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瑞丽 杨扬
苏轼不仅以卓越的文学才华著称,其诗歌、散文等作品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更在诗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的饮食文化尤为引人注目。深入剖析苏轼诗中的饮食文化元素,不仅能一窥宋代社会风貌与文化背景,还能感受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
一、苏轼诗歌中的饮食描绘
苏轼诗作中对饮食的细腻描绘不仅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彰显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一)食物种类丰富多样
苏轼的诗歌中涵盖了众多食物种类,从山珍海味到粗茶淡饭,均透露出他对美食的浓厚兴趣。苏轼擅长运用形象生动的笔触,将食物的色泽、香气、味道和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例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中的“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将荔枝的艳丽色彩和娇嫩质地表现得栩栩如生。又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传神地勾勒出河豚鲜美诱人的肉质特征。
(二)饮食与情感相交织
在苏轼笔下,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享受,更是与情感和心境紧密相连的精神寄托,他常借助对食物美味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喜悦、思念、忧愁等情感。例如,《寒食雨二首》中的“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通过描绘寒食节的冷清与苦涩氛围,寄托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中的“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则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
二、苏轼诗歌中饮食文化的艺术特征
(一)选材细微平常,展现生活情趣
苏轼的诗歌在选材上既细微又富有情趣,他善于从微小的食材入手,如米粒、酒液、茶叶,乃至一缕炊烟,都能成为其诗中的主角。通过细腻的描述,苏轼将这些常被忽视的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使得苏轼的诗歌更加贴近生活,也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和蒋夔寄茶》中,通过描绘“扁舟渡江”“三年饮食”等细节,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中的“煮芹烧笋”刻画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恬淡;《初到黄州》中的“知鱼美”“觉笋香”更显示出苏轼对黄州美食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些丰富的表达使得苏轼的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北宋时期的饮食文化魅力。
(二)想像丰富奇特,赋予食物以诗意
在苏轼的诗歌中,饮食文化呈现出别样的艺术韵味,这主要体现在其对食物的奇妙想象和诗意化的表达上。在苏轼笔下,食物常被赋予超凡脱俗的意象,他擅长将日常食材与自然风光、神话传说以及历史人物融为一体,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学画面。例如,荔枝在苏轼的诗中化身为“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的仙女,不仅描绘出了荔枝的诱人美感,还为这一水果增添了浓厚的浪漫色彩。
同时,苏轼并不满足于将食物作为口腹之欲,而是更多地将其作为情感载体和诗意象征。在《猪肉颂》中,苏轼以平淡无奇的猪肉为媒介,深入探讨了生活真谛和人生哲理,其中的“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传达了苏轼随和、豁达的人生观,也表达了其对生活和美食的热爱与颂扬。
总体而言,苏轼的诗歌不仅描绘了食物的美妙,展现了苏轼丰富的想象力,更通过食物传达了他对生活、人生和美的独特思考,体现了其对食物的深刻理解和诗意表达。这种将日常与诗意完美结合的创作手法,使苏轼的诗歌更富感染力和生命力,成为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语言幽默流畅,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苏轼诗歌中饮食文化的艺术特征以幽默流畅的语言风格为显著标志,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他对食物的描绘细腻入微,从山珍海味到日常菜肴,无不透露着其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食的独到见解。这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使得苏轼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苏轼善于运用幽默诙谐的笔触来描绘食物,如《猪肉颂》中对黄州猪肉的赞美,既展现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又透露出一种随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也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及食用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苏轼的诗歌中还融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通过对各地美食的描绘和对不同饮食习俗的介绍,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和生活场景。这种将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和历史感,也使诗歌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
总体而言,苏轼诗歌中的饮食文化以幽默流畅的文字呈现,确实为其诗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四)儒、佛、道思想的融合与体现
作为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在描绘饮食文化时,展现了儒、佛、道思想的融合。他将饮食与人生哲学、宗教信仰紧密结合,赋予了食物更深的文化内涵。苏轼诗歌中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饮食节制与礼仪上,倡导适度、平衡的饮食,反对过度追求口腹之欲。例如,《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九)》中,通过对比珍馐与平凡食物,表达了对适度饮食的推崇和对奢华的批判,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苏轼诗歌中的佛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慈悲与对素食的推崇上,尊重生命,反对杀生,并多次赞美素食。例如,《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中,通过对素食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顺应,体现了佛家的“慈悲为怀”。苏轼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对饮食的淡泊与对自然的追求上,强调饮食的清淡、天然,反对过度加工。例如,《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描述的食材均为天然之物,体现了道家的“道法自然”,“人间有味是清欢”更表达了其对清淡饮食的热爱。
总体而言,苏轼的诗歌在描绘饮食文化时巧妙地融合了儒、佛、道思想,赋予了食物更深的文化意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研究北宋饮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苏轼的饮食观念对现代生活也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美食的同时,也要注重节制与平衡、尊重生命与自然。
三、苏轼饮食文化观的影响与传承
(一)影响
苏轼对食物的热爱绝非仅仅停留在口腹之欲上,他以诗人的敏感和细腻去捕捉食物带给人的那份美好和感动,在他的笔下,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苏轼对食材的精心挑选、对烹饪技艺的深入研究,体现了他对饮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审美化发展。在苏轼的倡导下,人们开始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食物,去追求食物的美感和艺术性。这种审美化的饮食文化观不仅改善了人们的饮食体验,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次,深化了饮食与情感的交融。苏轼善于将食物与情感紧密相连,通过描绘食物的美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这种写法不仅使其诗歌更加生动感人,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在苏轼的影响下,后世文人墨客纷纷将饮食与情感相结合,创作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再次,启迪了人们对饮食之道的体悟。苏轼认为饮食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他通过对食物生长、采摘、烹饪等过程的描绘,体悟出人生真谛和处世智慧。这种将饮食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的写法,使得苏轼的诗歌更加深邃且富有哲理,也为后世的人生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最后,传播了乐观的生活态度。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和美好,并将饮食文化融入其中,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激励了后世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也为现代社会的饮食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体而言,苏轼的饮食文化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审美化发展,深化了饮食与情感的交融,启迪了人们对饮食之道的体悟,更传播了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份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珍视。
(二)传承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璀璨之星,不仅在诗词、散文上独步一时,更在饮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老饕赋》中对美食的细腻描绘,使得“老饕”一词成为了对美食家的美称,文中流露出的对美食的热爱,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苏轼还是一位烹饪高手,他对食材的严谨挑选、对烹饪手法的精湛掌握,都体现在“东坡肉”“东坡豆腐”等经典菜肴中。这些菜肴不仅美味,更蕴含了苏轼的生活哲学与审美追求,后世厨师在传承这些菜肴时也不断融入新的创意与理解,使得这些菜肴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瑰宝。苏轼的饮食理念是强调自然与养生,提倡食材的新鲜与天然,反对过度加工与浪费,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广泛共鸣。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日益重视,苏轼的饮食理念成为现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人们追求更为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苏轼的饮食文化观也体现了其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他将饮食融入日常生活,并从中发现乐趣、享受人生。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也使得苏轼的饮食文化观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与传承。
总体而言,苏轼的饮食文化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文学、烹饪技艺还是生活态度,都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通过分析与实践,我们有信心将苏轼的饮食文化观发扬光大,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郑瑞丽(1988-),女,汉族,河南鹤壁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
杨扬(1992-),女,汉族,吉林四平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