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长课堂的构建路径

2024-07-12 12:57:40李赟
家长·中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课标生长数学

李赟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构聚焦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包括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业的丰富化,从单一转向多元,以及教学活动的拓展,从基础到深入。这一切都围绕“以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生长型课堂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不仅关注学生的现有水平,更重视他们的潜能发掘和未来发展。本文深入探讨新课标下构建小学数学生长课堂的重要性和构建路径,旨在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构建小学数学生长课堂的重要性

(一)渗透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课程育人价值是当前各学科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构建小学数学生长课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路径,对落实德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培养了其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生长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同时,生长课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促进班级整体进步

构建小学数学生长课堂有助于促进班级整体的进步。在生长课堂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同时,生长课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使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更加积极向上。

(四)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生长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同时,生长课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构建小学数学生长课堂是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途径。在生长课堂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趋势。这种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还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同时,生长课堂的成功实践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长课堂的构建路径

(一)教学目标具有延展性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不断成长和突破自我,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要具有明确的指导性,还需要兼具广度和深度,确保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新课标为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强调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空间想象和模型意识等。同时,新课标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引导,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设计出具有延展性的教学目标,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运算能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时间的基本运算,包括时间的比较、换算和加减等。

推理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据观念:通过“时、分、秒”教学,让学生建立起对时间数据的正确观念,引导他们理解时间数据的重要性,学会用时间数据来规划生活和学习。

应用意识:将“时、分、秒”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该教学目标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要探索教材中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去发现其存在与应用的价值,进而让学生围绕知识点来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探索性

教学实践性作为教育之根本,是培养学生正确学习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基石。为落实教学目标并构建生动的数学课堂,教师需精心策划具有实际价值的教学活动。以上文提及的“应用意识的培养”为例,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时、分、秒”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深刻体验数学知识“时、分、秒”的实用性。因此,教师应当设计富有探索性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有助于促进其思维的拓展和生活技能的提升,使其能够在生活中灵活地解决这类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我的上学路线图”绘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并鼓励他们添加细节,如标志性建筑、交通路口、红绿灯等。完成后,让学生估算并分享每天从家到学校所需的时间。这个活动旨在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激发学生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引导他们将“时、分、秒”的概念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秒与分的体验游戏”:教师为学生提供秒表和乒乓球拍,设置接乒乓球的游戏,先让学生尝试在十秒内尽可能多地接住乒乓球,记录下接到的球数。然后,在半分钟内重复这个游戏并记录下成绩。最后,比较两次游戏的结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秒和分在时间长度上的差异,从而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这些教学活动不再将精力集中在单一的知识点上,而是通过实际情境的导入,以丰富的生活元素引出数学知识。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理论上对数学知识有所认识,还可以提升其对时间概念的真实感受,理解具体时间的长短,进而在生活中面对时间问题时可以有准确的估量。如当学生去参加聚会时,通过分析出发点和终点的距离,可以预估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来赶路程,进而提前做好规划,避免出现迟到的情况,使其具备时间观念。

(三)教学任务具有层次性

生长课堂强调学生的逐步成长和能力提升,因此,统一而单一的教学任务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于数学基础薄弱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过于复杂或困难的任务可能导致他们感到挫败,影响学习动力。相反,教师为这些学生设计适当且可达成的任务,能够帮助他们巩固基础,逐步提升数学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可见,层次递进性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还有助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适当的挑战和成长。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层次递进性,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据此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任务。

以“时间换算”教学为例,依次递进的教学目标为:知道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法则,如1分等于60秒;知道半小时、整时的表达方式;可以在简单的算式中进行时间换算和大小比较;可以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时间计算。教学目标的难度依次增加。针对不同的知识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具有层次性的教学任务。

基础层次的教学任务。

任务1:了解并记忆时、分、秒之间的基本换算法则。例如,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完成“1分=____秒”的等式。

任务2:使用具体的时间表达方式来认识半小时和整时。例如,展示一个钟表,让学生指出“7:30”和“8:00”的位置,并描述它们分别代表的时间。

中等层次的教学任务。

任务1:在简单的算式中进行时间换算。例如,给出算式“2分钟+3分钟=___秒”让学生计算并给出答案。

任务2:比较两个时间的大小。教师可以提供两个时间表达式,如“6:45”和“7:15”,让学生判断哪个时间更早或更晚并解释原因。

高级层次的教学任务。

任务1:在复杂算式中进行时间换算,涉及多种换算单位。例如,“1小时30分钟-45分钟=___秒”这样的算式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时间换算规则。

任务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场景,如“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20分钟,从家到公园,分针走了2个格。如果他放学后回家后便去公园了,你能计算出小明从家到学校最后到公园总共花了多少时间吗?”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考虑多个时间因素并做出准确计算。

这样的教学设计确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发展,利用难度逐步递增的任务,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时间换算的概念,提高应用能力。当学生无法完成某一项任务时,教师便可以了解其知识掌握程度,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同时,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应且层次分明,便于教师设计能够促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的教学任务。

(四)作业设计具有创新性

课堂教学的生长性强调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全面发展,因此,除了数学知识教学外,教师还应通过作业环节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了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并推动其形式和内容的优化,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的视角设计作业。这样,教师可以设计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又具备多样性和创新性的数学作业,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符合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的要求,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推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发展。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为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以下作业: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探索周边的水果店和小卖部,观察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水果和零食的定价。例如,苹果每斤3.5元,橘子每斤2.5元,辣条每包0.5元等。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小数无处不在,理解学习小数乘法的实际意义。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或零食并计算其价格。例如,如果学生选择了2斤苹果和1包辣条,他们需要计算总价:2×3.5+0.5=7.5(元)。这样的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扮演出题人的角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物品,如动漫角色卡片,调查其来源和价格,然后围绕这些信息编写数学题目。例如,学生可能会出这样一道题:“如果你想买5张每张0.8元的动漫角色卡片,你需要准备多少钱?”

这种作业形式不仅富有创新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和编题,更加深入地理解小数乘法的应用,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思维能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种作业形式还能加深学生的做题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具有激励性

教学评价在生长课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应当具备激励性,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并推动他们持续进步。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全面关注学生的能力基础、学习过程以及他们的潜能。教师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实际学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情况和整体学习状态,从而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性的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为他们提供具体的、建设性的反馈。例如,导学案作为一种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重要工具,不仅能应用于课前,便于教师收集、分析、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还能在作业批改环节与学生的完成情况相对接。这种综合性的评价策略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听讲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教师提供有力的评价依据。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还可以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激励,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评价不仅符合生长课堂的理念,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综合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发现其导学案的预习效果较差,只能完成部分考查基础知识点的作业。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当注重鼓励其积极态度和努力付出,同时明确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方向。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虽然你在导学案预习和作业完成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老师看到了你的不懈努力和勇敢尝试。你在某些基础知识点上的掌握已经有所进步,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老师建议你多花些时间在预习上,尝试理解和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同时,你也可以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共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信只要继续努力,你的学习进步会更加明显,老师非常期待你的表现。”这样的评价不仅表达了对学生的认可和鼓励,也提供了具体的改进建议,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正确的方向,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自主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且小学生比较敏感,渴望得到认可,因此,教师需要以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未知潜力,以激励式的评价来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构建生长课堂,教师需要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将更多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元素融入教学中,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含帮扶项目)专项课题“小学数学生长课教学模式研究”(批准号:Fjxczx22-16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课标生长数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碗莲生长记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48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17 14:59:54
生长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14
《生长在春天》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