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4-07-12 16:22谷亚梅孔月月贺丹凤
发展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园甘肃省

谷亚梅 孔月月 贺丹凤

近年来, 甘肃省抢抓建设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力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力争实现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产业强省跨越。

一、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资源优势凸显。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具有森林、草原、荒漠三大土壤类型,形成了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区和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等四大优势药区。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复杂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中药材品种,已有板蓝根、党参、甘草、大黄、柴胡、黄芩、款冬花、当归等十大“陇药”;半夏、红花、天麻、肉苁蓉、金银花、玫瑰花等优势品种。现有中药材资源2540 种, 其中国家重点品种276 种, 占国家重点品种总数的76%。全省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220 余种,当归、板蓝根、党参、大黄、黄芪等道地药材产量分别占全国市场的80%、65%、60%、60%和50%。

(二)中药材种植呈现标准化。全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将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2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91 万亩,同比增长6.97%;产量147 万吨, 同比增长11.82%;2023 年种植面积510 万亩,产量达到156 万吨。以陇西、渭源、岷县等中药材主产区为突破口, 形成集中连片中药材种植带,2022年甘肃省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 万亩,带动标准化种植面积270 万亩以上。现有8 个国家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7 个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证基地,23 种中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认证,党参、甘草入选国家“三无一全”优质药材品种。

其中,定西市种植面积207.31 万亩、产量41.8万吨、产值78 亿元,建立种子繁育基地3.73 万亩,种苗繁育基地16.52 万亩; 陇南市种植面积111.20万亩、产量19.24万吨、产值31.99亿元,建成种子繁育基地0.75万亩,种苗生产基地1.81万亩。

(三)中医药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截至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医药工业企业89 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03.56 亿元, 同比增长16.1%; 实现工业增加值25.81 亿元,同比增长14.0%;年营业收入1 亿元以上中医药工业企业20 家。其中,中药饮片加工企业60 户, 实现工业总产值37.57 亿元, 同比增长11.0%; 中成药生产企业29 户, 实现工业总产值65.99 亿元,同比增长19.1%。2023 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中医药工业企业101户,实现工业总产值58.49亿元,同比增长20.8%。

(四)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不断健全中医药现代服务、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服务机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现有中医医院169 家, 其中公立中医医院94 家,各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疾控和卫生健康监督机构等均设置中医药科室。建成陇西首阳中药材交易中心、岷县当归城等5 个较大规模中药材交易市场,陇西、临洮、灵台等10 个中药材产地市场,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130万吨,年交易量150多万吨,仓储物流体系逐步形成。“岷府人家”“岷农人”等一批中药材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加强合作, 利用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开展中药材网上销售,2023 年上半年,党参、当归、甘草、枸杞等中药品种网上销售额达83.63 亿元, 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市场营销体系日趋完善。

(五)产业集聚化初具雏形。中医药园区产业发展积厚成势, 园区承载力和产业集群聚合力不断增强。兰州新区现代中药产业园等6 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共入驻企业151 户, 其中GMP 认证企业68 户。兰州西部药谷产业园和兰州高新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项目累计落地佛慈制药、和盛堂制药、普安康药业等大型医药企业35 家,其中佛慈荣获“中国中成药行业企业出口十强”、和盛堂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陇西、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辐射带动定西市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吸引中国国药、广药集团、红日药业等一大批知名药企落户,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103 家, 年加工能力达到50 万吨,57 家药品生产企业拥有药品批号338 个, 产品涵盖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等多个系列。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种植规模较小。中药材种植以农户种植为主体, 种植规模小而散,2022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91 万亩,与四川省中药材种植面积850万亩相比, 种植规模仍存在一定差距。GAP生产基地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中药材基地建设水平不高,甘肃省现有GAP 基地8 个,与四川省27个GAP基地相比,基地建设差距较大,阻碍中药材基地标准化建设。

(二)产业集群效应不显著。园区活力不强。中医药产业园建设、现代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发展较慢,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企业较少, 招商赋能形式单一、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施滞后,园区产业整体支撑带动作用不突出。园区聚集度不高。甘肃省6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共入驻企业151户,河北仅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入驻145 家医药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3 家, 年产值1 亿元以上企业28 家,有效带动当地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相较而言我省中医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明显优势。

(三)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中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不足2%,研发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核心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企业主要以板蓝根、甘草、肉苁蓉等初级产品原药材加工为主,对相关功能食品、保健品、饮品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不够。

(四)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缺乏。复合型人才缺乏。受到地域环境、薪酬待遇、企业文化等因素的限制,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中医药领域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大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高端人才相对不足,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一是着力培育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主体。引导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和育苗大户通过联合发展等模式,积极发展育苗生产,科学划定适宜育苗区域,采取分片、分区域土地流转、租赁和区域内育苗大户联合等办法建设标准化育苗基地。二是加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项目支持力度。围绕打造“中国药都”和建设全国特色种子种业基地目标定位, 争取国家和省上扶持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项目, 出台市县区财政专项项目扶持政策, 对企业和合作社建立500 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予以奖补支持。三是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监管。强化检测人员培训,重点对种子种苗生产企业、合作社、育苗大户繁育的种子种苗进行质量检测, 对已经选育成形的优良品种,在试点示范基础上进行普及性推广,促进中药材生产技术提效升级。

(二)推动产业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一是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以中医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推进精深加工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加强净选、干燥、包装、贮藏等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二是完善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以打通“中医药加工提取—中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医疗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条为目标,依托甘肃省中医药重点产业园, 通过精准招商引进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全力做大、做优、做深、做精完善产业加工链条。三是鼓励精深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实施甘肃省中医药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引导精深加工能力强、关键核心技术高、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转型升级为中医药“专精特新”企业。

(三)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一是加快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依托兰州新区现代中药产业园、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 推动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大健康产品生产基地、医药商贸物流基地等建设,吸引优质企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25 年打造千亿元级中医药产业集群。二是加大中医药龙头企业培育。发挥龙头企业在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借助现有资源及平台,竭力推动本土药企、医院、科研院所互动联动,重点支持佛慈制药、陇神戎发、独一味等优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强化中医药产业链招商。充分利用各类招商活动平台,宣传推介甘肃省中医药特色优势产业, 围绕产业链拓长补短,制定招商“路线图”,完善产业链招商机制,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园区。

(四)提升中医药品牌知名度。一是“增品种”。以新产品研发为重点,培育中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带动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中医药企业, 推动中医药品种逐步增加。二是“提品质”。推广普及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 鼓励企业主动对标国际中医药质量标准,提升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创品牌”。加大自主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组织省内中医药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示展销和品牌营销活动, 鼓励重点中医药企业建立自主品牌管理和商标推广体系,提升品牌价值,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自主品牌,提升“甘味”“陇药”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引育中医药产业高端人才。一是着力引进中医药高端人才。面向全国中医药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精准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采取全职引才、柔性引才等方式吸引一批中医药高端人才加速聚集。二是加强培育中医药领军人才。依托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搭建中医药领域实践教学平台,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符合甘肃省中医药传承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三是健全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多要素、多形式人才长期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职称晋升、职务提升、学术荣誉称号等晋升体系,在薪酬待遇、职工住房、发放津贴等方面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为中医药企业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中药材产业园甘肃省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