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非现场数字化监管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和精准化水平

2024-07-13 14:02:48贾明雁武斌孙作亮陈明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垃圾监管监测

贾明雁?武斌?孙作亮?陈明

近年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以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以一体化在线监管提升监管协同化水平,以新型监管技术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在城市管理领域,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监管方式,研究探索非现场监管模式和技术应用,以数字化转型助力监管效能提升。运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以往“巡街式”“拉网式”现场检查为主的方式,对被监管对象的行为、业务、活动等进行远程监控、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处置风险,以科技赋能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做到监管“高效”,企业“无感”,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将数字政府建设与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相融合,以数字化转型助力监管效能提升。

一、加强卫星遥感应用,拓宽监管范围

北京市利用卫星遥感大范围、高频度,既宏观又客观的监测技术优势,结合空间地物属性特征长时序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打造了“卫星发现—属地核验—情况通报—整治反馈—遥感复核”的监管模式。聚焦点多、面广、分布散、发生频率高的城市管理问题,开展了大型垃圾渣土无序堆放点、输油气管线占压、电力设施保护区内外力破坏及隐患排查、疑似违规大型单立柱广告牌、高速和铁路干线周边环境整治等15项专题监测,积累了海量的遥感监测、业务监管信息,弥补了人力覆盖不全、缺乏客观依据等管理中存在的短板,实现“一套遥感数据、多项业务挖掘”,使得城市问题能够看得清、定位准、信息全,实现城市管理“有图有真相”。

1.助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实现动态清零。2009年至今,利用小卫星遥感技术手段辅助治理“垃圾围城”,通过对全市100 m2以上垃圾堆放点位进行月度监管,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整治的管理方式,累计助力清理整治大型垃圾堆放点3016个,面积达1 030.13万平方米。目前,乱堆渣土现象得到较好遏制,同比下降91%(图1)。

2.排查油气管线占压,降低安全隐患。自2012年起,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全市约1000千米油气长输管线,将管线图与卫星图片叠加分析,重点针对在管道上方疑似违法建设房屋、围墙、农业设施、其他建(构)筑物以及管道安全距离不足等情况,及时掌握违规隐患分布,为指导监督各区及管道企业开展违规隐患治理提供准确数据信息(图2)。在卫星监测手段的支撑下,石油、天然气管道上方占压的建(构)筑物数量明显减少,隐患风险点位数量下降90%。

3.实施电力设施保护区监测,保障供电安全。针对220千伏及以上的架空线及地下电缆线路通道,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施工监测、隐患排查、输电电缆地面覆盖物信息识别、外力破坏监测等工作,实现隐患点快速发现、快速预警、快速处置(图3)。2023年监测发现违规施工点24处、隐患点581处、地面覆盖类型变化14处,全部进行了整治。

4.实现单立柱广告牌动态巡查,强化规范化管理。通过分析大型单立柱广告牌卫星遥感图像特征,建立了投影分析方法,进行位置定位及广告牌尺寸估算。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客观、准确地掌握大型单立柱广告牌的分布,并与广告牌规划数据进行对比,及时发现疑似违规设置的广告牌,有效解决了违规单立柱广告牌分布范围广、难以高效摸排监管等问题(图4)。

5.定向监测铁路和高速路沿线,提升专项整治效能。围绕铁路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周边市容环境整治监管要求,对全市境内10条铁路干线、22条高速路和6条快速路沿线周边区域的垃圾渣土、堆物堆料、轻飘浮物、私设菜地、废品收购点、大型土堆等进行监测,准确掌握其空间位置和整治进展情况。经过多年连续监测与整治,铁路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市容问题明显减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加强视频应用,提高监管时效

北京市实行市级视频资源共享模式,用于城市管理的视频监控资源共计36.5万路,其中,高清比例达83%,智能化比例10.5%,“看得清”的目标基本实现。市城运中心充分利用视频资源,在冬季扫雪铲冰、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城市环境问题治理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场景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冬季扫雪铲冰调度指挥。为实时掌握道路积雪清扫情况,利用公共区域视频对城区道路扫雪铲冰工作状况进行巡查,涵盖长安街及其沿线、各环路主辅路等重要路段,以及大型地标建筑周边区域。2023年冬季,视频巡查发现积雪残冰、积水、落叶沉积等问题共133项,及时协调安排有关单位清理整改,大幅提升了对扫雪铲冰工作监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保障了市民出行安全(图5)。

2.促进垃圾分类督导检查。聚焦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将公共区域视频检查作为垃圾分类督导的有效手段。筛选出可观察到垃圾桶站的视频点位4360个,对垃圾投放点位的宣传设施、人员值守、容器状况和周边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视频定时轮巡,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垃圾分类工作情况。累计巡查垃圾分类投放点位12万余次,通报点位1.06万次,为垃圾分类督导、检查和考核提供了有力支撑(图6)。

3.助力解决城市环境“老大难”问题。为扩展城市环境问题治理手段,提高治理精度,集中突破暴露垃圾、堆物堆料和店外经营等“老大难”问题,利用视频图像开展了常态化城市环境问题监测。2023年梳理出全市530处环境问题多发点位,通过视频联网进行排查核对,发现各类环境问题517个,并将发现的问题逐月列入市级台账,派发到属地、责任单位进行整改,提升了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效能。

利用AI技术处理视频图像,建设“视频网格员”,进行城市公共设施部件巡查。融合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展开对城市公共空间设施部件完好度、清洁度,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牌匾等方面的巡查、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影响城市环境的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美化城市环境(图7)。

三、加强大数据应用,提升监管效能

运用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是推进非现场监管的主要方式。将业务与数据融合,加强数据挖掘,采用关联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探索用大数据表征问题的方法,寻求破解问题的途径,以数据驱动管理,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1.利用大数据融合分析,提升供热补贴核对精准化水平。基于全市域三维基础地形图,融合叠加规划、住建等政府部门数据,完成热源(锅炉房、换热站)地图定位,住宅楼栋精准落图,并将热源与所供热楼栋进行有效关联,为各楼栋图层叠加建筑面积等属性信息,实现对各类供热主体均能按产权证面积精确计算供热面积。并将相关数据用于供热补贴核对,改变以往“企业填报—人工核实”的低效管理模式,消除一些违规违纪行为。

2.挖掘运行数据,实现燃气管理科学化。北京市以燃气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天然气年用量已突破百亿立方米,用户800余万户。个别用户存在偷气违法行为,带来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打击偷气行为,一般采用“拉网式”现场稽核,存在工作量大、针对性不强、取证困难等问题。利用物联网燃气表,结合气象等数据,对用户用气大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用户群体聚类划分,缩小关注范围。通过对用户用气量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用户用气不均匀性系数,建立用气合理性评级体系(KPI&预警模型),甄别用气异常,提供问题线索信息,减少人工稽核量,提高问题处置精准率。

3.跨行业综合运用数据信息,实现城市运行非现场监管。市区供热大多使用燃气锅炉房,由此建立数据关联分析方法,利用燃气表信息掌握相关供热锅炉房运行状态,对供热质量实施监管。此外,尝试将电表信息、燃气表信息用于非居民用户餐厨垃圾产生量核对,加强垃圾监管,还将电、气、水用量数据用于群租房治理等社会治理。发挥行业大数据对其他领域治理的间接促进作用,可以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

四、加强感知体系建设,构建非现场“一网统管”

1.聚焦城市运行安全,建设城市生命线感知体系。以电力、燃气、供热重点行业先行,在重点场站、管线、闸井等处加装传感设备,汇集相关数据,所有数据落点落图、实时更新,实现集运行状态监测分析、统筹协调、管理监督指挥、应急处置、综合评价为一体的全流程大屏指挥作战,支撑相关行业实时、动态、多场景、可视化、扁平化的指挥调度,提高协同处置效率,提升重大疑难问题统筹及协调处置能力,实现风险预警关口前移。坚持“保运行、保民生,更要保安全”工作主线,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责、行业和属地监管职责,使城市运行安全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形成电力、燃气、供热等城市生命线运行领域“感知发现—决策指挥—反应处置—终端反馈”的管理闭环(图8)。

2.推进新兴感知设备部署,强化电动自行车安全监管。聚焦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监测场景,通过加装智能传感器,用好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汇聚和算法自动分析,构建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风险监测的“感传知用”架构体系。当前,新兴感知前端设备集成支持故障电弧监测、电瓶车充电行为识别、电能计量等功能,可实现全面监测预警,发现违规行为和运行隐患,及时断电保护。该应用场景已在怀柔区试点,自运行以来共办理违规充电报警4864余起,消除了安全隐患。

3.探索跨部门综合监管,实现建筑垃圾全流程管理。采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通过建设感知体系、智能算力中心和“一网统管”全流程管理系统等手段,重构跨部门、全链条、线上线下协同的闭环管理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支撑城管、住建、公安等6个部门的跨部门协同治理,实现渣土车从工地源头、排放申报、道路运输核准、消纳核量、循环再利用等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对物质流、信息流进行高效监管。针对非法运输车辆,通过接入工地出入口视频监控资源和消纳场的双向称重数据、道路视频监控资源以及设立在关键卡口的临时移动视频资源,识别疑似违规作业车辆,与合规车辆清单智能比对,并进行轨迹回溯,结合交通、交管部门共享的车辆归属单位数据,将违法车辆及所有人信息和照片提交执法部门,为实施违法处罚提供线索,从而打造覆盖全市渣土运输车辆的管理闭环,实现“穿透式”精细化行业管理(图9)。

下一步,将牢牢把握“非现场监管是强化监管”的基本理念,分析监管对象特征,明确数据采集需求;汇聚城市管理领域数据,建立监测分析应用模型算法,高效发现高风险点位和对象;完善非现场工作机制,强化管理力量投放,促进监管精准性、靶向性不断提高。通过非现场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张秋辰)

猜你喜欢
垃圾监管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6
倒垃圾
倒垃圾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互联网天地(2016年2期)2016-05-04 04:03:28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互联网天地(2016年1期)2016-05-04 04:03:20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2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