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高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实教育管理需要,基于“互联网+”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表现出较高的必要性。因此,首先对“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分析,然后结合“互联网+”特点,提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对“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帮助,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质量。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7-0149-0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应用不断增多。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表现出较多的缺陷与不足,很多方面难以满足实际管理需求,如信息传递不及时、管理效率低下等,因此,基于“互联网+”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意义。借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移动应用等先进互联网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1]。但从当前许多高校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情况来看,虽然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丰富了管理方式,但是受教师信息素养不足、管理思维等方面限制,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学生管理”的效果。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特征
在“互联网+”视域下,互联网技术赋予高校学生管理更多优势,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效果,其管理特征主要表现为:(1)突破时空限制。互联网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将之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能够打破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高校应用对应的信息平台,能够十分快速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避免传统方式下口口相传、公告板、邮件、电话等可能出现的延误或误解。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校外信息[2]。(2)多样化的管理手段。传统的学生管理手段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管理,导致学生管理质量及效率偏低。而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管理。例如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学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信息传递时效性显著提升
在以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中,信息传递主要通过公告板、邮件、电话等方式,而这些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仅信息传递速度较慢,而且容易出现信息传递错漏等不良情况,显然不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各种网络平台发布管理信息,能够有效提升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如较为常见的方式有微信群、QQ群、学校官网等,学校具有重要通知、活动安排等内容时,能够应用这些平台进行发布,便于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此外,高校学生课程安排、考试成绩等信息则可以借助学校官网发布,学生可以自行登录进行查看,不再需要等待人工通知或到校查询。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传递带来较大的便利性、时效性,有助于各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2.丰富高校学生管理内容
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内容方面显得相对单一,主要局限在各种活动信息、管理信息发布方面。而新时期“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应用,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可有效丰富高校学生管理内容,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例如高校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完成对学生心理情况的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从而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此外,高校还可以应用网络平台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技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职业规划,使学生在毕业后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3]。
3.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在以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在课堂上,不仅时间相对有限,而且交流方式也显得较为单一。而在“互联网+”支持下,通过在线问答的方式,高校学生能够随时向教师提出自己存在的疑惑,教师也能在线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避免以往线下请教的烦琐过程。这种沟通交流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便利。
(二)挑战
虽然“互联网+”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机遇,有助于丰富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效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高校积极把握机遇,采取措施直面挑战,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与作用,从而促进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的提升。具体来看,其面对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其中存在较多不良信息。高校学生由于自身与社会接触较少,自我缺乏足够的信息判断力,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对他们思想观念造成较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这无疑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加强对网络信息管理,同时对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筛选和评价网络信息,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互联网+”背景下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4]。
2.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借助各种互联网技术进行学生管理,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熟练应用各种网络平台开展管理工作,有效利用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心理状态,从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予以指导,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但是从当前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的信息技术停留在一些初级应用方面,对于数据分析、数据处理以及一些教育教学工具应用存在不足,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3.需要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应用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受环境影响发生变化,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高校需要充分结合网络技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例如,在教学方面,需要高校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联合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让高校学生学习更加灵活和个性化;在教学管理方面,关于信息发布、重要事项通知以及学籍信息管理等,都需利用各种信息平台来完成,需要在实际管理中根据应用需求进行建设,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5]。“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基于各种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开展管理工作,与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存在巨大差异,需要学校在管理工作中积极创新,引入合适的互联网技术或平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面对当前“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积极把握互联网技术发展创造的良好机遇,同时积极迎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挑战,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优化学生管理模式,以此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效果,让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管理模式。
(一)注重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科学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管理
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至关重要,需要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灵活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以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真正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局限。因此,高校应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安排高校内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定向培训,以此提升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如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可能涉及的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设计对应的网络平台应用培训课程、数据处理分析培训课程,让高校教师能够灵活应用这些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应注意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高校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让高校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使之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互联网技术与学生管理的结合点,创新管理模式。如对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高校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6]。
(二)注重创新学生管理方式,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教师应通过科学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
1.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学生个性化特点
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可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学生个性化特点,然后予以针对性管理,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有助于提升管理的整体效率。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基于需要了解的信息设置在线问卷,然后让每位学生基于自身真实情况填写,通过此收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存储,为后续管理工作提供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其次,教师应合理利用收集到的学生个性化特点信息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可以做出针对性调整,以此在管理中更轻松获得学生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确保学生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效率,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管理方式
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多元化的学生管理模式,使管理方式更加丰富,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管理需求。首先,考虑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生管理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高校教师可筛选一些具有良好习惯培养、价值观引导的信息,在休息时间段发送给学生,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高校教师可以选择关于勤奋学习、诚信做人、尊重他人等方面的名言警句,通过微信发送给学生,这些名言警句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挑选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励志故事、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在线平台与学生分享,以此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7]。其次,高校教师可通过互联网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借助相关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并注意任务的针对性,从而使整个管理过程具有更好的效果。例如对于一些缺乏学习自律性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定期打卡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按时打卡。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时间管理能力。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传输一些图片、视频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正向引导,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行为基础、思想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加强监督和引导,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虽然互联网快速发展,为人们接收信息带来巨大的便利,但是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也使得网络中充斥着较多负面信息,可能对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思想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利用“互联网+”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督,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从而保障学生在校园内健康成长。
1.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着重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建立严格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审查机制,对校园网内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过滤,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络,确保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受负面影响。同时明确规定校园网的使用规范,禁止发布和传播不良信息及言论。另一方面,在校园内建立专门的网络舆论监测团队,对校园网内的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问题。对于发现的负面言论和行为,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引导和纠正,防止其扩散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形成对信息的有效筛选,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学生接受负面信息,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网络环境中成长、发展。
2.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为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网络信息识别能力、自我判断能力,关键是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开设对应的网络素养课程,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鉴别和评价能力,这也是根本解决“学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挑战的举措。通过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此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自律意识,让其认识到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重大的影响,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隐私。
3.建立师生互动平台
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着重突出“以生为本”的管理原则,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开展管理工作,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以及思想价值观,又不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因此高校应当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通过此平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个性化需求,然后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服务。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这些服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此外,这种互动平台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使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8]。
(四)定期评价学生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学生管理模式
基于“互联网+”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其实质是一种新颖的教学管理尝试,所应用的管理模式是否具有实际效果,还需在实践应用中检验。因此,当前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定期评价、总结,这种定期的评价、总结,不仅有助于发现“互联网+学生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评价总结推进持续改进,使互联网技术能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首先,要开展定期评价和总结,全面了解“互联网+”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实际效果,如评价技术应用对学生管理效率的影响、学生在各项技术应用中的参与度等,然后根据评价分析得出的问题及成功之处做出总结,从中找出成功的原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后续“互联网+学生管理”提供参考。其次,在定期评价过程中,主要应从学生角度入手,了解学生对“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的感受,或者让学生基于对应管理模式发表自身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更加直观地发现“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局限,并在未来管理工作中做出针对性的完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技术创新,推动管理模式改革,但同时高校在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学生管理中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为有效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促进高校学生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的提升,高校应对学生管理模式不断做出优化,不仅需要注重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使之能够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灵活应用各项互联网技术,而且还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原则,注重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利用“互联网+”加强监督和引导。同时对已应用的“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定期评价,促进学生管理模式的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刘良.“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探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5):57-59.
[2]邹嘉唯,于英明.“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探究[J].华东科技,2023(9):142-144.
[3]赵莹,刘晓霞.“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3,32(3):37-40.
[4]刘荣元.“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互联网周刊,2023(4):48-50.
[5]黄丽君.“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特征及趋势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1):25-27.
[6]曾琦.“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2022(34):36-38.
[7]张雪炼.“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及创新: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1):34-52.
[8]余帆.“互联网+教育”视域下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思维模式探究[J].法制博览,2019(32):41-42.
◎编辑 尹 军
作者简介:龚克天(1988—),男,汉族,江苏南京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