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措施

2024-07-12 07:41王欣
新农民 2024年18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病虫害

王欣

摘要:在林业建设与管理实践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及技术人员需要采取多元化的防治措施,提高管控水平。包括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做好长期维护管理的计划,同步建立综合防治体系,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方法融合使用。同时,在林业规划过程中要做好宏观布局、整体协调控制,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措施;林业工作

为了做好林业建设与管理,必须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明确防治方法、操作流程以及做好细节把关方法,制定出适合本地的精细化的防治方案,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治管控水平。

1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难点分析

在林业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与技术人员要根据当地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力度,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现有的防治工作难点,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比如,短时间内使用化学药剂可以做到快速消杀,但却无意中提升了病虫害的耐药性。而林业病虫害传播途径较为多样,可以通过空气、土壤、生物等多种途径传播,导致防控工作变得更加

复杂[1]。

病虫害防治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单位缺乏一套完善的预防机制和专业化的技术人员队伍,管控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控制;同时,部分单位依然采用传统防治方法,没有引进先进技术手段,导致防治效果难以提升。另外,防治经费短缺,药品、设备的采购不足,人员配置不足,防治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由于培训少,管理及技术人员病虫害防控意识薄,工作协调性不足,各项管理不完善,防治工作无法正常高效进行。

2 林业工作中病虫害防控措施

2.1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2.1.1 预防为主

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暴发初期能够做到快速响应、快速联动,及时管控病虫害的扩散。为此,相关单位应当制定严谨、细致的监测和预防方案,对病虫害的发展规律进行实时评测。工作人员需要对监测点位进行合理布局,要考虑相关区域的地理环境位置、生态状况、林木种类,以此为依据科学规划监控点位。在关键区域设立监控设备,做到定点监测监管病虫害的发生。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监测设备使用,了解技术手段的判别标准,比如,结合无人机遥测技术,观察林木的生产状况,并辅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病虫害实施精准预警。监测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监管能力,能够高效使用各类软硬件设施,提高对病虫害的识别能力,为此,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队伍的监测技术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了解具体的监测方法和监测实践。最后,相关部门应当在病虫害预警监测过程中做好信息沟通互动,建立起信息化平台,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传递、共享和查询,使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紧密、协调,提高防治工作效率。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一步开放移动应用程序,结合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使监测人员、防治人员能够实时查看相关数据信息,并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向公众发布病虫害预警,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2.1.2 案例分析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由松材线虫引起的松树毁灭性病害,一旦感染,松树会在短时间内枯萎死亡,对林业资源造成巨大损失。在省内某山区松树林中,林业部门根据地形、气候和松树分布特点,合理设置了多个监测点位,每个点位都安装了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以实时捕捉松材线虫成虫的活动情况。林业部门结合GIS技术,对监测点位进行数字化管理,实时查看各点位的监测数据,并对病虫害的分布和扩散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而监测人员每天定时收集各点位的监测数据,包括松材线虫成虫的数量、活动规律等信息。所有数据都经过严格核对,确保准确无误。之后,林业部门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发现松材线虫成虫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且活动范围有所扩大。这表明松材线虫病在该地区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林业部门及时发布了松材线虫病预警信息,详细描述了病虫害的当前状况、潜在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建议,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和相关单位进行广泛传播。在预警信息发布后,林业部门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一方面,加大对松树林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感染源;另一方面,对感染严重的松树进行了砍伐和清理,以防止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此外,林业部门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的防治技术和药剂,以提高防治效果,很好的控制了虫害。

2.2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2.2.1 生物防治的概念定义

生物防治技术可以有效规避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耐药性提升的问题,该项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之间的相克关系,结合生物的代谢产物,有效抑制病虫害正常发育和生长。生物技术使用生物农药或天敌昆虫,对人类、动物、植物较为安全,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例如,生物技术能够在自然界中建立天敌的优势种群和一些有利病毒微生物生长的主导地位,以此来达成对病虫害长期抑制的目的。该项技术使用成本较低,且获取资源丰富,原料易得,可以就地取材,有效降低防治病虫害的成本。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相关林业部门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与当地高校、企业对生物技术细节、方法进行论证探讨,并引进先进的防治理念和生物防治经验,并且在重点区域尝试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展示防治成果,增强社会对该技术的认知,以此为基准,强化对林业工作者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其生物防治水平。

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应当给予政策扶持和激励,对于采用生物防治技术的林业企业和农民,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提高其综合防治水平。但是,在开展生物防治过程中,相关单位也应当适当辅助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形成综合防治体系,提高防治管控水平[2]。

2.2.2 案例分析

林业部门经过科研机构的筛选和试验,确定了某种寄生蜂作为松材线虫的天敌昆虫,该寄生蜂能有效寄生于松材线虫体内,降低其数量。在松材线虫病发生严重的区域,林业部门通过人工释放的方式,将大量寄生蜂投放到林间,建立了天敌昆虫的优势群体,并且选用了由植物提取物制成的生物农药,该农药对松材线虫有显著的杀灭效果,且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无害。技术人员使用无人机和地面喷雾设备,对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域进行了全面的生物农药喷洒作业。在生物防治技术实施后,林业部门对防治效果进行了定期评估,通过对比实施前后的松材线虫数量,发现松材线虫的数量明显减少,松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以此为基准,林业部门建立了生物防治技术的监测体系,通过定期调查和监测,掌握松材线虫的发生情况和天敌昆虫的种群动态。根据监测结果,林业部门及时对防治策略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确保生物防治技术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3 建立综合防控体系

在病虫害防治作业中,相关单位需要建立起综合防治体系,该体系融合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可以对病虫害问题进行实时发现、精准管控。物理防治利用机械手段、物理手段,直接消灭有毒有害的生物,对环境影响较小,比如可以采取人工摘除虫卵,捕杀成虫等方式,降低其种群密度;工作人员还可以设置障碍物、陷阱和屏障,划分物理障碍和陷阱,防止有毒有害生物进入到林区;并辅助使用声、光、电等手段来防治病虫害。而化学防治主要是选用化学药剂,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需要选取低毒、高效、长效的农药,确保在防治过程中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生物防治可以在长期防控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过程中,相关单位应当将三者融合互动,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取得更为良好的防治效果。由于三种防治手段各有优缺点,对其进行融合使用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如物理防治适用于开展常态化的防治,在日常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依赖;而化学防治则可以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对某些处理难度大或者已经处于后期的病虫害问题进行整治处理;生物防治可以辅助物理防治取得更为良好的防治效果。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病虫害的特征和属性,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控管理水平和效率[3]。

在病害发生的初期,林业部门首先采用了物理防治手段,利用无人机对病区进行精确侦查,通过高清摄像头识别出病害严重的松树区域。随后,无人机携带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对这些区域进行精准喷洒,既保证了农药的有效利用,又避免了对环境的过度污染。此外,林业部门还在病区周围设置了物理屏障,如塑料薄膜和防虫网,以阻止松材线虫的传播,并且在松树上涂抹了防虫漆,形成了一层保护膜,防止松材线虫爬上树干。这些物理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有效提升了防治效果。在物理防治的基础上,林业部门引入了生物防治手段,通过人工繁育的方式,大量繁殖了管氏肿腿蜂这一天敌昆虫,这些肿腿蜂被释放到病区,寄生在松墨天牛幼虫体内,有效减少了松墨天牛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松材线虫的传播途径。并且,林业部门利用松墨天牛的趋光性,在病区设置了黑光灯诱捕装置,不但诱捕到大量的松墨天牛,还能吸引其他害虫,为肿腿蜂提供更多的寄生对象。这种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的融合使用,不仅提高了防治效率,还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在整个防治过程中,林业部门始终注重三类防治方法的综合融合,根据病害的实际情况和防治效果,灵活调整防治策略和方法。例如,在病害高峰期,会增加化学防治的力度,同时,加大物理屏障的设置;在病害得到控制后,会逐渐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增加生物防治的比重。

2.4 合理规划林地植被布局

林地的植被布局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营林管理过程中,相关单位应当尽可能采用混交林的种植方式,提升林地区域生物多样性,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林地规划布局过程中,工程师应当根据当地的优势树种类型,选取不同的布局方案,在植被选择方面,林业部门应当挑选那些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树种和植被类型,并引入一定数量的抗病虫害树种,提高林地的整体抵抗力。而在混交林中需要确保不同树种之间相互制约,减少病虫害的暴发,并根据树种特性和当地病虫害发生状况,合理控制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比例,以实现生态平衡管控,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简而言之,工程师在规划林地植被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将同一树种或植被集中种植在一起;并在林地中适当设置一定宽度的隔离带,防止病虫害蔓延;尝试调整优化林地结构,增加林冠层厚度,改善林分密度,提高林地的通风性和透光性。后续,工作人员还可以在林业管理过程中采取轮作制度,定期更换树种,减少病虫害的积累和传播[4]。

在规划和建设林地植被时,林业部门使用了无人机进行林地测绘和树种分布规划,其配备了高清摄像头和GPS定位系统,能够精确测量林地的面积和地形,为树种选择和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之后,林业部门分析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生长的松树品种,例如,马尾松和湿地松;引入了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如火炬松,以增加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在林地中,林业部门采用了混交林的布局方式,将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等树种混合种植,借此来增加林地的生态稳定性,还通过树种间的相互作用,减少了松材线虫的传播。在混交林中,林业部门根据树种特性和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合理控制不同树种的比例。例如,在易受松材线虫侵害的区域,增加了火炬松的比例,以增强林地的抗病虫害能力。在种植过程中,林业部门避免了将同一树种集中种植在一块的方法,采用了块状混交的方式,将不同树种分散种植在林地中,以减少病虫害的局部传播。在林地中,林业部门设置了宽度为10 m的隔离带。隔离带内种植了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如油松,以阻止松材线虫的蔓延。后续,林业部门在林地中实行了轮作制度,每10年更换部分松树品种,以减少病虫害的积累和传播。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春季进行松树种植,有利于松树生长和根系发育,提高了其抗病虫害能力。在常态化治理环节,林业部门定期对林地中的松树进行修剪和清理,去除了病虫害严重的枝条和叶片,减少了病虫害的扩散源;同时,清理林地中的杂草和落叶,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环境。

3 结语

总体来说,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其中的防治方法策略进行精细化管控,结合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在防治管理过程中有效遏制病虫害的蔓延,提高林业工作开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振铭.林业工作中病虫害的相关探讨及防治措施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35(24):99.

[2] 林崇豹.林业工作中病虫害的相关探讨及防治措施分析[J].现代园艺,2012(20):139+141.

[3] 陈良.林业工作中病虫害的相关探讨及防治措施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24):197.

[4] 张亚阳.豫南山区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措施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9(14):52.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病虫害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矮砧密植苹果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葡萄采收后 病虫害防治莫忽视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