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书是比较昂贵的,一般穷人很少有自己的书或者读不起书,更不会有书房,偶尔借本书来读,还有人在催还,所以不得不认认真真地尽快把书读完,甚至摘抄完。
《论语·子张》云:“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做官有余力就努力去学习,进修学业有余力就可做官,这是古人对读书与做官辩证关系的认识。这句话后来被人们普遍理解为“学习好的人或者说优秀的读书人就可以考取功名,达到做官的目的”。做官有职位的人,或者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都是极有社会地位的人,所以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中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诗句。说的是在各行各业中,读书是高尚的、能够出人头地的,此句也成为古圣先贤指点、激励后生小子勤勉治学、求取功名的谆谆之言。
如今,买书已经是一件小事,各类图书也已成为千家万户都有的,特别是近些年,网络文章和电子书的普及,传统纸质的书甚至成为很多人家里的装饰品。
我的母亲就是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人。她小时候父亲早逝,只有我的外婆一人带着他们姐弟4人,母亲又是老大,要做农活和家务,只有舅舅读了几年书,她们姐妹仨一天书也没读过。母亲想自己偷偷去学校报名,可外婆就是不允许,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有条件的小伙伴们去上学。长大后,母亲进厂当了一名工人,才有机会在职工夜校里学习了一些汉字和简单的数学。可好景不长,后来又遇到了下放回农村的政策,所以母亲识字不多。即便如此,她依然坚持学习。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她也会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找来纸张和我一起学习写字。
也许是母亲对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感染了我,时至中年,我一直热爱看书。但由于每天忙于工作、写作、生活,对我来说,经常是不带着任务或压力就不能好好地读上几本书了。时常会有文友叫我写个书评或读后感,同时也会把已经出版的书或还没有出版的电子书稿寄来,这下正好可以逼着自己好好地学习一下,带着问题去读一本书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这些年来,零零碎碎的东西天天都在读,但认认真真读完的书也不算多,只有在答应为文友写评论时,才会把读书当成一项重要事情来做。通常,对于还没有出版的书稿,我写的书评会被选入文稿同时出版;对于已经正式出版了的书籍,我的书评可以发表在报刊上,对作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和鼓励;这些书评还经常会被收录在作者以后出版的文集里。
不久前,我的一位老师写出一部长篇小说的初稿,同时打印出9本分别叫9个文友读完后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本书有40多万字,要求在一个月内看完并书面提出意见。我只好抓紧时间,在每天晚上做完所有事情以后,坚持阅读一二十页。这个老师曾经有恩于我,可以说是最赏识我的贵人,所以对于他的交代不敢有半点的懈怠,除了在书本上把需要校对的字词、标点符号等标注以外,我还写了1000多字的修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书的文体定位问题。这本书稿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可以修改成散文集,也可以修改成长篇小说,并且提出了修改方向。收到意见后,老师表示会在收到所有文友意见后综合考虑。
我现在收藏的图书主要包括发表文章或征文获奖后以书代奖、代稿费的书籍,发表我作品的样书,还有就是一些文友寄来的他们自己出版的作品。要是连上发表我作品的杂志、自己订阅的以及把我当作赠送对象的杂志,我的各类书籍平均以每天几本的速度上升。这些东西根本就看不完,大多数是随便翻阅一下,了解情况后就收藏起来。更多时候是强迫自己读一下名家的或者在全国获奖的作品,也会读一下杂志上的名人名篇或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这种强迫就是抱着学习和提高的心态来读的,经常是在忙完了一天的事情以后,才能静下心来在灯光下认真地边读边思考。如果不是靠意志力或强迫自己的心理暗示,很难坚持下去。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在一个暑假里和母亲一起去建筑工地上做小工挣点书费。其间,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看样子也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中年人就问我是不是还在读书,当我说正在上高中时,只见他一脸羡慕的样子,连声说:“做读书人就是好啊,天下惟有读书高!”虽然当时我只是高中生,也不算什么知识分子,但可以看得出那些没有机会读书的人对读书是有多么的渴望。从他的眼神里,我甚至看到了中年闰土看鲁迅的那种表情。
据统计,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而韩国、法国、日本、德国、俄罗斯都在10本以上甚至达到数十本。智慧的人认为:读书,就如攒钱,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效果,于长远处却有大收获。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尽管每个人时间有限,每个人经历也大不相同,但书中那看似无关紧要的知识却能成为快速滋养我们的养分。
我始终认为,有时间还是多读一点书好。读书和其他事情一样,有压力才能转变成动力,逼着自己读点书,让经典时刻相随,让阅读终身相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阅读愉悦的同时,实现门槛最低的高贵。
作者简介
汤云明,当代作家、诗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晋宁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诗歌集《岁月之上》、散文随笔集《随言散语》、长篇历史小说《清臣汤曜》等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