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维 解士超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缺口,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基础上,根据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究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培养更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提高职业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力。
[关 键 词] 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7-0169-04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教育搞不好,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就无法完成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人才的紧缺性越来越突出。在2024两会前教育部举行的座谈会上,多名代表共同探讨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比如建立高职院校购买行业龙头优质实训实习资源长效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委托高校产学研服务长效机制,加快产教融合;建设若干个以设区市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先锋区等[1]。要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加大开放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适应性,这与传统的职业人才培养有很大不同。因此,探究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重要性
(一)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必要手段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部署,在202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了2035年实现教育强国的整体目标,而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搞好基础教育,也要进一步做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会前在教育部举办的座谈会上,多位代表也为打造中国式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建言献策,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一起进入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教育要能够为社会各界输送各类高质量的人才,从而能够构建融汇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加快优化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高水平的职业人才需求也大幅度增长,可以说,全国范围内国民经济所有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职业教育人才的支持。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不足以支撑起国家层面上战略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时期我们探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深刻把握教育强国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才能为职业人才培养指明前进方向,也成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以往我们提及职业教育,总是存在一些固有的偏见,将职业院校等同于技工院校,将职业人才与技术工人画等号,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偏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无论是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还是各类新兴产业领域,其现代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整个就业市场大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职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培养更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未来的就业竞争者占据一席之地。可以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既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时期,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紧迫,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必须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的步伐,培养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人才。
二、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化
职业教育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其职业化,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有着明确的市场需求化特点。因此,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最基本的办学模式。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愈发重视,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产教融合发展,推动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虽然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看,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但具体到了职业院校,并没有得到完全贯彻执行,很多政策措施在职业院校难以得到实质性推进,校企合作总是存在于较为浅显的层面。这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方共同的问题。地方政府虽然也会出台一些配套的政策文件,但由于涉及的部门过多,难以形成有效配合,又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难以在产教融合发展中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对于校企合作的双方,往往由于缺乏共同的认知,校企合作总是停留在初期阶段,难以达成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很多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往往是以“订单班”的形式存在,更多的是进行学生短期的实习实训,往往由于不能保证双方的共赢而丧失深入合作的积极性[2]。
(二)教师队伍整体能力不足,难以培养高水平职业人才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所谓“双师型”教师,简单来说,就是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能力,综合能力强。虽然“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也已经提出一段时间,但从整体来看,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还很缺乏,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以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也就难以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职业人才。其最大的难点就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问题。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如通过定岗实习的方式让教师得到直接锻炼,但由于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等原因,很少有职业院校能让教师长时间到企业实践实习,合作企业也往往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导致最后往往流于形式,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难以得到快速提高[3]。同时,新时期背景下的教学大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现代教学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有利于革新人才培养的方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有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并不具备新媒体应用技术与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削弱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不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今职业院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更是让学生具有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真正立足,这些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反观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学,要么还是延续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学,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要么片面地过于关注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限制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要知道,应试教育早已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职业院校衡量学生的标准仍然以考核成绩为主,进行的是学历教育,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往往花费过多的精力放在英语考级和其他基础知识等方面,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相脱节,不仅专业技能学不好,综合素质也得不到提高[4]。有的职业院校则完全否定应试教育,淡化基础知识学习,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其他综合性课程也很少涉及,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落后
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最主要渠道。新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发生显著变化,一些传统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大大减少,传统产业部门逐渐向高端价值链方向发展,高端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只有具备更高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达到要求的职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落后。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陈旧,过时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所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特别是实践教学更是难以适应各类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保守性,需要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策略。教育资源的不足和校企合作开展的不顺利也导致职业院校无法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方向,不能及时调整职业教育培养的方向,所以急需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实施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5]。
(五)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就业市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已经突破千万,短期内就业难的问题很难得到快速缓解。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学生的就业达不到预期,就容易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创新创业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并不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很大挑战。新媒体的出现和大数据的应用,增加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渠道。面对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对于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信念不坚定的情况,特别是自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信息,很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出现创新创业迷茫心理。职业院校针对新媒体背景下开展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往往缺乏针对性,更多的是职业技能的指导和培训,缺少必要的就业规划指导,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快速提升[6]。
三、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
(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快校企合作进程
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最有效途径,而产教融合则是校企合作的最高阶段。新时期,随着职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各行各业对于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都有着很高的需求,可以说,现在是推进产教融合、加快校企合作的最佳时机。因此,探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要先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入手,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共同推动。从政府层面来看,要切实发挥好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对合作企业的扶持引导,定期举办双方交流会,加强人员培训,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也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鼓励职业院校专家到企业进行实地培训指导,鼓励企业组织优秀员工到院校进行兼职教学,从而优化产教融合的基础。从职业院校层面来讲,要引入市场化的思维,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从优化课程结构、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标准体系、建立校园实训基地等多个方面入手,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从企业角度层面来讲,要真正理解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除了订单合作模式外,还可以通过工学交替模式、教学见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产学研模式等,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二)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新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关键就在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育的质量。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实习活动,增加实践教学的经验。特别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教师参加企业实习、挂职训练创造条件,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开展职业教师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各类研讨会和学会会议,从而帮助教师快速获取实践能力和最新的行业知识。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制订其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自身职业水平;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到学校兼职教学,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让专业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对于这些企业兼职教师,建立有效的合约制度,让他们更有归属感,从而能够更好地投入教学中去。在信息化时代,“双师型”教师要有一定的新媒体素养,所以要注重提升教师的新媒体应用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水平,依托新媒体开展数字化的教学,让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7]。
(三)以综合素质为主要培养目标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外,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学生还会面临交友、恋爱、婚姻的问题,需要一定的社交、为人处世的能力,需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就要从教育理念上进行转变,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家长,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思想、社交、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职业院校要设置更多元化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得到充分的锻炼学习,培养他们广泛的爱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学校通过组织各类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四)加快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就要从深化教学改革入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程,既要保证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也要保证学习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泛性。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关键所在,就是以满足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目标,以此来调整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实践,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真正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其次,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要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比如在实训基地设置标语和图像,增设各类便捷设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为教学开展奠定基础。再次,教学改革同样依赖于丰富的教学资源。要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资源体系,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线上教学资源同样不容忽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平台。最后,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革。包括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法、以赛代练法等,并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五)借助新媒体优势,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职业院校掀起创新创业热潮,需要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的共同作用。对于政府来说,要切实起到引领作用,通过制定各项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各类优惠支持和财政支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特别是要借助新媒体优势,搭建多元化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平台,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起到辅助的作用,通过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直接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帮助。企业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推动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到实处。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主导者,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一方面,职业院校要转变固有的就业理念,深入了解每一个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方案,保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借助新媒体优势,充分利用本校的优质资源,打造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并通过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搭建企业与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帮助学生实习并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和方向。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职业院校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职业人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对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成为热点话题。当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涉及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等不同责任主体,包括教师团队、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快校企合作进程,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以综合素质为主要培养目标,加快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借助新媒体优势,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英杰.教育部举行座谈会听代表委员声音[N].人民政协报,2024-02-28(009).
[2]李超.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路径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4(4):122-124.
[3]黄娟娟.“湾区”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3):91-93.
[4]韩冰.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1):51-53.
[5]丁然,王彬.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4(5):65-68.
[6]彭聪.新媒体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3):19-21.
[7]王琳,陶志勇.新媒体赋能高职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4):13-15.
◎编辑 栗国花
作者简介:张凯维(1993—),女,满族,天津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就业指导等。
解士超(1991—),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初级政工师,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