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栋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扎实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要把发展县域经济摆在突出位置,依托县域资源禀赋,紧扣县域发展类型, 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多元富民产业,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文旅名县、生态优县。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目标任务,瓜州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紧紧围绕省委赋予瓜州“农业优先型”“工业主导型”发展定位,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全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工业扩能提速,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更加稳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结构改善、韧劲增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自“两型”定位确定以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 年的87.3 亿元增至2023 年的131.7 亿元,增长50.9%;一产增加值由16.8 亿元增至24.5 亿元,增长45.8%;工业增加值由38.4 亿元增至57.5亿元,增长49.7%。县域经济总量位居酒泉市第3、甘肃省第23 位,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跃升至甘肃省第14位。
一、锚定主攻方向,聚力攻坚突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强县域,根本在于强产业。近年来,瓜州县坚持放眼全局找定位、立足一域谋发展,充分发挥地理区位、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优势,持之以恒调结构、延链条、育产业,构建起了以高端蜜瓜、绿色枸杞为重点的农业产业体系和以新能源、现代化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 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瓜州实际、彰显瓜州特色的富民强县路子。
一是立足“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夯实乡村振兴“硬支撑”。聚焦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两大核心, 在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基础上,按照“一乡一品、连乡成片”产业发展目标,持续放大特色优势,做足“土特产”文章,全力推动绿色枸杞、高端蜜瓜、生态牛羊集群式发展,全县绿色枸杞面积达12.6 万亩, 高端蜜瓜达到6.2万亩,牛羊饲养量达到145 万头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50万亩,“瓜州蜜瓜”“瓜州枸杞”荣登中国区域品牌百强榜, 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充分发挥棉花大县奖补项目带动作用,扎实推进机采棉替代工程,建成万亩机采棉示范基地2 个,机采棉面积达到8.5 万亩,成功入选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坚持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扎实开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精准落实“一企一策”“一社一制”,培育立林生态、西域风等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合作社125家, 扶持壮大年经营收入1000 万元以上合作社15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全覆盖。同时,健全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联农带农机制,全面推广“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合作社+ 基地+ 农户”多元发展模式,85%的蜜瓜、枸杞实现订单销售,“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更加紧密。
二是突出“工业主导型”功能定位,锻造经济发展“主引擎”。坚持强县域先强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系统推进新能源产业扩规模、化工产业延链条、矿产加工产业抓提升,多极发力、协同发展的工业集群加速形成,规上工业企业达到72 家。抢抓“双碳”重大机遇,全链条推动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发展,统筹推进清洁能源、调峰电源、大型储能、外送通道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风光火储氢”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协同发展的绿色能源体系,全县在建能源发电装机125 万千瓦, 已建成能源装机总量达到1667 万千瓦,风电装机占全省的46%,占酒泉市的69%,累计发电量突破2000 亿千瓦时,实现产值达550亿元, 新能源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首位产业。紧盯现代化工高端化、精细化、差异化发展方向,依托柳沟煤化工产业园升格为省级一级化工园区的载体优势,全力推动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基础化工材料等主导产业集群延链, 园区落地化工项目达到33 家,骐鹏生物、大西新材料等9 家企业达到试生产条件,产业链互补、循环化发展的产业格局日臻健全,化工产业聚集效应和经济辐射效能不断增强。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引进中科凯越、恒瑞新等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8 家,全力支持古堡泉、西脉黄金等34 户企业完成技改升级,碎石山铁矿普查等30个基金项目有序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是围绕“投资拉动型”发展实际,培育县域经济“新动能”。牢固树立“以招商引资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成败”的鲜明导向,全力以赴抓招商增后劲、上项目夯基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深入分析国家、省市最新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准研判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和后发优势,聚焦“短链”延长、“弱链”变强、“断链”连通,科学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投资指南,配套出台《瓜州县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瓜州县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集中优势力量成立6 个招商产业链和3 个招商小分队, 扎实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宝丰、寰泰、常乐电厂二期等一批“百亿级”项目相继落户瓜州,2020 年以来,累计招引各类项目389 个,落实到位资金416.5亿元, 年均增长33.6%, 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更加充沛。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扩投资、稳增长、促发展的关键抓手,坚持力量向项目集中、资源向项目集聚、政策向项目倾斜,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协调推进、干部驻企帮扶“三级”责任,创新建立重点项目“红黄蓝”亮灯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专班制推进、管家式服务,全力破解项目审批、用地、融资等难题,智汇格林、格罗夫、柳红铁路等一批填空白、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项目、全国首个大型“三绿项目”和首个全钒液流全生产链项目进展顺利,形成了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
二、厘清问题症结,找准短板差距,校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路径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和积淀, 瓜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定位更加精准、方向更加明确,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经济体量不大依然是最大的县情实际, 产业结构不优依然是最大的现实问题, 发展质量不高仍是最大的矛盾挑战,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一是县域经济增速加快但总量不大。瓜州县2021 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2023 年达到131.7亿元, 从全省来看, 与全省县域平均GDP 差7.9 亿元,在87 个县市区中(含兰州新区)排名第23位,比第22 位的红古区少11.2 亿元,仅比紧随其后的庆城县多4.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5 亿元,全省排名第25 位;第二产业增加值61.2 亿元,全省排名第21 位;第三产业增加值46 亿元,全省排名第29 位。从酒泉市来看,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1/7, 总量排名第3 位, 与肃州区相差147.3 亿元,与玉门市相差130亿元,迎头赶超的压力和挑战依然巨大。
二是主导产业逐步壮大但结构不优。从产业结构来看,瓜州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48∶36,“一产不强、二产独大、三产薄弱”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 农业占到一产增加值的80.4%, 粮经饲占比为14.6∶78.9∶6.5,虽然已形成枸杞、蜜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但收益较高的制种、蔬菜种植面积较小,仅占总播种面积的11.3%,而收益较低的经济作物,如甘草、葵花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8.7%,农业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工业方面,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比为11.4∶10.8∶77.8, 全县80 家规上工业企业中能源企业占比超过65%, 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电力生产行业, 优势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最大瓶颈。
三是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但韧劲不足。农业方面,虽然蜜瓜、枸杞、棉花、草食畜等特色产业都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竞争力不足, 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偏弱, 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工业方面,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与外送通道不匹配、本地消纳能力弱的矛盾突出, 加之受燃煤价格高位运行影响,火电上网电价上涨,新能源打捆外送电量也相应减少,直接影响电力行业发展。化工企业大多属于小微企业,产品相对单一,产业没有形成集群效应,且受市场环境和产业政策等多重因素制约, 部分化工类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初级阶段,精深加工工艺相对滞后,对工业经济拉动有限, 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三、抢抓战略机遇,放大叠加优势,扛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命担当
当前,瓜州正处在多重利好政策机遇的叠加期、加快优势产业培育的窗口期、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的攻坚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坚持“农业优先型、工业主导型”定位不动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深度对接国家所需、瓜州所能、未来所向,找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在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引领推动区域新发展中作出瓜州实践、贡献瓜州力量。
一是对接国家所需,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定大有可为。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打造新时代“河西走廊”等重大政策叠加释放,带来更多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的政策红利,处于路、带交汇点的瓜州,在全省乃至全国战略布局中作为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地位愈发凸显。特别是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相关部委也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西部北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建设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重大举措,这意味着未来“沙戈荒”地区将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重要支撑, 为瓜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分年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等等,这些重大利好都将为推动瓜州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二是把握瓜州所能,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将有所作为。瓜州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农业、出路在工业,也赋予瓜州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潜能。农业方面,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占到酒泉市总耕地面积近1/4, 以绿色枸杞、高端蜜瓜、生态牛羊为主的特色产业面积不断扩大,农村渠、路、林、田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53.5 万亩,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工业方面,县域风光资源量大质优, 全年风能有效满发利用小时数达3000 小时以上, 日照时数达3260 小时以上,属于国家光资源一类区、风资源二类区,新能源可开发总储量超过1 亿千瓦,发展风电、光电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规划的工业用地均属戈壁荒滩,交通优势明显,地势平坦开阔,可利用面积大,土地利用成本较低, 柳沟煤化工产业园成功创建为第一批省级化工园区, 为承接和发展化工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载体。同时,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金、铜、铅等40 余种矿产品地质储量近3000 万吨,花岗岩储量超过15 亿立方米,硅石资源储量大、品位高,为发展壮大矿产品加工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盯牢未来所向, 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竭力而为。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把县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作出实施强县域行动部署。省委、省政府根据各县(市、区)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区位优势,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 年)》,并明确了“十四五” 末瓜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 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为瓜州全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提供了路径指引。酒泉市围绕省委“四强”行动、扩大河西特大型新能源基地规模、壮大河西走廊戈壁节水生态农业等重点任务, 研究制定了《关于建设酒泉区域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在建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基础上, 未来五年再规划建设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个千万千瓦级光伏基地, 带动区域投资快速扩张”“丰富拓展戈壁生态农业内涵和外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动打造全国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等目标任务,为瓜州再定位、再出发、再加速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瓜州有机遇更有基础,是责任更是使命,只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把重大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汇聚成出彩胜势,就一定能够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四、把握发展形势,厚植产业基础,积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竭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三新一高”大背景下,瓜州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破局突围,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紧紧围绕“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持之以恒做优特色产业、做强主导产业, 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推动县域经济提速提质、争先进位的坚实基础。
一要全环节促进转型升级, 筑牢共同富裕根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进入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瓜州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推动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以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目标, 大力实施蜜瓜扩规升级、枸杞提质增效、牛羊扩群增量、机采棉替代四大工程,全力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集群式发展,确保实现“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努力为全省稳住农业基本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展现瓜州担当。蜜瓜产业以稳定面积、打造品牌为重点,持续深化“院地合作”,加强新技术新品种应用推广,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确保优质蜜瓜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高端设施蜜瓜种植面积达到3 万亩以上,全力打造省级蜜瓜产业园。枸杞产业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 扎实开展统防统治和标准化基地建设, 鼓励支持现有枸杞加工企业延伸精深加工链条,全力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确保枸杞标准化种植面积稳定在12 万亩以上,聚力打造省级枸杞产业园。草食畜产业以规模化、标准化为突破口,持续放大“政企银保+ 农户”政策效应,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支持散养小户抱团、大场大户扩规,不断提升养殖业组织化程度。机采棉产业以创建全国优质机采棉基地为目标, 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棉花专业合作组织, 加快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带动机采棉规模持续扩大,力争到“十四五”末,机采棉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坚持以本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为重点,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组团发展,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全程托管、入股分红等服务模式,将农户嵌入产业增收全过程,不断优化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探索推行品牌创建提级管理机制,扎实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积极培育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瓜州特色“甘味”品牌,不断提升瓜州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要全链条推进强基补链, 增强工业经济韧劲。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从瓜州当前县情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来看,工业仍是缩小差距、实现超车的优势所在和潜力所在。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强工业”行动,紧紧围绕新能源、化工、矿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提升综合效益, 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力争跻身全省“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20 强。锚定新能源发展赛道,聚焦“发输储用造”全方位布局、全链条发力, 用足用好具备整装开发条件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风、光、火、储、氢多种电力组合,积极培育壮大风电及光伏装备制造、储能电池、智能运维等关联产业,加快推进宝丰多晶硅、常乐火电二期、三峡恒基能脉等重点项目建设, 全面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 力争2025年电力装机总量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实现增加值50 亿元以上,努力为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紧盯打造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化工基地,积极引进布局“三酸两碱”、电子级化工原料生产等基础化工企业,重点发展农药中间体、农药原药、各类制剂等高端专用精细化学品产业, 全力推动煤制化学品向下游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延伸,形成“基础化工原料、煤化工—中间体—精细化工”的现代化工产业链,不断增强产业聚集效应和经济辐射效能,力争到“十四五”末,规模以上化工企业达到40 户以上,全力打造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化工基地。积极抢抓酒泉市将瓜州列为飞地经济试点的机遇, 深入挖掘与新疆哈密、肃北马鬃山等地共同开发矿产资源的合作潜力,找准最佳切入点和契合点,向东兼容以马鬃山等地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基地, 向西辐射以哈密为桥头堡的新疆经济发展圈,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向柳园聚集, 力争建成全省一流的绿色矿产品精深加工园区。
三要全领域增强投资拉动, 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瓜州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只有靠招商、靠项目,才能有发展。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为抓手,做足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做大总量“三篇文章”,着力打造投资要素聚集“洼地”和承接产业转移“高地”。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认真梳理产业链上中下游关系,精准制定投资清单、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引资政策清单,重点围绕上海、江苏、浙江等与瓜州产业契合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瞄准三个“500 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大型国企央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实施延链、补链、扩链、强链工程,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龙头型项目,加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一切盯着项目看、围绕项目转、扭住项目干,健全完善“一企一策”,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干部重大项目包抓制度,积极协调解决融资贷款、土地指标、能耗指标等难点问题,全力推动签约项目落地、在建项目投产达效,切实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发展格局。坚持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持续优化完善园区内水电气路和管网结构,加快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和公辅设施,不断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和发展能级, 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努力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同时,按照“一区一主导产业”的原则,加快培育“首位产业”,打造“招牌企业”,以头部企业的落地,形成产业集聚“虹吸效应”。力争“十四五”末,工业集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00 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四要全要素强化服务保障, 重塑区域竞争优势。坚持把园区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和公共空间,加快管网、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人才、物流等要素向园区集中,实现集中管理、集约服务、集群发展,不断增强园区招商引资和基础配套的承载力和竞争力。加强项目用地保障,深入对接产业项目多样化用地需求,持续丰富产业用地供应方式,加快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扩大“标准地”改革试点,探索出可以突破现有路径的审批流程,真正做到“拿地即开工”,切实提高土地供应质量和效率。强化金融支持保障,在全面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出台的激发经济活力、为企业松绑减负、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惠企政策基础上, 根据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特点,建立健全“政银企”常态对接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规模,降低融资成本, 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企业融资需求,助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全面推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招商代办”等制度,主动为投资企业提供“事前介入、事中帮办、事后跟踪”全周期服务,全力以赴攻克“难点”、消除“痛点”、疏通“堵点”,真正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