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布局,培养创新意识

2024-07-14 15:49:21李晨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4年4期
关键词:首尾呼应作文题串联

李晨

在写作时,学生经常面临一个挑战:尽管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素材整合在一起,进行谋篇布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要安排个性化写作活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开篇、主体和结尾,学习如何谋篇布局,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开篇部分,引人入胜

1.开门见山,干净利落

在创新写作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写文章的开篇部分,让学生使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在文章开头明确主要矛盾,提出关键问题。这样的开头给人干净利落的感觉,能为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感受。

2017年山东泰安的中考作文题为“××,我对你说”,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应鼓励他们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先思考自己要向谁倾诉,以及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既直接又不过于直白的开头。例如,一名学生设计的主题思想是:“妈妈把我保护得太好,让我喘不过气,我想告诉妈妈,让她给我更多的私人空间。”教师鼓励他思考:“如果你直接对妈妈说这番话,她能否接受?你能否调整语言表达,既要表达中心思想,又要避免妈妈生气,让她愿意继续阅读?”该学生经过思考,调整了开头:“妈妈,我知道您如同护雏的母鸡一样,想无时无刻将我保护在您的翅膀下。但是,请您相信,我不是鸡雏,而是雏鹰,请相信我,给我展翅高飞的机会。”

开门见山的开篇方式更适合写议论文,在开头直截了当地提出观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问句开头,引发思考

在设计文章开头时,可以使用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通过反问或设问的方式,引导读者预想文章后续的发展,从而激发读者对作品的兴趣。

2017年山东聊城中考作文题为“借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人们一般会如何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以及哪些理由其实只是借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一个具有冲击力的开头,用反问的形式促使读者审视自我。例如,一名学生这样写:“你是否无数次为自己寻找借口,想要告诉自己:‘犯错的不是我。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世界会变成怎样?”这样的开头不仅具有悬疑性,还能引发读者对主题的深入思考。为了使文章更有新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开头是否足够生动。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设计一个更有新意的开头:“当老去却一事无成的时候,你是否会对着镜中的自己,说出人生最后一个借口?”这样的开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

设置问句是增强文章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有效方法,学生要在如何设置疑问、围绕哪些关键点提出问题等方面深入思考,从而优化文章结构,使作文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3.描写引入,铺垫渲染

描写引入法是指在文章的开头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景物、事情的特点,起到烘托气氛、引入主要人物等不同作用。设置这样的开头能让读者快速进入作品的情境中,产生阅读兴趣。

2017年山东聊城中考作文题为“爱让我更美丽”,一名学生叙述了自己作为志愿者,在养老院服务的经历。文章开头只简单叙述了为何要去养老院,缺乏新意。教师鼓励其思考文章的题目,从“更美丽”的“更”字入手,设计一个更新颖的开头。该学生思考后决定先在开头描写自己懒散的模样,不喜欢做家务,最喜欢躺在床上,这样的形象自然不能算“美丽”。接着,她描述了自己服务老人的过程,通过努力将老人的生活空间变得更美丽,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她不仅开始打扫房间,还努力保持个人卫生。由于文章开头铺垫渲染了“丑”,因此最后的“美”更引人注目。

在描写引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或者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全方位地展现事物的特点,增加文章的情趣和美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主体部分,合理串联

1.彩线串珠,浑然一体

“彩线串珠法”是组织文章材料的方法,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各种材料串联起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整合材料,如按照时间顺序、空间转换顺序、思想情感的变化顺序等。这种方法能将原本散乱的材料有效整合起来,给人严谨的感觉,使文章浑然一体。

例如,2020年辽宁中考作文题是“让_____走进心灵”,有学生填充为“让关爱走进心灵”。起初,学生选择以人物为线索串联作文,但教师引导他思考在遭遇不同困境时,感受如何,以及在得到关爱时内心的变化。学生受到启发,决定从思想情感的变化入手,将这些事情串联起来。与人物串联相比,思想情感串联的方式更加新颖,并且能展现关爱对心灵的作用,有助于凸显主题。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彩线串珠法”。

串联材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材料更为重要,并经过合理取舍,找到更契合线索的材料,将它们组合起来,能更好地揭示文章主题。

2.镜头组合,巧妙剪辑

“镜头组合法”是一种模仿电影蒙太奇手段的文章结构组织方法,借鉴了电影中镜头的组合和剪辑技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画面和场景片段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并将它们有机整合在一起,共同传达一个主题。

2020年辽宁中考作文题目为“网课带来的……”,可以补充快乐、烦恼、感动等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镜头组合的方式,将不同的画面和场景组合起来,展现在网课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众生相。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写作,有的描述不擅长使用电脑差点错过上课时间的同学,有的描绘想要一边玩游戏一边上网课却被教师发现的同学,还有的写不知道如何上传作业的同学。这些描写展现了网课给不同人带来的困扰,展示了多样的生活,最后升华了主题,描述了大家终于克服懒惰、贪玩等问题,投入网课学习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更好地组合镜头时,可以聚焦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展现该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举动,也可以选择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不同的镜头之间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样才能更立体地表达想法,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镜头的重复或雷同,以确保读者始终又新鲜感。

3.联想发散,放宽双翼

“联想发散法”要求作者运用发散思维,从一点出发,通过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等方式,将观察到的事物和内心的感受、体会等融合在一起,同时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将思维扩大化,让文章内容变得更丰富。

以“朝着阳光奔跑”为题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发散法”辅助写作。首先,通过互动讨论,探讨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将自己的想法列出来,然后选择更合适的作文内容。例如,有学生提出可以写自己在面对痛苦时,心中仍然向往阳光;还有学生提出可以写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就像朝着阳光奔跑一样,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通过发散思考,学生会发现多种不同的写作方向。

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发散法时,应积极引导他们寻找联想的触发点,这些触发点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某个形象,甚至是某句话或者某个场景。联想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对比式联想、延伸式联想、比喻式联想等。

三、结尾部分,曲终奏雅

1.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设计文章结尾时,很多学生会选择水到渠成、自然收束的写作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自然,但缺乏新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更新颖的结尾方法。在文章收束的基础上,还要起到“曲终奏雅”的效果,使读者感到意味深长。可以尝试使用卒章显志的方法,在文章结尾处用简洁的话突出主题思想,达到画龙点睛的写作效果。

2022年黑龙江哈尔滨的中考作文题目是“这也是收获”,教师让学生关注题目中的“也”字,思考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收获外,还有哪些看似不是收获,但实际上也是收获的事情。例如,一名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吃亏是福的说法,但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我想说的是,尽管大家不愿意帮助学习困难的同伴,认为会影响自己,但我愿意吃这个‘亏。因为帮助他人,我提升了学习能力,这验证了‘吃亏是福的说法。”教师对他的观点表示肯定,并指导其修改文章的结局,如果能在结局处点明“也”和“收获”这两个关键词,表达效果会更好。该学生采用对比法,介绍自己前后成绩的差异,并对比了那些嘲笑自己的同学,从而直接证明了“这也是收获”。

在文章结尾处,可以使用抒情、议论等方法,能更准确地表达写作意图,引发读者的深思。这样的结尾能让主题思想得到升华,有助于揭露事情的本质。

2.首尾呼应,凸显主题

首尾呼应是新颖的文章结尾方式,要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学生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明确写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强化的效果,让读者加深印象。

2022年黑龙江龙东地区的中考作文题为“有你陪伴的日子”,一名学生在文章开头写了自己在初中阶段最感谢的同学,是他陪伴自己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接着,他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该同学如何帮助自己。然而,在结尾处,他只是简单地表达了感谢,没有力量感。为了让文章更有新意,教师鼓励他用首尾呼应的方式写作。学生想到了开头提到的同学希望将“爱”传递给他,于是在结尾突发奇想,写了自己开始关爱其他同学,并表示愿意把同伴给自己的关怀传递下去。这样的结尾不仅展现了首尾呼应,还体现了“爱的链条、爱的传递”,让主题思想更鲜明。

运用首尾呼应的方法可以让文章具有层次感,使内容更加有条理。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展现丰富的内容,还能让文章经得起反复咀嚼,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表达效果。

3.启发思考,激荡涟漪

启发式结尾是在文章结尾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促使读者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使文章变得引人入胜。

2022年吉林的中考作文题为“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一名学生在文章中用优美的文字,赞美了自己的家乡,但结尾处有些平淡,只是简单地表达了对家乡的爱。教师鼓励学生创新,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家乡除了“美丽诗行”以外,是否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及自己是否希望家乡变得更美好。学生在结尾增加了一些反问句,探讨了家乡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的现象,以及他们不能欣赏家乡美景和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的遗憾。这样的结尾在唯美中凸显理性思考,不仅有新意,还有深度。

结尾是文章的关键,对整篇文章至关重要。启发式结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让读者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猜你喜欢
首尾呼应作文题串联
用提问来串联吧
用提问来串联吧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首尾呼应
结尾“妙法”记
神奇的“首尾呼应”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金色年华(2016年12期)2016-12-01 04:34:13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我曾经去北京串联
是非“大数据” 喜忧两相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