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城市精细化治理十年回顾与展望

2024-07-13 14:02:48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课题组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建设管理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课题组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26”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1次考察北京、21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表达了深切关注。北京城市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工作及对北京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时代首都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着力在精治共治法治上“做文章”,在“保运行、保民生,更要保安全”上下功夫,在各区、各有关部门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城市精细化治理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城乡环境更加整洁靓丽、清朗有序,城市运行更加安全规范、平稳顺畅,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实现新提升。

回顾:绣花精治蔚成风气

近十年来,城市精细化治理成效有目共睹,重大活动服务保障能力、基础设施水平、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均实现重要突破。

——重大活动保障坚定有力,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落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主动践行“四个服务”,以首善标准突出抓好重大活动环境整治、景观布置及城市运行服务保障,出色完成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APEC会议、G20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园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市容景观提升点面结合,城乡环境面貌靓丽更新。落实市政府折子工程和实事任务,完成重点大街、重点区域、老旧小区、胡同街巷、高快速路、铁路沿线、校园周边、架空线入地等环境整治工程,解决了一大批重点环境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北京市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市容环境景观管理规定》,开展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市容环境景观提升,塑造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开展两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全市3000余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整体提升。先后实施长安街、颐和园、奥运中心区、大运河、雁栖湖等景观照明提升工程,以分区、分类、分要素方式布设景观照明设施2800余处,初步形成首都城市景观照明“一核、两轴、三环、十五线、十九区、滨水界面”的总体格局。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治理,城市道路和广场实现“八无一减”。深入推进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二维码管理,完成1500余条主要道路10万余件设施上码。推进城市道路“箱体三化”及“多杆合一”治理。完成各类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2300余公里,拔除各类线杆4.6万根、立柱式户外广告设施1133处,规范治理违规户外广告牌匾4.8万余块、建筑物屋顶牌匾标识2.8万块,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更加舒朗开阔,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公众满意度连续多年稳步提升。

——围绕“关键小事”久久为功,环境卫生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5月1日,修订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立市、区两级垃圾分类推进指挥部,制定相关配套办法,推动1.6万个居住小区(村)、11.7万个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均达到98%以上,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稳定在18%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9%以上,市民分类意识普遍增强,分类习惯初步形成。亚洲规模最大的鲁家山生活垃圾焚烧厂、朝阳区焚烧厂二期等骨干项目相继投产,全市垃圾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达到2.67万吨/日,有效缓解了垃圾处理紧平衡状态。坚持“以克论净”,城市道路机械化(组合)作业率达到95.5%以上,一级道路尘土残存量年均值下降到7.9克/平方米。公厕服务品质显著提升,结合实际提升改造公厕9549座,全市2万余座公厕被纳入高德地图,实现“一键导航”,城市及农村公厕等级达标率达到99%,“北京公厕品质提升改造实践”被列为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

——能源运行管理平稳有序,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华能北京热电厂燃煤机组关机停备,北京市基本实现100%清洁发电,告别燃煤发电史,成为全国首个基本全部实施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大台煤矿关停,北京告别千年采煤史。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燃煤清洁能源改造,优质能源(除煤炭、油品外)比重提高到75.92%,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增加到14.25%。截至2023年年底,完成3660个村庄、138万户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全市93%的村庄、96%的农村居民实现清洁取暖。供热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城镇供热面积达到10.47亿平方米。燃气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三种气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环”多源多向天然气供应体系,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97.95亿立方米。平原地区新城及生态涵养区全部接入城市天然气管网,平原地区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镇镇通”。供电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受电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外受电通道达到12条26回路,输电能力达到3400万千瓦。全市用电量达到1280.8亿千瓦时,最大用电负荷达到2564万千瓦,绿电占比22.8%。城市供电可靠性明显增强,达到99.995%。电动汽车充电桩达到30万个、换电站达到269座,形成全市平原地区平均服务半径1.5公里的公用充电网络,基本形成车桩相随、适度超前的充换电设施体系。

——市政设施管理统筹兼顾,城市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地下管线管理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开展地下管线消隐,完成消隐工程7362项、1429公里,实现130项消隐工程与162项道路大修工程同步实施。建立完善井盖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共治理病害检查井38万余座,新增“五防”井盖45万余套。健全挖掘工程地下管线安全防护机制,年均地下管线百公里事故数大幅降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建成综合管廊200公里。

——综合执法监管质效提升,多元共治渠道有效拓展。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基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意见》,扎实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执法队伍规范建设、能力建设、法治建设、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全面加强环境秩序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占道经营、夜施扰民、违法建设、渣土运输、燃气安全等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维护首都整洁文明有序的良好城市环境秩序。加强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建设应用,丰富拓展数据驱动、提质增效的综合执法业务场景,形成“一库汇聚融合、一图指挥调度、一端智慧执法、一网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监督员制度,推进“城管+”共建模式,组织开展“城管开放日”等活动,推进社会各界共享城市治理成果。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沉,建成覆盖全市的市、区、街道(乡镇)、网格员四级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创新“热线+网格”服务模式,强化主动发现和未诉先办。制定出台街巷长、小巷管家指导意见,全市选派街巷长1.6万余名,招募小巷管家近5.4万名,实现街巷长制度全覆盖。推进小巷管家、网格员、协管员等基层力量整合,城市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体制机制持续创新突破,城市管理基础不断夯实。2016年7月28日,首次组建城市管理委员会并正式挂牌,明确为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建立议事协调机制,将“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调整更名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2020年9月1日,市城管执法局调整为市城市管理委管理的副局级行政执法机构。通过编制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牌匾标识和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条例》《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规定》《北京市架空线管理若干规定》等15个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修订地方标准107项。编制“十三五”“十四五”城市管理规划体系。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统筹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与示范,完成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主体功能建设,在全市推广应用。

谋划:踔厉奋发再创辉煌

对北京而言,未来,各项发展任务艰巨且繁重。不管是围绕持续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还是聚焦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建设,方方面面亟待提升。作为城市管理部门,要立足首都战略定位,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更好满足“五个新需求”,牢牢抓住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深入探索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更好满足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目标实践落地的新需求。北京市已进入以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管理需要顺应国家和北京的宏观形势,更好发挥城市管理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按照总体规划要求,除了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补足城市管理的短板外,更需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持续推动精细化治理、多元治理、网格化治理、依法治理和创新治理。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新需求。随着城市发展水平提高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以及社会结构变化,对城市管理提出了多样化、精细化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公平、法治的追求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工作需要围绕人民群众实际需求逐步健全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点关注“大城市病”的破解以及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和人民生活满意度的切实提升,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更好满足城市“减量发展”新路径带来的新需求。减量发展是北京市更好践行首都功能、遏制“大城市病”的需要,也是北京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城市管理工作要着力提高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疏解整治工作部署,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公共空间环境,增加绿色生态空间,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安全性、宜居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铺平道路。

——更好满足科技创新引领管理变革带来的新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极大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为城市管理由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提供了重要支撑。城市管理领域将全面推进“一网统管”,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城市感知体系建设,突出数据汇聚和共享,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优化、补充,不断丰富业务应用,为城市高效运行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保障。

——更好满足韧性城市建设对城市运行管理带来的新需求。要强化底线思维,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深化完善首都经济社会及公共卫生、极端天气、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保障等机制,加快补齐供排水、电力、燃气、供热、垃圾等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短板,大幅增强城市运行韧性,使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行动:扎实落地抓铁有痕

蓝图宏伟,路径清晰,但重在落实,行胜于言。未来,具体任务如下,亟待脚踏实地、扎实推进。

——强保障,践行大国首都城市管理服务保障功能。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十四五”规划实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及固定资产投资等为抓手,持续提升城市管理服务保障水平。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高标准落实国庆75周年、服贸会等重大活动城市运行及环境服务保障,固化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多级联动机制,实现活动保障和区域环境双提升。聚焦保总量、保运行、保高峰、保极端天气应对,补强设施、应急储备和调峰能力短板,构建安全韧性、绿色低碳、智慧高效能源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提品质,彰显古今交融、壮美有序的市容景观风貌。立足首都首善,制定实施重点区域和重要通道沿线环境整治三年(2024—2026年)行动,实现重点区域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重要通道整洁优美靓丽、安全有序文明的目标。持续深化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坚持“十无五好四有”标准,打造更多“漫步北京”最美胡同街巷探访路线。完善“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制度,做好每月全覆盖检查,组织降档街巷“回头看”,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建立完善城市家具联席会议联审机制,加强护栏拆后秩序管控,打造舒朗开阔、壮美有序的城市公共空间。深化“以克论净”,尘土残存量均值在标准之内稳中有降,力争将长安街尘土残存量控制在6克/平方米(含)以内、重要通道尘土残存量控制在8克/平方米以内。强化建筑垃圾源头和末端监管,实施道路遗撒严格追溯机制。充分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统筹实施城市环境建设综合检查工作。聚焦领导关注、市民关心的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人行步道不平整、非机动车乱停放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提升城市道路沿线环境水平。

——优服务,始终把群众获得感体验感作为重要指标。强化接诉即办、主动治理,抓实“每月一题”,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突出抓好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接口、保障居民温暖过冬、无灯路治理、垃圾分类等工作。更好履行“四个服务”基本要求,深化与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服务联络机制,落实企业“服务包”,加强服务资源的统筹调度,强化主动对接、精准服务。更好满足居民新能源车充电需求,制定实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做好采暖季供热保障,与气象局综合研判天气情况,合理调整供热时间。持续实施“冬病夏治”以及老旧供热管线改造,推进供热立法,提高供热服务水平。巩固“门前三包”共治行动成果,推动门前环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各品类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精细化管理,强化非居民生活垃圾计量收费管理。

——促慧治,加快形成“一网统管”建设新成果。以“一网统筹全域”“一网统领行业”“一网统管全城”为目标,立足一网统管“管什么、怎么管”,进一步在事项清单、数据共享、流程构造和场景应用上下功夫,实现行业领域全覆盖。推动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全市应用,建立部件动态更新机制,开展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升级改造,分阶段推进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形成“监测分析、预测预警、调度指挥、应急处置、综合评价”等功能融为一体的行业全链条管理闭环。编制网格化城市管理地方标准,推动网格员、专业队伍落点落图,深化“热线+网格”机制,提升问题发现和协调解决效能,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加快推进以非现场监管为标志的数字化监管改革,充分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强化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处置风险、提高效能,推动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善执法,持续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规范化水平。全面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突出抓好服务首都功能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环境精细化治理、群众身边环境攻坚等“四大提升行动”。持续开展队伍规范化建设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品牌创新特点的精品执法队。持续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巩固占道经营整治成果,深化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工作成效。聚焦燃气安全、施工扬尘,加大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强化联动惩戒机制。聚焦夜施扰民、非法小广告等群众诉求反映集中问题,开展全面整治、集中攻坚。持续深化基层综合执法改革,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本领和能力。围绕落实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突出队伍法治建设、执法能力建设、科技赋能建设等“三项建设”,深化“走区下队”“基层帮扶”等工作机制。深化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非现场执法技术支撑。组织实施京津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框架协议,提升跨省市案件协查共治能力。

——保安全,进一步筑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坚决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持续开展城市运行隐患排查整治,抓好燃气安全、管线老化更新改造、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监管等3个专项治理行动,做到问题隐患动态发现、动态清零,压紧压实行业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属地监管及行业指导和监督责任。建立燃气安全全链条责任清单,落实“十个一律”要求,对问题阀、问题气、问题瓶等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运用好燃气安全“明白纸”等宣传举措,普及燃气安全常识,强化居民安全用气意识。围绕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工作主线,紧盯管线更新改造。坚持综合管廊准公益性市政基础设施定位,落实有偿使用和运营补贴制度,推进综合管廊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确保在役管道占压隐患“动态清零”。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建立完善市级应急抢险队伍、人员、装备等基础信息台账,做好应急值守、应急演练等各项工作。完成大面积停电、供热、地下管线3个市级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修订,提升极端天气防范应对能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为统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加快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精治共治法治总要求为主线,以科技赋能城市管理为引领,着力解决城市管理突出问题,有效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推动首都城市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智慧发展、韧性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保障。

执笔人:

张红樱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研究室二级调研员

(责任编辑:张秋辰)

猜你喜欢
建设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