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促进甘肃高标准农田发展研究

2024-07-12 14:53赵晓阳
发展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标准甘肃信息管理

赵晓阳

在新的发展时期,充分利用和抢抓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机遇,切实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基础和核心来加强,根据存在“信息孤岛”,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项目建成后管护机制不健全,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水平差距较大、参差不齐等相关问题,提出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和提倡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提高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利用;破除“信息孤岛”,加快数字农田建设力度等对策建议,为促进甘肃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甘肃是农业大省,农田是农民的“吃饭田”“保命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和根本,也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创建高标准农田能够促进耕地质量的提升,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一、发展现状

甘肃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业省份。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质量和进度,“藏粮于地”;创建良种、良田、旱作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向非耕地资源“要食物”的农业生产模式,“藏粮于技”。全省农业形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食安全的良好态势。甘肃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实现双增长(见表1)。

良种、良田稳住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在良种方面,甘肃培育出一系列耐旱区域性新品种,如马铃薯“陇薯9号”“陇薯10号”“陇薯15号”,玉米“陇单9号”“陇单10 号”和部分小杂粮品种,非常适宜甘肃寒旱的自然特征。在良田方面,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逐年增加(见表2&),截至2023 年,全省建成192.47万公顷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经测产分析,每公顷均增产0.6%,节水1.4%,省工2.59%。

旱作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 提升了农业生产的量和质。近年来,甘肃创建并大力推广的垄膜沟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抗旱能力。如2023 年,全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积101.7 万公顷, 农田高效节水技术面积66.67万公顷左右。

向非耕地资源“要食物”的探索,拓宽了农业生产空间领域。甘肃发展2.95 万公顷戈壁设施农业,相当于增加了6.67多万公顷露地种植面积。甘肃加大撂荒地整治, 已大力开展复耕复垦撂荒地(见表3)。

创建高标准农田建后养护管护机制, 延长和拓展了工程使用年限。各地建立健全项目建后养护管护机制,对出现问题的水利渠系、梯田、机耕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及时维修管护,延长使用年限。

二、主要做法

信息管理就是整合现有农田、水利等数据库资源进行共享, 实时对农田、水利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传输及加工,将农田、水利等预测通报预警转化为数据信息, 让广大农民和科研推广工作者实时了解和应对突发情况,规避风险,使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1]。

(一)高位谋划,上下联动,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机制。通过信息管理,实时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广大农民、教学科研工作者、企业生产加工销售决策者,运用信息技术,制定“1+3”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体系,研究制定项目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方法步骤,细化项目安排优先次序、施工表和路线图,创建“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管理机制。省一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大项目的报批、财政资金整合和项目实施监督调配, 指导和监督各地用好政府专项债券,用好相关信贷资金、政策性信贷资金、中长期信贷资金。市州农业农村部门加强项目储备库监管,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落实储备项目入库审核责任, 加强项目布局、成果论证等关键环节工作。全省引导社会资本关注和投资, 指导和鼓励市场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方法积极参与,实现经营规模化系统化[2]。

(二)因地制宜,建管齐抓,构建甘肃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通过信息管理,实时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广大农民、教学科研工作者、企业生产加工销售决策者,运用信息技术,将全省创建高标准农田区域划分为丘陵山地区、陇东旱塬区、河西及沿黄灌区三大区域,在陇南、定西等丘陵山地区重点推行“整山系、整流域”高标准梯田建设模式,在武威、张掖等河西及沿黄灌区重点推行“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模式,在平凉、庆阳等陇东旱塬区重点推行“集中连片”旱地高效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模式。全省各地严格落实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项目投资标准,激发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和运营。

(三)多方参与,数据管理,切实转变农业资源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管理,实时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广大农民、教学科研工作者、企业生产加工销售决策者,运用信息技术,有重点有计划地在三大功能区域和三大支持区域创建高标准农田。各市(州)、县(市、区)对已经建成的项目区开展改造提升工程。组织农田建设专家开发对比分析功能(遥感影像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套合),以图管田、数据管理,形成建设项目信息化、精准化,全程可视化、动态化的监管体系。创建农田监测网,全面了解和掌握田间定位监测点的覆盖率、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处置率以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使用占比及良种推广覆盖率。积极推广稳产、高产、防灾、减灾实用技术,转变农业资源的生产经营方式。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更多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参与进来,形成社会资本、财政资金有效融合的良好局面,工程建设规模、质量、标准不断提升。但甘肃省尚未创建高标准农田大数据信息交流平台, 建设项目全过程信息没有上图入库入平台,仍存在“信息孤岛”,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项目建成后管护机制不健全,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水平差距较大、参差不齐等相关问题。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实施科学有效应对措施, 对于信息管理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运用信息管理先进理念,突出规划引领。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求,学习借鉴国家相关规划成果,紧扣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内容,提高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率,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强化农田水利灌排能力,加大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机械化率,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建后养护管护能力,大力提升农田生产水平。在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法规。结合实际,统筹抓好甘肃省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地力提升等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与耕地质量。

(二)鼓励和提倡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提高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建设高标准农田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分析、研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发展提供信息技术引导支持。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教推企联合体系,发挥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等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团队力量作用[1]。对于有些地方和区域早期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 投入较低、建设内容不达标的,要开展摸底调查,查漏补缺,优先开展改造提升项目; 对已经到达使用年限的高标准农田,要有序开展改造提升;对于新建新增的建设项目,要科学规划,取长补短,在建设区域和分布上力求相对集中。统筹分析研判农业农村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要求、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对建设内容和投资标准适时进行调整。鼓励各地创新投资模式,合理提高社会投资占比。在实施项目前后, 认真及时有序地进行耕地质量的等级调查评价以及等别评定。借机借势借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机遇, 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的养护管护机制。

(三)破除“信息孤岛”,加快数字农田建设力度。数字农田为创建高标准农田插上翅膀。运用信息管理方法, 加强甘肃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数据管理体系顶层设计,创建高标准农田大数据信息交流平台,确保建设项目信息上图入库入平台,破除“信息孤岛”。利用极为方便的物联网将传感器、设备和网络互连起来进行数据交换和智能控制,用于农田管理;利用遥感技术采集相关数据,开展农田监测分析;利用智能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农田技术进一步使农业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可持续化。如区块链技术可以被用于追溯农产品的来源和流向,以确保食品安全可靠; 人工智能可以用于更加精准的农业生产决策和预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同时,数字农田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物流配送等技术结合,加快提升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效率[2]。

猜你喜欢
高标准甘肃信息管理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