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师民族器乐演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4-07-13 12:51:02杜涓
中国音乐剧 2024年3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演奏课程思政

杜涓

摘要:课程思政不是名词创新,而是顺应教育规律,培养未来可用之才、能用之才的必然选择。中国优秀民族器乐曲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及独特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以课程思政内涵及价值逻辑引领,构建“思行并重”的高师民族器乐演奏教学课程体系,并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研究,旨在使高师民族器乐演奏课程“育人、育才”教学质量达到内涵提升,实现“美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将为坚持固本培元,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美育浸润计划”及传播中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民族器乐;演奏;课程思政;教学建模;改革。

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及独特审美价值的中国民族器乐曲,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固本培元,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力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及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运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观的高师民族器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道德素养、正确三观以及热爱祖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及核心要义

课程思政的主要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其核心要义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高师民族器乐教学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

在国家推进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及大力实施“美育浸润计划”的背景下,高等师范学院校对音乐学专业学生开设了民族器乐演奏方向性专业必修课程,也针对如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方向性选修课程。虽然民族器乐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呈现出多元化、形式各异特点,但是课程在“美育育人、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首先,在民族器乐演奏课程中,学生通过对各类民族乐器,如二胡、笛子、古筝等深入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与鉴赏水平。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我国民族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机会。这种学习不仅有助于音乐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文化传承与情感体验的体现。

其次,通过对民族器乐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在音乐领域的综合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师范生毕业后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器乐教学、组织校园文艺活动的综合施教能力,以奠定坚实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最后,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欣赏中华文化,提升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对国家“美育浸润计划”的积极回应,更是提升民族自尊心,传承、弘扬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途径,能够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师民族器乐演奏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其价值逻辑旨在改变传统课堂中出现重“教书”轻“育人”的局面,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双重维度的内在契合。作者认为,要实现这样的内在的契合,应充分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完成构建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培根铸魂的“思行并重”的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器乐演奏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学习成果和提升民族自尊心,以及传承、传播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确立“思行并重”的课程体系

作者通过在该门课程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中认为,我们应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课程思政理念与“新文科”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等理念及“OBE”产出导向理论的要求相结合,确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培根铸魂”高师民族器乐演奏课程“思行并重”的课程观。据此针对不同学习对象,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方面的深入、切实研究分析与改革实践,分层级、分阶段内涵式构建“实效性、广域性、综合性”的师范生民族器乐演奏课程“美育育人、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

(二)合理设计民族器乐演奏技术教学建模

高师音乐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民族器乐演奏课程均以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特长生培养及校园文艺活动为价值取向的方向性课程。但学生演奏技术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及不可忽视的痛点问题。作者认为,通过民族器乐演奏技术教学建模,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师生教、学中所存在的痛点问题,不仅能够切实落实学生演奏技术的纵向发展,而且能够实现该门课程与姊妹艺术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人文、历史等学科的横向互融,实现培养既具有广博知识积淀,又具有良好民族器乐演奏技术的音乐教育人才的目标。

1.掌握民族乐器演奏技术理论

任何一种技能型的学科都存在普遍性技术与典型性技术,并且均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用以指导实践。教师在具体曲目的教学训练中,首要应解决的问题就是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曲目中出现的普遍性、典型性的技术理论,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以掌握普遍性、典型性技术。

2.注重教师课堂示范,提升学生精准认知

作者对当前教学改革浪潮中比较推行的启发式、合作探究、混合式教学等充分体现“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也比较认同,同时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应乐曲的理解、技术环节的演奏示范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最为直观、精确的认知,以便为学生在课后练习、诠释作品方面指明正确的方向。

3.强化单元练习,针对性解决技术难点

我国民族器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非民族器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民族器乐演奏技能方面普遍存在薄弱且不够系统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民族器乐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也影响了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全面认识。故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针对每一个阶段或相应作品中的重点、难点技术,积极提供或设计相应的单元练习,并增加训练强度,督促学生切实进行课后强化训练,以针对性地解决技术难点。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单元练习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系统性,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演奏技能。

4.落实每日练琴,重视艺术实践

音乐师范生中大部分学生对于每日进行基础技术训练的认识和行动是非常欠缺的。在上完课后的第二天会进行一定的练习,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不会碰一下琴,到临近还课的前一两天,又才开始“抱佛脚”式地练习一二。这样的练习状态,导致学生技术掌握不扎实,学习进度跟不上。另外,还存在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节、艺术展演、比赛、汇报演出等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个人音乐综合素养、演奏整合能力的认识不够到位,将参加这些活动视为负担,这也是影响个人演奏技术与音乐分析、表达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故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应注意采取必要的评学措施,督促学生落实每日练习,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以提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学生,也应端正学习态度,重视每日持续、刻苦练习与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以全面提升自身演奏水平及音乐综合素养。

(三)以“融合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国高校师范生器乐演奏教学,长期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作品讲解—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还课指导”周而复始循环的教学模式,存在重视演奏技术技巧纵向发展,缺乏学科互融意识和教、学交流与方法创新,导致学生民族器乐演奏、教学能力的培养质量不够理想。作者认为,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应以“融合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在保留发扬器乐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进行突出实践性、特色化的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以“思行并重”课程观引领,重塑教学内容

师范生民族器乐演奏技术及教学技能的培养是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领域,同时还直接涉及音乐基础理论、音乐史、操作技能等技术学科。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开展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特长活动、校园文艺活动组织能力,肩负着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光荣使命。故此,师范生民族器乐演奏课程的教学,应充分践行该门课程的“思行并重”课程观。在中国传统古典、经典民族器乐曲、红色民族器乐作品,以及近几年以中国诗词作品为创作源泉的新民乐作品,如《定风波》《枫桥夜泊》《春到拉萨》《兰亭序》等作品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重塑教学内容并完成该门课程思政教学示范、鉴赏案例库建设。使得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代结构、社会结构相适应,具备“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时代特征,这是落实“美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基础。

2.以“融合式教学”理念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

器乐等音乐类技能型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音乐思维与实操技能,以作品展现学习成果。作者认为,以“融合式”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创意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以此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鉴赏、研习及刻苦训练的主动性。

3.形成综合教学方法,为教学创造生机与活力

以“融合式”教学理念为指导,将民族器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历史、精神等理论讲授与欣赏,乐曲演奏技术的示范与表现,民间音乐采风与研究三种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机整合,形成“讲、看、学、表、研”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法单一结构的不足,以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及动力,为师生创造了积极交流、探索、思考、研习、提升的空间,为教学创造了生机与活力。

4.以“泛在学习”为范式,构建“互联网+”新型学习空间

以“泛在学习”范式为指导,通过学习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构建“互联网+”的创新教、学方式,打破师生教、学交流的时空局限,使学生随时、随地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学习指导与支持。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时空无缝对接的“沉浸式、交互式”个性化学习,从而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主学习。当然,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着眼点在于突出学生课上课下“动起来”,教师课前课后“精起来”的“两性一度”本科一流课程教学的要求,呈现出“教师爱教、学生乐学”的充满活力的艺术课堂。

5.融合多种手段,促成专业能力提升

演奏技术、教学、教研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是师范生民族器乐演奏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为学生搭建多元平台,形成以赛(演)促学、以研促学、以代(学长带领学习)促教(教学技能)的良好氛围。是促成学生演奏技能、教学、教研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肥沃土壤。

6.合理构建评价体系,助力师生持续发展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运用CIPP(背景评估——输入评价——过程能评价——成果评价)的课程评价模式进行高师民族器乐演奏课程学习评价的设计,充分注重每一位学生成就感、获得感的体验,通过为每一位同学建立成长档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公正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以促成、提高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能促成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成败,不断改进,以获得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持续改进,教学创新与迭代更新,以培养出能够较为适应落实中小学校园的具有综合艺术素养及施教能力的优秀师资。

四、结语

中国优秀民族器乐曲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及独特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程思政内涵及价值逻辑引领,构建“思行并重”的高师民族器乐演奏课程体系和创新教学模式,将知识、技能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格教育有机结合,实现知识、技能教育和价值教育双重维度的内在契合,

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道德素养、正确三观以及热爱祖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必将为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以及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基金项目:1.国家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文科”理念下小学教师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技能训练的内涵构建与实践探索》研究成果;

2.楚雄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融合式教学”理念下师范生〈少儿器乐演奏〉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jg2303);

3.楚雄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优师专项”师范生艺术素养培养体系的创新改革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为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史春丽.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特色化教学建模[J].音乐教育,2013,06.

[2]崔学荣.音乐教育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样态研究[J].音乐生活,2022.

[3]吴雅诗.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6,10.

[4]许梦婷.探析古筝协奏曲《水墨丹青》与诗画的联系[J].艺术品鉴,2022,11.

[5]李晓明、王船山.“诗”“乐”关系论[J].船山学刊,2008,01.

[6]苏钰雯.筝协奏曲《临安遗恨》音乐创作分析[J].中国教师,2021,11.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演奏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艺术评鉴(2016年19期)2016-12-24 08:07:53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49:39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
中胡演奏中音色的把握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
戏剧之家(2016年3期)2016-03-16 1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