,为保障农民用好种,用好技术,朔城区农业部门发布了56个主推品种,8项主推技术。农技人员带着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春播前组织开展了膜侧播种技术集中培训与现场实操演练,指导农户规范安装机器、后期保养,正确安装滴灌架,因地制宜选择开墒器,指导农户调试机器,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为春播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升级换代,科技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参与度、应运度越来越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推进了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为端牢“自己的粮食饭碗”增添了信心与底气。
绿色优先,唱响生态农业主旋律
随着地膜使用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农田残膜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成为了农业“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农膜残留降低了土壤的渗透作用,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从长久来看,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作物单产造成了不可逆的隐患。
今年,朔城区农业农村局以农民增产增收为落脚点,以治理“白色污染”为目标,以促进现代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积极响应省级部门安排部署,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朔城区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人员主动走进农民群众中,以拉家常的方式查访民意,了解农户所需,向农户宣讲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的政策、好处与回收办法,农技人员走遍全区10个乡镇,把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的政策传递到最基层,把助农增产增收的好技术推广至群众中。为鼓励农户推广使用加厚地膜,朔城区农业农村局在中央补助政策的前提下,整合膜下滴灌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秸秆回收优惠政策,多向发力,推动增产技术、加厚高强度地膜的综合运用,增强了农户使用加厚地膜的信心。
“今年是首次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与传统旧地膜相比,加厚高强度地膜韧性特别好,不易破,便于回收,可以降低杂草危害程度,提升低温,增温保墒,保护耕地地力;提升粮食产量,秋收后,可以回收加工循环利用,控制“白色污染”,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朔城区农技人员介绍说。
突出特色,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山西稻花香、神头泉畔彩椒、冷凉有机蔬菜……朔城区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初步形成了以彩椒、水稻、中药材、高原夏菜等为主的现代特色农业,涌现出一系列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品牌。
过去,位于神头泉流域的大片土地还是无人问津的盐碱荒滩,2018年以来,朔城区依托当地神头泉优质的水源,发展盐碱地水稻种植特色产业,唱响“特、优”品牌,经过6年来的试验发展,如今盐碱荒滩已蜕变为千亩高产水稻田,种植规模达到3000亩,亩产达到900-1200市斤,是晋北地区唯一一个达到千亩规模以上的水稻种植园区,同时带动周边3个村庄的50多户村民科学种稻,率先走出了一条以稻治碱、增收致富的产业新路。
“今年我们引进技术人才,成功培育了首个育苗基地,自主研发育苗,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充了盈利空间。”甘源彩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朔城区鼓励扶持设施彩椒产业,采用联农带农新型运营模式,合作社采用“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通过劳动入股的方式带动了周边农户参与彩椒种植,直接带动周边25多个村庄农户达 800 多户,提供就业岗位 900 多个,培养技术骨干人才 65名。经过5年的发展,朔城区彩椒产业规模扩大至1500亩。2023年,彩椒年总产量达到8617吨、总产值达5170万元,不仅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为朔城区推广设施农业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今年,朔城区将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聚集区,大力发展稻蟹、肉牛、圣女果、长山药、虹鳟鱼等农产品产地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开发特色化、多样化、高附加值终端产品,擦亮山老汉、朔华、儿女山、马邑春等本土农产品企业品牌,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打造不同类型的城郊有机旱作农业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