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清娟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生为本,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全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从项目式学习方法中探索更为高效的数学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授课方式,助力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同步发展。在实践应用环节,教师需要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项目式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对课堂教学活动做出创新性设计,充分发挥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构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活动空间。
一、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优势
立足新课程教学标准背景,探索更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众多一线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实践课题。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应用现状来看,项目式学习凭借其一系列的教学优势受到了众多教师的关注和青睐。相较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而言,项目式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特征,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进一步探讨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学习及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从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项目式学习的优势和价值,助力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双向提升,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从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现状来看,其教学意义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提出,对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流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主体性地位,从而逐步实现以教师讲授教学向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转变,重构数学课堂的“教”“学”关系。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在教师所设计的项目学习任务的导向下,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与以往“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式学习活动更富趣味性和实践性特征,这一实际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参与项目式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作为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基础阶段,承载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双重职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着眼于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质量,也要从学习能力的长远发展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实践的平台,助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提出旨在进一步革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学科教学工作而言,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科学性等,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时存在忽视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过度关注整体教学进度等情况,导致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出现断层,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项目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一方面需要教师从课程教学内容角度入手规划项目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需要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这种以学生学情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在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不仅是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手段,更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从项目式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不难看出,学生在整个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学习时,学生需要基于教师搭建的项目学习框架进行主动探究,完成项目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新知识的汲取和内化过程。在完成项目式学习任务后,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对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自评和互评,以此进一步完成项目式学习的查缺补漏工作。由此可见,项目式学习活动可以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需求设计差异化的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进行锻炼和培养,以此带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规划项目任务,驱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习项目的设计和确定是影响学生项目化学习质量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项目化学习任务,以此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内容的学习和应用。由此可见,在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习项目活动设计的重视程度,突出以生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严格遵循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确保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学生学习能力相匹配。在进行教学分析与研究时,教师既要从学生以往的学习表现入手,对学生学情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也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元素和活动形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化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计”相关知识内容时,这部分内容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理论内容,还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实践调查,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意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应用场景,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化视角入手设计项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熟练地应用和迁徙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比如,在结束课堂学习活动后,教师可以布置如下项目任务:以本班学生为统计对象,对学生上学的方式进行统计,然后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选择一种合适的统计图进行表示并做简单分析。
这种生活化的学习项目设计,将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紧密结合,引领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完成学习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认识,同时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熟练掌握。
(二)合理设计项目分工,促进学生深度参与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的系统化学习活动,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学习项目的类型以及活动任务量也会有所差异。对于一些复杂的知识点,项目学习任务通常涉及较多的知识内容和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一方面会导致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和学习,影响整体教学的进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一些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无法按时完成项目学习要求,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在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流程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通过教学分层的方式提高项目式学习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具体实施阶段,除了密切关注学生日常学习表现情况外,教师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测评手段对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摸底定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基础知识的简单测评来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科学分层奠定基础,做好项目化教学的合理分层。
以“统计”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为例。在项目学习任务的设计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差异化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将项目学习任务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进行科学分层。
首先,基础层项目任务。这部分学生的项目任务侧重从统计学基础知识入手进行规划,旨在夯实学生课内学习的基础,提高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在项目任务方面,要求学生围绕本班作业完成情况自主设计一个班级统计调查活动,主要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作业完成情况入手进行统计调查,并将搜集到的数据做好记录,分别显示各学科作业完成和未完成的学生数量。
其次,一般层项目任务。这部分学生的整体学习基础较为扎实,但是在实际应用和拓展练习方面存在一定的能力缺陷。因此,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这部分学生在基础层项目任务的成果上进行拓展,将上一环节搜集到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统计表的方式进行数据呈现。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运用搜集到的数据信息绘制统计表,让学生在绘制统计表的过程中自主总结统计表在数据呈现和表示方面的优势。
最后,优秀层项目任务。这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在设计项目活动时,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应用发散内容的比例,缩减基础知识部分的占比,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在项目任务方面,教师可以要求这部分学生在基础层、一般层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一种统计图,将上一环节搜集到的统计数据以统计图的方式进行表示。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要求学生自主观察统计图的结果,根据自己的收获做出简要介绍和说明。
教师通过分层设计项目学习任务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学习能力的任务,学优生也不会在基础知识方面浪费较多的时间,学困生也不会在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中倍感消极困惑。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后,课堂教学质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提高。
(三)引入小组合作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落实和推进项目化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确定项目任务和明确项目分工后,考虑到项目式学习活动的系统性特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项目式学习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应用环节,教师还需要根据实际项目活动的规划情况,适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学生项目化学习提供保障。因此,在具体应用环节,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融入项目化学习中,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互动课堂中高效地完成项目任务。
在学生分组方面,教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同时,为了规范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完成学生分组后还要指定一名小组队长,用于协调组内合作学习任务,确保项目化学习活动的有序推进。在做好以上分组准备工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各学习小组的组长根据组员的学习兴趣、特点以及能力等进行组内项目任务的分配,然后通过合作交流与分析探讨来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以小组合作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学生出现组内意见分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在引领学生进行分享表达的过程中促进其学习思维的碰撞,在质疑、释疑的学习活动中增强其项目化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有效开展教学评价,查缺补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除了关注前期的教学规划和设计之外,项目完成后的教学评价也必不可少。系统的教学评价能够让项目化学习活动形成一个闭环,便于教师和学生发现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及时进行弥补和优化,持续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基于此,在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活动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以及自身教学设计的导向和反馈作用,在原有教学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以此实现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完善和创新。
在学生完成统计学习任务和成果展示后,教师可以组织各学习小组对彼此的统计图、统计表以及统计方式的科学性进行互相评价。比如,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选择是否合理,能否让人通过观察统计图来直观地看到数据结果或者主要信息等方面进行互评和交流。在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后,教师可以从“教”的角度对学生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作出总结性评价,并针对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或者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系统梳理,并以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学习方法,以此实现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应用价值的最终归宿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助力教师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在实践应用环节,教师要准确定位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意义,根据小学数学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细化项目式学习任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