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芫荽
初秋,一雨新凉,美术馆内灯光柔和,氛围恰到好处。“你看得懂吗?”这是我的“展搭子”第八次发问。说完,他也不等我回答,就从最基础的三原色谈到技法笔触。这个“展搭子”是高校艺术系老师,擅长书法和诗画,是绝对的专业人士。我们第一次见面,不约而同选择了看艺术展。然而,他嫌我看展不够深入,又不肯好好听他解读;我也不喜欢他在现场说个不停,无法静下心看展。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寻“展搭子”有两怕: 一怕专业人士问“你看得懂吗”,二怕普通人说“我看不懂”。“道不同不相为谋”尤为适用于看展式社交。10年前想要找个人一起看展不容易,在朋友圈里问“周末有没有想去看展的姐妹”,底下回复里最多的是“看不懂”。其实,我也看不懂,只是下意识觉得逛博物馆跟旅游、逛街差不多,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艺术没有标准答案,无所谓看懂或看不懂,偶尔心领神会就是美事一桩。近年来,《此画怎讲》《奇趣博物馆》《艺术很难吗》等艺术节目用新奇的视角告诉我们,艺术可以很有趣,欣赏艺术是一件轻松的、愉悦的事情。
看展式社交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也许“展搭子”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就能让你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不同的视角、脑洞、认知更能碰撞出极致绚烂的火花,正所谓“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的第一个“展搭子”也是我的看展引路人。大二那年,我和隔壁宿舍的薛同学去华东地区游玩,每到一座城市,薛同学都建议去博物馆和当地最好的大学逛逛。时值阳春三月,江南杨柳吐翠,艳桃灼灼,随处一拍都是大片。我说:“博物馆和大学校园有什么好逛的?”薛同学说:“你不觉得这是最接近一座城市的方式吗?”彼时,在南京博物院的门口,她笑盈盈地挽着我的手臂,眼里似有星辰大海,而我像只井底之蛙,目之所及只有碗口大的天。
言语未能将我受到的触动表达出千万分之一,直至后来读《散漫的天性》,看到冯骥才写的那句话:“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只要在那里边待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从此,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到哪儿都喜欢去当地的博物馆走走。后来,美术馆、艺术馆和各类先锋书店陆续成为我休闲去处的首选系列。“浅喜似苍狗,深爱如长风。”起初,我也许有些附庸风雅,后来却是真心享受被艺术作品包围的感觉。
时移世易,从前坐“冷板凳”的博物馆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的新宠。2023年5月,我在杭州看展时, 偶遇了自称“博物馆狂热分子”的贝拉。人与人之间真的很奇妙,萍水相逢,却倾盖如故,我们一起逛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中国茶叶博物馆。贝拉有个人生小目标——30岁前打卡100座博物馆,现在进度已过半。当提到为什么喜欢看展时,贝拉两眼发光:“博物馆太好玩了,能撸猫,享用美食,观看光影秀……”的确,这几年各类展馆在“整花活”的路上狂飙,“文博+食”“文博+娱”“文博+游”等一系列的组合形式,以星火燎原之势俘获年轻人的心。据统计,2023年7月至8月,广东省博物馆参观总人数近70万,是2019年同期的两倍多,其中“95后”是逛博物馆的主力军。
“春江水暖鸭先知”,年轻人的心思,社交平台最懂。看展穿搭、看展妆容等笔记层出不穷,“蹲××展搭子”的寻搭启事层出不穷,“看展式社交”几度冲上网络热搜。如今,“展搭子”是不愁了,但一个契合的好“搭子”依然难寻。
陈丹青曾说,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所谓好看,是指站在画幅或雕像前,静下来了,目光格外纯良。如今,这样认认真真看作品的人肉眼可见地少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里行走着大量的“拍照大军”。“麻烦让让,我在拍照”,展厅里,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热门展品前,“拍照大军”占着最佳的位置,旁若无人地摆拍或直播,毫不顾及其他观众的感受。归根结底,重拍照轻看展的问题出在“精致利己”的拍照人身上,而不是看展拍照这件事上。“展搭子”峰哥就是很好的例子。逛展时,他热衷于观察看展的人,偶尔抓拍几张照片,他的说法是“有时候看展的人比展品更好看”。在峰哥的镜头里,看展人和展品融为一体,一起构成全新的作品,人与展品的互动自然有趣,充满故事感。
拍照打卡式看展的另一个尽头是沉迷“捞干货”的学习型“展搭子”。记得那是个周末,我在广东省博物馆看陶瓷展时,恰好遇上志愿者讲解,志愿者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展搭子”桃桃兴奋不已地拉着我听了整整三遍。每场讲解1.5小时,三场差不多5小时,桃桃依旧神采奕奕,还主动去加志愿者的微信,请求对方推荐陶瓷方面的好书。第二天,桃桃居然给我发来一个文件,是她整理好的陶瓷发展史思维导图,内容翔实,还有点儿眼熟。我一问,才知道她听讲解时全程录音了,不得不惊叹她的求知欲和复盘能力,我上一次这么用功还是在备战高考时。
细细想来,看展式社交应是四六分最佳,即60%看展+ 40%社交。这种看展式社交兼具松弛感、原生感、氛围感,既能与“展搭子”一起同频共振,又不乏一个人沉浸式体验。合则聚,两人边看边交流;不合则分头行动,各看各的,最后选出最喜欢的展品拍张合照留念。个人体验、相互交流、打卡拍照都有了,这种理想的、契合的“展搭子”,我称之为“六边形搭子”。犹记得,去年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了一场“草泽雄风——广州艺术博物院历代走兽画展”,我和“展搭子”逗逗驻足在《草泽雄风图(赵少昂,1969)》前,一边啧啧称奇,一边分享讨论。从背景、立意、构图到老虎的身姿、动作、眼神、胡须等细节,两个“艺术局外人”视角截然不同,却能相互启发,不知不觉进入了一种很神奇的状态: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忘了周围。那一刻,画家的本意是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