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融合:北朝时期的黄河文明

2024-07-12 09:26:07彭志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9期
关键词:孝文帝北齐

魏晋之后,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北朝指的是在北方地区先后存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主要政权,南朝则指的是在南方地区先后存在的宋、齐、梁、陈4个主要政权。专就疆域范围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5个北朝政权来说,北魏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东魏、西魏系由北魏分裂而成,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周又通过战争消灭了北齐,在不足150年的时间里,政权频繁更迭。而北朝与南朝之间同样战乱频仍,如元嘉北伐、钟离之战、硖石之战、沌口之战等重大战役皆死伤惨重。北朝时期的黄河流域虽然战事多发,但其文明基调却是在分裂中走向统一、在冲突中走向融合。自东汉末年动乱开始,直到隋朝一统南北,包括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在内的这3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在动乱之中走向融合,其文明底色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鲜卑族拓跋部最早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及大兴安岭地区。东汉末年,在索头部首领拓跋诘汾率领下,迁移至漠北地区;拓跋力微时期,又南下游牧至云中、盛乐一带;西晋末年,拓跋猗卢因军功被封为代王。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利用前秦瓦解的时机迁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这三位帝王皆能审时度势,以灵活机动、逐个击破的方式统一了广袤的北方地区。北魏皇始二年(397年)十月,占领后燕国都中山;北魏天兴五年(402年),在柴壁打败后秦军;北魏泰常七年(422年),夺取虎牢、洛阳、滑台等军事要地;北魏始光三年(426年),攻克夏都统万城;北魏神?二年(429年)五月,大破柔然;北魏延和元年(432年)八月,攻陷北燕;北魏太延五年(439年)九月,降服北凉。在40多年的时间里,北魏的三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南征北战、东伐西讨,统一了北方地区,奠定了北魏的主要版图,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其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皆推行不同程度的汉化改革,农业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北魏遂进入了鼎盛时期。孝文帝去世之后,北魏吏治日益腐败,民众不堪繁重兵役、徭役的重压而揭竿起义,其中尤以北方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及关陇起义持续时间最长,重创了北魏的统治基础,北魏国力亦由盛转衰。北魏武泰元年(528年)四月,权臣尔朱荣在洛阳郊外河阴屠杀北魏皇族及百官公卿2000多人。河阴之变后,北魏国势急转直下,数年之后即分裂成东魏、西魏两个政权。北魏幅员辽阔,疆域北至阴山、河套,东北到辽东半岛,东到海,西至凉州、流沙,南则以江淮与南朝为界,黄河的大部分河段皆位于北魏的疆域之内。

在北魏冯太后、孝文帝执政期间,北魏的汉化改革进行得最为彻底。冯太后本为辽西郡公冯朗之女,系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孝文帝拓跋宏践祚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冯太后两度临朝称制,权倾一时,唐代著名史学家李延寿的《北史》中赞誉“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唐代著名史学家杀戮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冯太后深受汉文化熏陶,掌握实权后大力推动北魏政权的汉化,主要举措包括推广儒学,实行俸禄制度,改定律令,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新租调制等。

先看推广儒学。冯太后积极任用精通儒学的汉族士人:中书令高允“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中书侍郎高闾“博综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冯太后在汉族谋臣的影响下,下诏广设乡学,“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不同层次的行政单位从事钻研儒学的人数有所区别,振兴了衰微的儒学。此外,冯太后还在鲜卑皇室设立皇宗学,教之以儒家的忠孝仁义,并极力改变鲜卑族诸如“女巫妖觋”“同姓之娶”等落后的风俗习惯。

接着看实行俸禄制度。北魏建国之初,百官皆无俸禄,“唯取给于民”,这导致了贪污之风盛行。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规定了皇族及州、郡、县等各级地方官的俸禄标准,敕令“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吏的贪污。

再看改定律令。北魏前期,刑罚严酷,北魏延兴四年(474年),冯太后下诏“自非大逆干犯者,皆止其身,罢门房之诛”;北魏太和五年(481年),律令修订完成,“凡八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十七;除群行剽劫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枭首”,同年下诏“其五族者,降止同祖;三族,止一门;门诛,止身”。明德慎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最后看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新租调制。均田制是一种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强调“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余力,地有遗利”;三长制利于减轻豪强隐匿户口及逃避租调徭役,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新租调制关涉国家税收,申明“课有常准,赋有恒分”。上述3项制度都切实攸关北魏的经济发展。

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临朝执政的冯太后病逝,孝文帝方得真正掌权。孝文帝亲政后,以“稽参古式,宪章旧典,四海移风,要荒革俗”为志向,在鲜卑族群体中全面推行汉化改革。单就迁都洛阳后的汉化举措来说,就直指问题核心,如禁鲜卑语、改鲜卑复姓、禁胡服等。

先看禁鲜卑语。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在上朝时直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并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日常使用语言的革新,无疑将有助于提升鲜卑族的汉文化素养。

接着看改鲜卑复姓。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敕令将鲜卑多音节的部落名号改为汉语单姓,“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夫土者,黄中之生,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改拓跋氏为元氏,以身示范减轻了姓氏革新的阻力,随后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改变姓氏有利于与汉族更快地融合。

最后看禁胡服。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颁令“革衣服之制”,将依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确定为官方认可的服装样式。改穿汉族服装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孝文帝亲政10年里,其雷厉风行实行的全面汉化政策给洛阳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朝梁名将陈庆之深有感喟,“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以旁观者的视角佐证了孝文帝全面汉化政策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冯太后、孝文帝持续30余年的汉化改革,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再度进入兴盛时期,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全面取得恢复和发展。

北魏统治者颇为重视对黄河的经营,统一北方之前,便在河套地区的五原至稒阳间挖了一条长度达70里的水渠,从而建成了南北宽20里的灌溉区,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孝文帝时两次下诏,敕令六镇、云中、河西、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溉灌”,派遣水工分赴黄河各处指导水利工程的施工。黄河漕运方面,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在一个月内通过水路方式完成了50万斛军粮的运输;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巡视徐、淮一带时,归途选择的是自泗入河抵洛阳;北魏景明年间,三门峡题刻“计底柱之难,号为天险,迅惊千里,未易其功”,可见彼时黄河发挥着水路运输的重要作用。在治河思想方面,北魏大臣刁雍、崔楷是卓越的代表。刁雍任职薄骨律镇时,陈述当地现状“官渠乏水,不得广殖……知此土稼穑艰难……此土乏雨,正以引河为用。观旧渠堰乃是上古所制”,为解决黄河水的灌溉问题,刁雍主持修建了艾山渠,实现了灌溉4万多公顷农田的目标。北魏孝明帝初年,冀州、定州、瀛州及幽州频繁发生水灾,崔楷认为,由于沟渠太小、河道弯曲导致无法抵御连年大雨引起的河水泛溢,解决的对策是建造新的排水系统,依照地形特征开排水沟、筑堤建堰,一定程度上可解决黄河下游的排涝问题。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权臣高欢扶持的元善见即位于邺城,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因孝静帝年幼,由高欢辅政。东魏疆域东至今辽西、山东半岛,西至今包头、河曲、渑池,南到今河南泌阳,北达今内蒙古阿巴嘎旗。东魏永熙四年(535年),关西大行台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改元大统,朝政实际掌控者是宇文泰。西魏的疆域范围主要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及河南、青海、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东魏、西魏相邻,因势力范围之争,不断发生战争,战事较大、较久者主要有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等。连年战事给两国的社会生产、民众生活均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东西分裂,连年战争,河南州郡鞠为茂草,公私困竭,民多饿死”,野有饿殍,荒草丛生,足见东魏、西魏间的冲突之惨烈。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帝自立,改国号为齐。西魏恭帝四年(557)正月,元廓被胁迫禅位,宇文觉即位后称天王,国号大周,史称北周。东魏、西魏皆国祚短促,东魏仅延续17年,西魏则持续22年。

虽然东魏、西魏的国祚均较为短促,但依然对黄河文明的发展有所贡献。东魏时期,高欢下令军中“不得欺汉儿”,试图调和鲜卑、汉人间的紧张关系;高澄废除了以论资排辈为晋升标准的年劳之制,“凡才名之士虽未荐擢,皆引致门下,与之游宴、讲论、赋诗,士大夫以是称之”,以才学作为选拔官吏的准则。军事防御方面,东魏为应对北面山胡、柔然等族的南下滋扰,除了采用和亲联姻的外交手段外,还在管涔山、恒山两大山系的相连处修筑了肆州长城。经济方面,冶铁、制瓷等行业皆有所发展。

西魏时期,宇文泰仿《周礼》设立六官,将官吏等级分成十八命,并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强化了君主集权。宇文泰以“中兴永式”为施政依托,从严禁贪污、裁减官员、置立正长、实行屯田、制定计账、厘定户籍等方面推动汉化。刑罚方面,宇文泰主张不苛不暴,不袒护皇亲高官,赐死骄横州县的内兄王世超,免职不遵法度的大将军郑伟;强调断案者应慎罚,减少严刑逼供造成的冤假错案,并在大统末期废除了延续2000余年的宫刑。经济方面,宇文泰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均田制,积极劝课农桑、奖励耕植,仓廪得以充实;手工业分工日益明确,设置有工部、匠师、司金、司水、司玉、司皮、司色、司织等大小50多个部门,促进了诸如冶铁、制器、制盐等行业的发展。

东魏的实际掌权者高欢颇为重视儒学的发展,先后聘请博士卢景裕、李同轨及名儒李铉、刁柔到府邸教授诸子儒家思想、经术之学。西魏的实际执掌者宇文泰“雅好经术”,设立太学,并挑选那些“于行台省置学,取丞郎及府佐德行明敏者充生。悉令旦理公务,晚就讲习,先六经,后子史。又于诸生中简德行淳懿者”为侍读,身体力行地推行儒学。整个北朝时期,佛教在黄河流域呈现为繁盛发展的趋势,寺院及出家僧尼数量不断增多,单单东魏国都邺城的寺院便多达4000所、僧尼多达8万人,更遑论全域的寺院、僧尼数量了。东魏、西魏时期的佛教重视修禅持戒、建寺造像、积累功德而不重佛学义理,这推动了石窟艺术的大发展,较为著名的石窟有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等。此外,佛经翻译也颇为兴盛,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北魏、东魏两朝译经多达83部274卷。道教方面,道教领袖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与楼观道是北朝较为流行的道派,但总体发展不如佛学、儒学。东魏武定六年(548年),高澄认为“诸道士罕能精至,又无才术可高”,便将南郊道坛予以废除。由此可见,东魏、西魏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皆有所发展,其中尤以佛学最盛。

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建立北齐后,以法驭下,以对外战争的方式不断扩充势力范围。北齐天保三年至六年(552—555年),先后出兵讨伐库莫奚、契丹、山胡、柔然,国势达到鼎盛。在位后期,高洋沉湎酒色,大兴土木修筑三台宫殿,终因饮酒过度在34岁时暴毙。其后,高欢第六子高演废杀高洋长子高殷,改元皇建。高演注重任用贤能,推行轻徭薄赋,关心民生疾苦,在对外战事上亦亲力亲为,可惜因重病遽逝。高演之后,武成帝高湛耽溺美色,佞臣专权弄事,国事俱废。后主高纬昏庸无能,先后诛杀名将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在朝政治理及对外战事中失去股肱之臣,不久后被北周灭亡。北齐的疆域范围主要在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一带。

在北周的建立过程中,权臣宇文护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孝闵皇帝宇文觉、明皇帝宇文毓皆是受其操控的傀儡,直到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在诛杀了宇文护后方重夺政权。宇文邕在位时多次发动对北齐的战争,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七月,命令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等人分道并进,自己则率军直指河阴;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集结近15万兵力再次出兵伐齐,责令宇文亮、宇文俭、杨坚、宝泰、丘崇、宇文宪等人领兵出击,自己则率部直攻晋州;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正月,宇文邕率军攻破北齐国都邺城,北齐亡国。北周武帝宇文邕统一北方具有重大意义,自东魏、西魏以来40多年的东西分裂局面得以结束,和平局势亦有利于黄河流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4年后,位高权重的杨坚受禅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灭北齐之前,北周的疆域东至今白云鄂博、包头、河曲、洛阳一线,西至今巴里坤湖以西,南到今勐腊,北至今蒙古高原的嘎顺诺尔;兼并北齐之后,北周的势力范围扩充为整个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北齐、北周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广延髦俊,敦述儒风”,下诏恢复中央及地方上的官学,并将蔡邕所书《熹平石经》移置学馆。北周武帝宇文邕擅长儒学,经常亲自讲经,北周天和二年(567年)七月,“立露门学,置生七十二人”;尊崇儒学大师,礼聘五经博士沈重礼、国子博士熊安生至长安讲授经义。《周书》生动地记载了彼时的儒林盛况,“天下慕向,文教远覃。衣儒者之服,挟先王之道,开黉舍延学徒者比肩;励从师之志,守专门之业,辞亲戚甘勤苦者成市。虽通儒盛业,不逮魏、晋之臣,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佛教方面,北齐文宣帝高洋尤为崇信,曾追随僧稠学习禅道,受菩萨戒。据《续高僧传》记载,天保中“盛弘讲席,海内髦彦咸聚天平……常徒学士几百千人”,又据《辩正论》记载,彼时“大起寺塔、度僧尼,满于诸州……所度僧尼八千余人。十年之中,佛法大盛”,可见佛教的炽盛之状。

北周时期,虽然发生过宇文邕废佛事件,但崇信佛教依然是社会上的基调,可溯源至宇文泰,《周书》记载“太祖雅好谈论,并简名僧深识玄宗者一百人,于第内讲说。又命慎等十二人兼学佛义,使内外俱通。由是四方竞为大乘之学”。道教方面,北齐天保六年(555年),高洋集结佛、道两家展开大论辩,道教不敌,高洋“遂敕道士皆剃发为沙门,有不从者,杀四人,乃奉命。于是齐境皆无道士”,新天师道难逃衰亡命运。北周时期,因统治者的重视、扶持,楼观道迎来大发展,“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同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楼观道士。要之,北齐、北周时期,儒、释、道三家均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此外,北齐、北周时期在法律制定、环境保护、文学创作等方面对黄河文明的发展有所贡献。

先看法律制定。北齐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时制定了著名的《北齐律》,该律法12篇949条,主要篇目有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等,其创举包括将《刑名》《法例》合并为《名例》,使得法典结构更加科学化,而“重罪十条”的确立及五刑体系的细化在中国法制史的发展中是极为重要的节点。

再看环境保护。北齐天保九年(558年),高洋下令“限仲冬一月燎野,不得他时行火,损昆虫草木”,规定烧荒时间有利于保护草原及地表植被。

最后看文学创作。较具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有邢邵、魏收、王褒、庾信等。邢邵诸体兼善,诏诰宏丽大气,章表奏议词致宏远,诗赋酬对藻思华赡,《北齐书》称誉邢邵“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魏收工诗善赋,文才卓越,后人辑有《魏特进集》,所作诏策诰令辞藻壮丽,骈体文则“辞甚美盛”,诗作亦有可观之处。王褒出身琅邪王氏,“博览史传,尤工属文”,初期诗风清丽纤巧,入北后转为苍凉质实,代表作主要有《咏雁诗》《渡河北》《送别裴仪同》等。与王褒一样,庾信也是由南入北的诗人,羁旅异国、思念故土、感叹身世是其后期诗歌的重要主题,代表作主要有《哀江南赋》《拟咏怀二十七首》等。

纵览北朝时期,无论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还是在政治上有延续性的东魏、北齐及西魏、北周,在冲突之中走向融合都是其底色所在。具体来说,北朝5个政权的执政者多能从施政措施上贯彻汉化方向,程度高低或许有所差异,有时还会出现短暂的倒流,但融合的总体趋势却不可逆转。北朝这段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为隋朝统一南北并迎来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亦是黄河文明之于中华文明的卓越贡献。

作者简介

彭志,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文化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猜你喜欢
孝文帝北齐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视野(2022年19期)2022-10-11 05:33:18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廉政瞭望(2019年18期)2019-10-19 07:28:34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江苏教育(2019年61期)2019-09-25 07:52:06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腊节
北齐大将:为国而战是我的使命
《龙藏寺碑》艺术风格浅析
孝文帝的宽容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
大众考古(2014年4期)2014-06-26 07:06:12
孝文帝的两碗汤
公务员文萃(2013年1期)2013-12-19 08: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