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4-07-12 09:06银特妮拉张智美于向华
关键词:党史教育课程建设

银特妮拉 张智美 于向华

摘 要:本文在结合前人观点基础上根据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基本要求,探究红色书信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如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使命担当等。挖掘提炼红色书信与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相关联的切入点、知识点和结合点。以此作为确定《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通过精准把握现实落点、精细设置阐释方式的课堂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覆盖教、学、考、评等全部环节以求课堂内与课堂外、线下与线上高度融合,进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思想共振,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关键词:党史教育;红色书信;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6-0090-06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8号)文件指出,“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昂扬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1],提出“有条件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设“四史”类思政课选修课”[2]。在这一背景下,将红色书信积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开设《红色书信的百年信仰》一课,深入挖掘提炼红色书信与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相关联的切入点、知识点和结合点,探究红色书信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如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使命担当,既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红色书信在党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红色书信是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代中涌现出的共产党员、英雄楷模、文明标兵等先进群体所写的包含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拯救贫苦百姓的高尚品德、对侵略顽强抵抗的革命气节、对战胜天灾的坚强意志的书信、随笔、自述等。这些书信文稿真挚展现并诠释着中国人心底最深沉的家国情怀,是中国家书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既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红色书信是彰显党的辉煌历程的重要史料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书信都是中国人向亲人、战友、朋友表达感情的重要载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处于被“三座大山”奴役和压迫时,许多党员尤其是党内杰出人物在书信、日记、回忆录等作品中展示了探求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强烈愿望。例如,戴安澜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黄继光写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的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孔繁森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只能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在党安排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点贡献”[3],展现了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坚强不屈独立自主的精神品质。在改革开放时期,为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钱学森在给堂妹钱学敏的信中写道“一定要分清是非,不能跟着洋人跑,搞‘西化”[4];吴润身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们党之所以是不可被战胜的,其原因有三,第一是有真理,第二是有人民群众的支持,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第三是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5]展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畏霸权锐意进取的时代风貌。这些文稿较为充分地反映他们的经历与思想,折射出他们身上的高尚品质和崇高追求,从他们的笔下可以读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和忠诚为民的精神气质。

(二)红色书信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红色资源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观念、正确政治观点、崇高思想道德、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审美情趣,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教育目标相契合。”[6]将红色书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载体,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领悟在“两个百年”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承担起作为新一代青年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爱国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书信是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良好素材,能够将思政教育中生硬的理论、晦涩的道理、呆板的数字转变为真实的人物、感人的情节、动人的细节、走心的温度,从而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拉近当代大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政治认同感。例如,琼侨抗日英烈符克借书信向父兄表达自己的革命志向,“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而已”[7]。在这封信中符克以其质朴且坚定的语言向家人表明了国家不独立民族不解放誓不还家的决心,阅读时战争的硝烟感扑面而来。另一方面,红色书信真实记载了在灾难、战争、瘟疫等情况发生时共产党人的坚定选择,既诠释了共产党人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例如,2019年底疫情突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赵春光医生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此役,万余白衣,共赴国难,成功之日,相去不远。苍苍者天,必佑我等忠勇之士;茫茫者地,必承我等拳拳之心。待诏归来之日,忠孝亦成两全。然情势莫测,若儿成仁,望父母珍重。儿领国命,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一句“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流露了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儿成仁,望父母珍重”是对家人满满的歉疚。这些书信中表达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是充实青年的信仰之根、精神之钙,带动他们加深政治认识、提升政治素养,始终与党同向同行的精神坐标。能激励青年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自觉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新时代的伟大事业的坚强力量。

(三)红色书信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力支撑

红色书信的作者中有为探寻救亡图存之路不懈努力的建党先驱,有为保护祖国边疆献出青春与生命的战士,还有在奥运赛场上为国家荣誉努力拼搏的运动员。他们身份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但在他们的信中蕴含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他们在信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使命担当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红色书信是深刻反映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创业的伟大实践的特殊档案。在这些书信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特别是那些毅然走上战场的抗战勇士,他们以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抒发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抒发了他们为民族解放和为家园安宁而甘愿奉献青春的壮志豪情。因此,在红色书信中,有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等思想精髓的继承和延续,蕴藏着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红色书信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证。红色书信中既有修身、齐家、礼仪、教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闪耀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追求。以何功伟写给父亲的家书为例,在“时危难做两全身”的情况下,何功伟一方面表达自己因革命不能分持家计的歉疚;另一方面在得知父亲想“劝降”时他说:“而奈儿献身真理,早具决心,苟义之所在,纵刀锯斧钺加颈项……此志亦万不可移。”表达了坚贞的革命信念[8]。何功伟的书信文字精练、引经据典、言语豪迈,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坚定地选择革命理想,深刻地展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这些红色书信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落脚点和支撑点,能够有力反击数典忘祖、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团结一心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

二、红色书信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具象表达

革命志士们用心血浇铸的一封封书信,将共产党人神圣而高贵的精神世界一一重现。红色书信以亲切朴实的话语、生动形象的事例深刻阐释了革命先辈创造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揭示“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奥秘。这些饱含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国家的热血激情、对家人的丝丝眷恋的书信,能够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战胜艰难困苦、渡过危机险境、应对风险挑战的精神力量相互辉映,是建党强党兴党的精神源泉。

(一)红色家书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的历史见证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在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成就,与此同时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塞罕坝精神、西迁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有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脱贫攻坚精神、丝路精神等。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精神成果,既能在危难时引领人们乘风破浪奋勇向前,更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提振士气、凝聚共识,汇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百年奋斗历程汇聚形成的显著标识,这些精神符号以精神成果的形式凝聚着百年来取得的重大胜利、成就和进展。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背后,是无数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责任担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铮铮铁骨。在红色书信脉脉温情的字里行间,书信的主人们除了表达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为人夫的依依不舍和临终嘱托,更将共产党员党的初心宗旨通过生动、直观、感人的话语表达出来,从无数个共产党员的思考和抉择中揭示出来。让共产党人的精神成果与党员的行为,相互映照、相互转化,引领青年学生深刻感受党在百年创业中的艰难与不易。

(二)红色书信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直抵人心

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精神成果,是历史的反映和产物。在一百余年发展进程中,党经历了困难与辉煌、挫折与奋起、低潮与胜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进步史上的一个个伟大成就[9]。精神成果的形成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每一种精神成果的背后,是因特定的时空场景和独特的实践内涵而呈现出的具体的精神内涵,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红色家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英雄人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管都是一些小故事,但生动、鲜活且鲜为人知。如左权、吉鸿昌、戴安澜、蔡炳炎等人的家书,将其侠骨柔肠的另一个侧面展现给读者,这是散落在民间的名人家书独具的资源,将波澜壮阔的党史和气势磅礴的新中国史以生动质朴的话语娓娓道来,入情入理,真实自然。借红色书信回望党史上那些敢于奋斗不懈斗争的故事,重温精神成果形成的始末缘由,更深地感受到精神成果中那些可贵、可敬、可爱的崇高品质。

三、《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设计的理念

教育目标的达成要以优秀的课程设计理念为先导。《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明确了为“四史”教育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铸牢意识形态思想防线的坚强后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等三项核心理念。

(一)《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希望能为“四史”教育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从历史的高度看,增强历史自觉才能深刻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领悟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成就形成的精神成果,通过红色书信的描述结合时代背景把握历史前进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更好把握时代特征,解决时代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培育青年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充分认识党的精神成果中强大的生命力和蕴含的实践引领性,形成大历史观。“所谓大历史观,即是从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开阔的历史眼光出发,在长历史时段和大历史时空中看问题,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演变机理,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流主线,揭示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必然性逻辑。”[10]一方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战胜新的重大风险的背景下,青年一代在分析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新挑战时能将视角置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璀璨文明中,采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看待社会形态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另一方面,让青年学生在把握理论思维的基础上,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智慧的启蒙。以红色书信为载体发挥党的伟大精神“知古鉴今,以史资政”的作用,帮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牺牲精神、人民情怀和优秀品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欲打造强化意识形态、铸牢思想防线的坚强后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11]精神成果越丰富越深刻,对意识形态的支撑就越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来自党的全部历史和实践,历史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实践也是有多重形式的。有的精神形成于某一段时间或某一地点,这些地点承载着党奋发向上的历史,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有的精神形成于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是党史中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命运,成为党史上的转折点,如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有的精神是与重要会议密切相关的,会议制定的政策方针对党的事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古田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有的精神是以重大成就为载体,这些成就为党和国家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特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有的精神由共产党人感人至深的事迹构成,这些共产党人反映了党的宗旨、初心和使命,如张思德精神、女排精神等。这些精神看似形成的背景、方式、缘由都不相同,但都生动诠释了党的思想理论、性质宗旨、传统作风。通过红色书信展示精神成果的事迹、历史、人物能够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的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夯实精神支柱、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学习历史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12]。《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筛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红色家书,通过全新的史料和视角带领学生回顾那漫长且复杂的史实,认清党史百年中包含的人民立场。阐明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中,既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曾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最终推动着党能够实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在教育中借学生一双马克思主义的“慧眼”,深刻认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品味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

四、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遵循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行为习惯培养三者之间的统一的教育规律。《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在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内容时统筹基本史实与教学时长、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等若干矛盾。具体体现在坚守以下原则:坚持政治性、文化性、故事性与学理性间相统一的原则设计教学大纲;坚持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最终实现学生对理论的可视、可感、可悟提升到知情意行的全面融合。

(一)坚持政治性、文化性、故事性与学理性间相统一的原则设计教学大纲

坚持政治性、文化性、故事性和学理性之间相统一的原则是《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教学大纲设计的重要原则,也是“四史”类课程发挥思政育人价值的根本体现。《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在高校的课程设计中属于思政选修课,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这类课程一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一门,这一定位体现了这类课程强烈的政治教育属性,而“四史”类选修课本身又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性、故事性和相应的学理性。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大纲时要解决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毕竟“四史”类选修课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为了博学生眼球信口开河,更不能为了讲故事将历史碎片化和肤浅化,而是要向学生讲清楚过去的忠诚与奉献,让他们理解未来要面对的责任与担当。因此教学大纲的设计要遵循政治性、文化性、故事性、学理性的统一,让理论性、政治性在文化性和故事性中展开,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走进学生心里。

《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教学大纲要在逻辑构架、内容安排等方面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学理性、故事性、文化性与育人目标的政治性相统一。在架构上展现出时间线索的逻辑性,在内容上用红色书信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体现文化性、故事性。大纲设计按照党史的四个分期划分四个阶段,“峥嵘岁月”主要是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精神成果的书信;“激情年代”主要是展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精神成果的书信;“改革春潮”主要是改革时期的精神成果的书信;“辉煌时代”主要是十八大以后的精神成果的书信。大纲的设计力求打造一门“有知”又“有味”的思政选修课,引导学生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将理论与实践、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坚持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作用下形成的教育[13]。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人,是具有意识地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地追求某种目的的人。”[14]要实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学生自发行为的育人目标,就必须遵循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双原则。《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的教育对象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学生,设计教学内容要基于“人的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考量如何处理教育者和被教育之间的关系,要将教学的核心素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相融合。“以人为本”的本质是基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接受知识的能动性,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与时俱进”强调在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主战场等情况下,利用现代教学管理手段,用“声、光、电”技术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思想基础。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中坚持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相融合的理念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表达方式,将《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产生的历史时代、相关事件、重要人物,以及精神成果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与促成精神生根产生的重要人物的书信相融合。在课程设计时要处理好书信和精神成果之间的关系,如果只讲精神成果的形成、内涵和重大意义,对青年学生而言会让其感到“昏昏欲睡”和“老生常谈”。在降低课堂吸引力和精彩度的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真实细节的探求度和对精神成果的认可度。在课程设计时,利用讲授向学生介绍精神成果形成的背景及过程,用书信和视频带领学生探寻精神成果中蕴含的丰富价值,用作业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实现价值的内化。由此,构建一个“认知—场景—内化”的教学框架,实现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第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覆盖教、学、考、评等全部环节以求课堂内与课堂外,线下与线上高度融合。发挥网络优势充分利用智能平台丰富课堂形式,摇一摇、投票、讨论词云等形式让传统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更有趣味,丰富多彩的上课形式也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以“屏”为桥,利用视频、音乐、短剧展示书信,带领学生回到那个“书信慢、战乱近”“一生只为国家苦,二字兼全忠孝难”的年代,感受写信人的爱恨情仇,解悟信仰和精神的强大力量。充分利用平台数据优化课程,提升教学水平,利用智能平台记录下孩子们对课堂的评价和建议,查看学生的学习数据,这些数据为老师们改进教学、因材施教提供参考。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理想信念不只是理论,也不仅是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更是从历史中谋求继续发展的力量。对理论、精神、历史的学习最终的落脚点不仅仅是“记住”,更重要的是要在青年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时成为鼓舞他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力量。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考核既要有基本理论、知识、概念的识记,也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5]《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创新授课方式、丰富理论载体、适应青年学生,把透彻的理论讲透彻,鲜活的思想讲鲜活。考核的目的在于推动理论落地走心,深化党的精神成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还要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双重联动,强化学生的体验感,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想深处,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理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即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还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中价值引领和政治引领的目标。关注学生提交作品的完成度、表达形式和自我反馈,让学生在考核中可以实现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进而促进理想信念方面的自我发展。例如在《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中有一项考核是让学生任选一封书信进行二次创作,即依据信的内容剪辑视频并配上朗诵。这样的形式给了学生表达观点、诉说想法、吐露感悟的机会,在搜索视频素材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设计视频给视频配音的过程中,让青年学生主动完成探究理论、深挖历史、感受思想的教学目标,以“润物无声,日用不觉”的方式,增强了青年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 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2021-05-12)[2024-06-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 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3〕〔4〕〔5〕〔7〕张丁.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182-199+62-72.

〔6〕李霞,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实,2011(5):95-98.

〔8〕本书编写组.百年红色家书品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2.

〔9〕颜晓峰.薪火相传——立党兴党强党的丰厚精神滋养[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2:30-32.

〔10〕庞立生.大历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2022(12):12-1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6-38.

〔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2-63.

〔13〕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63-168.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5-86.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责任编辑 王大奎)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entennial Belief in Red Letters"

Yintenila, ZHANG Zhimei, YU Xianghua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viewpoints of previous scholar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histories of the histories of the Party, New China,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piritual core contained in red letters, such as patriotism, ideals and beliefs, and mission responsibility. Explore and refine the entry points, knowledge points, and integration points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histories of the Party, New China,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a focus on Revolutionary's Family Letter and party history. This serve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educational goals and content of the Hundred Year Faith in the Revolutionary's Family Letter. Classroom design that accurately grasps the reality's landing point, finely sets the way of interpretation, and uses Revolutionary's Family Letter  as carriers to contrast history with reality, arousing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ideological resonance among students. Th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covers all aspects of teaching, learning, examination, evaluation, etc., in order to achieve a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within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offline and online, and thereby enhance students'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emotional identity.

Keywords: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Revolutionary's Family Letter; Course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课程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高校党史教育的必要性及做法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