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教育宏观政策下,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和严格的要求。基于师范专业认证和市场发展需求的考虑,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更深入的关注和讨论。因此,从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出发,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7-0173-04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指的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图纸和工艺的能力,能够完成最终的技术操作的专门技术人才。学前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之一,其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一线幼儿园教师,主要任务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既需要对专业能力进行综合性考量,又需要进行系统性的专业教育探索,更是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打下夯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切实实施和培养学前教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呢?基于此,本文将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培养中的问题,培育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目标要求以及具体举措四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讨。
一、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培养中的问题
基于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
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特色专业,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开发的关键目标。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培养中,大多数教师对专业目标存在定位模糊、认知不足等问题,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该专业学生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与意识。
(二)课程结构单一
课程作为教学培养的核心资源,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知识建构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专业理论课教师未能将学前教育的最新研究方向、最近的研究成果融入课程,部分教师设计的课程内容缺乏合理性和专业特色。
(三)专业发展不足
可持续发展是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但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专业创新不足、整体素质差异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在专业培养上缺乏多样性思路和动态化教学,难以凸显专业特色,导致同质化发展。
(四)实践能力缺乏
学前教育专业以其独特性而对实际操作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然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校内实训室设备短缺、开放时间有限,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水平层次不一、合作不够深入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专业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毕业,缺乏一线幼儿园教学经验,这使得实践课程更多呈现“纸上谈兵”式的状况,难以真实深入地传授实际教学经验。
二、培育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体现人才价值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展性要求和根本性任务。一方面,这种培养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需求,将高素质的人才输送作为目标,对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专业人才的高质量教育提供了明确方向和优化路径。通过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信念以及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其全面发展。
此外,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培育应用型专业人才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教育的发展短板,凸显其专业特点,还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帮助。这种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国家教育的软实力提升,为培养有理念、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幼儿园教师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服务于社会的长期发展,还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三、明确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名词释义:“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保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条释义规定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制订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此外,《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在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二级)中提到了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保教知识、保教能力、班级管理、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八个方面的毕业要求。
综合以上两项文件的要求,可以明确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全方位、复合型、螺旋式的目标方向。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卓越思想品德、坚实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具备在各类保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一)践行师德
师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尤其对于学前教育教师这样的学龄前儿童启蒙者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学前教师不仅需要为孩子们建立一个纯净的精神家园,还需要确保教师队伍本身的纯洁性,建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以及儿童观。这不仅对专业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还为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培养明确了目标路径。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道德情操、职业行为以及教育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学生既要培养严谨务实的专业精神,又要塑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业态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具有理想、爱心、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师德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强调道德品质、职业行为和正确教育观,能够确保学前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性,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这样培养出的专业教师不仅在专业领域有过硬的水平,更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为学前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学会教学
学会教学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具体性要求,涵盖理论基础、专业技能以及教学能力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应对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实际教学要求时,需要在凸显各个领域的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实现融会贯通,将“保育”和“教育”充分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打牢职业基本功。这涉及对儿童心理、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法规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这样的理论基础为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其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保教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环境创设能力等进行指导与调节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专业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还要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保教和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强调沟通合作和环境创设的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成为团队合作中的积极成员,打造适合幼儿成长的良好环境。
学会教学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知识理论和实际能力方面取得平衡,将专业知识融入实际教学中,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者。这样的专业培养方向既能够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也能够使其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幼儿园教学的复杂多变环境。
(三)学会育人
学会育人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同时从学龄前儿童的角度出发,尊重幼儿的主体权益,调动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游戏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此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习惯,实现“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目标。在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需关注环境对于育人的价值与作用,强调家园共育,通过幼儿园与社区的联动,为全面育人找准时机、推动发展。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了解和运用有效的班级管理知识与方法,注重从学龄前儿童的视角出发,关注其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个体发展轨迹,通过差异化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
其次,学生需要注重游戏教学的运用,通过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参与,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在游戏中融入丰富的教育元素,使学习变得有趣且富有教育性。另外,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还需重视环境育人的价值与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引导他们在多样性的环境中发展个性,提高适应能力。
实践家园共育的理念,通过与社区的联动,使幼儿园成为社区教育的一部分。这种合作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总体而言,学会育人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要素。通过深刻理解和实践班级管理、游戏教学和环境育人等方面的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学会发展
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对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前景性要求,旨在培养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一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学习和自觉提升的素养与意识。这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保持敏锐的求知欲望,不断追求新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终身学习的观念要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使学生具备不断适应、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主动学习,学生可以优化理论,改进方法,保持对行业发展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前教育事业。
其次,学生需要具备创新、反思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这包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活动设计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反思的能力,能够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不断改进和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涉及团队协作、沟通合作等,使学生能够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优势,形成协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这一前景性要求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思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种终身学习和协调发展的理念不仅服务于学前教育专业,还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推进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创新教育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突出专业特点,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
首先,职业化是教育创新的目标与方向。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实践、专业与职业相结合,不仅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培养方案,还能使学生在职业认知、专业应用、个性发展方面得到有效提升。职业化教学需要面向多领域、多模块、多要素展开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人才培养的课程规划、活动统筹、管理方式上突出特色、把握要点,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其次,技能化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外,教师还应从唱、跳、弹、画、讲等方面展开技能培养,以此提高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推动其全面发展。
最后,体系化是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应根据专业特征、学情特点,探索和构建体系化的教学模式,将学与习有效融合。这不仅要保证专业知识的获取效果,还需要注重见习、实习以及练习的实训质量,切实提高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质量与数量。通过建立有机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中形成有机的衔接,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完善课程体系,坚持素养与技能并重原则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核心环节。以应用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还必须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适应一线工作的要求。要将理论知识的掌握、认识能力的提高与工作过程性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需要调整课程内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编排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证轻技能等问题,缺乏对相关实训技能的培养与强化,导致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处于相对失衡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应用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效的平衡与发展,从而更好地支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其次,需要转变课程需求。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应以幼儿教学的需求为导向,并根据专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细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班级管理等,合理统筹基础、主干、实践等必修课程,从学生需要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专业水平,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最后,需要拓展课程渠道。基于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应该拓展专业课程的授课渠道和授课方式,如智慧课堂、微课、网络教学等。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专业课程,还能对学生知识广度和专业深度有一定的促进与提升。在深入挖掘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鼓励学生自主开拓知识获取渠道,设计课程内容。这样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全面积累。
(三)增进师生互动,促进双向发展
互动是增进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其有效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保持饱满的学习状态,还能帮助教师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需要展开个性化教学,实现双向发展。
首先,建立互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难免存在一定的隔阂与障碍,无法保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建立互动机制,例如轮流讲解、经验分享、头脑风暴等。通过把握主体、尊重个体,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事后处理向事前探究的方向进行转化,切实保证学生的专业性发展和综合性提升。
其次,深入互动。在当前教学中,浅层互动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双方沟通的关键障碍。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结合课堂环境和学业情况,及时分享或引入相关事例,如讲述幼儿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或对紧急事件的处理,并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演。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积累其教学经验,还使双方之间的沟通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互动更有深度。
最后,多元互动。互动不应局限于单一形式的交流,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等方面出发,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展示平台和实践机会。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其应用技能,还使学生在多样参与、积极互动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和职业魅力,增强专业认同,提升专业自信和价值感。通过多元互动,促使学生更全面地参与学科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和学习的共同目标。
(四)加强实践能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相关文件精神,实践能力受到要求、重视和呼吁。结合学前教育的专业性特点,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深度融合实践与理论为目标。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可以深入学前教育一线实地学习,参加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将实践经验直接引入专业培养的课程和课堂中;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如幼儿园园长、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早教机构的负责人等,参与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充分挖掘学前教育的资源和经验,帮助学生快速提升实践能力。
首先,在加强实践资源的软硬件配置方面,可以合理配置实训基地,深入加强与实习幼儿园的合作,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产教研融合基地,实现良性的合作共赢循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比赛,开展不同种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元化、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吸纳多个评价主体参与,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模式,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评价,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及时得到反馈,充分发掘实践潜力。这样的评价体系将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总体而言,加强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对专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有一定的帮助,还对学生专业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专业课程的完善、双师课堂的构建、实践能力的优化等环节,既为该专业学生综合技能的学习提供更多机会,还为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育给予有效指导,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金力.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学前教育为例[J].职业教育,2014(11):17-18.
[2]但柳松,严艺,朱青.构建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9):120-122.
[3]高林.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2-73.
[4]张晓伟.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1):237,239.
[5]张平奎,吴琼.“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探究:评《学前教育教师发展:取向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4):65.
[6]叶丹.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探究[J].现代教育论坛,2020(9):49-51.
[7]李帮国.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10):169.
[8]吴成龙.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改进[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5):42-44.
[9]周先利,莫群.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6):84-86.
◎编辑 栗国花
作者简介:刘洁(1987—),女,汉族,安徽金寨人,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