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璇
摘 要:装饰纹样在视觉文化设计视域下的形态创新,是传统纹样在当今社会下的“升华设计”,也是具有民族特色思维理念的视觉化传达。装饰纹样的形态创新属于塑造观察与被观察过程的心理导向,视觉文化设计的实践性也决定了这种心理导向在历史走向的文化结果中产生一定的预判。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视觉文化设计的概念及其与消费型社会间的关系,探讨装饰纹样形态创新的固化与演变,从多种视觉设计视域来分析装饰纹样的形态创新,并用具体事例对装饰纹样基于视觉文化设计视域下的形态创新加以佐证。
关键词:装饰纹样;视觉文化;设计视域;形态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6-0081-05
传统的装饰纹样是具有特定精神内涵和人文含义的视觉文化载体,也是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形态符号。在视觉文化设计活动下,装饰纹样是一种图形元素,如固有装饰纹样作为创新表现的品牌形象设计;以单独的装饰纹样进行标识系统设计;适应型装饰纹样进行图形语言系统的图案设计。装饰纹样作为图形元素在视觉文化设计中使用极为广泛,具有深远影响。视觉设计对于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设计创造者在设计过程中正逐渐立足于精神性人文视角来看待视觉文化设计的处理对象,通过传统装饰纹样在作品中展现强烈的文化身份认同。
一、相关理念阐述
(一)视觉文化设计之概念
视觉文化设计是继大众媒体全面覆盖及现代图像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后新兴的一种全新的文化主导形态。基于视觉文化设计视域下展开的研究应当注意强调文化形态的视觉本性特点及其与社会权力结构间的关系。美国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士曾对文化与心理间的关系进行过具体阐述:“文化是塑造心理的基础,文化并非被心理所表现。例如古代部落中的艺术、语言、风俗、仪式等都是其知觉经验的源泉所在,并非其精神生活的征兆[1]。”换而言之,基于视觉文化设计视域下对装饰纹样形态创新进行研究,属于观察与被观察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导向。
(二)消费型社会催生的视觉文化设计
视觉文化设计的概念在提出之时与技术水平息息相关,但在消费型社会由于摄影拍摄技术而形成的视觉形象理念才真正推动了现代化视觉文化的形成和实践。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生产主体决定了消费主体的社会形态,在全新的生产关系中,消费主体的变化始终影响着生产主体的变动。由消费社会带给大众的视觉刺激,也是一种具体的商品符号,商品在经受视觉化设计的过程中借助视觉呈现和传达,商品价值被大大提高,市场地位也得以攀升。早期阶段商品符号的交换价值完全取决于显现出来的程度,但当今社会中大众的眼睛会被有形、无形、动态、静态的视觉设计所围绕,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刺激,其自身已构成了一种视觉意义。在消费社会趋于成熟阶段,视觉观察者对于商品的显现程度也愈加条理,形成一种感性的直观逻辑主导思维[2]。形态的文化理念与自我认同逐渐超越了功能自身价值,装饰纹样的视觉形式和功能满足并不再是主要的探讨对象,而是要基于视觉形态与自我主体间展开探索,哪一种视觉形态才能够使观察者感知自我主体,塑造一种视觉化的形态表现,将装饰纹样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塑造一定的自我个性,即满足消费社会对视觉文化的全新需求。
二、形态创新
形态的创造和创新是探索思想意识视觉化的表现,属于一种内在观念的实践性审美活动。基于设计实践活动发展角度分析,形态是一种体现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体现功能的载体。设计的价值和内涵需要借助形态进行具体体现和表达,对于外界的理解和认知也需要具体形态进行描述。形态不单单是一种造型形式,也是将思想理念进行内涵和延伸的完美融合。
(一)固化
形态会受到社会发展、经济条件、政治环境等多方面演变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构成形态的内外部客观条件中出现某个因素的较大转变时,停止形态的演变属于一种具有时代共鸣的类型。借助这一具体形态,我们能够发现时代中蕴含的鲜明特点[3]。例如秦汉时期与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虽较为接近,但装饰纹样的风格却大有不同。秦汉时期的审美精神主要体现为奔放古拙的豪放与质朴,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着飘逸清秀的美学理念。固化的装饰纹样形态是社会活动中的一种视觉经验积累,在形成视觉设计活动中的直觉感知就是一种心理导向[4]。英国艺术史家E.H.Gombrich说:“在形态创作的进程中并不能创造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装饰纹样,一种新纹样的出现势必会与旧有纹样存在一定联系。”早期的彩陶纹样中会借助白色圆点的连珠纹样作为边缘的修饰纹样;在盛唐时期,连珠的装饰纹样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形态也变得更加大气和饱满,对称式风格成为受宫廷钟爱的艺术形式。
(二)演变
“天生万物以养人。”从自然界中的天然生态到人类社会中的造物巧工,各种包罗万象、形形色色的形态不计其数。在人类社会造物能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形态所附着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从锻造、雕刻、建筑、书籍,再到数字化的影像和互联网的虚拟技术等数不胜数。原始社会受限于文化水平,装饰纹样的形态极为抽象,流动的线条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例如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花卉纹彩陶盘[5]。宋元阶段植物装饰纹样形态变得更加精细和对自然的崇尚,如北宋时期的青瓷牡丹萱草纹瓶,文笔水墨间的情趣与细腻雕刻的线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抽象性的装饰纹样也变得更加具体和写实。
三、基于多重视觉文化设计视域下的装饰纹样形态创新分析
装饰纹样形态是视觉文化设计中一种具体元素,基于自身直观主导思维下的观察者在这种具体元素的推动下能够塑造一种自我视觉的价值观,让装饰纹样表达出更加强烈和直观的理念[6]。从早期的原始社会开始,视觉文化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而存在,抽象化的部落图腾和彩陶装饰纹样是随着思维理念外化的设计结果展现。传统的装饰纹样在视觉设计中影响着社会理念的形成,社会理念也在视觉设计的影响下广泛普及。例如传播媒介从以物品为载体转移到纸张时,古时能够彰显阶级地位的服饰装饰龙纹被古书古籍所记载,龙纹形态下的阶级观念由于缺少传播载体的辅助被大大减轻[7]。在视觉文化设计的认知中,装饰龙纹形态具有符号特征和现实意义。伴随实践范围和传播范围的不断延伸,传播媒介从纸张书籍记载转变为影像屏幕记录,传统的阶级理念被再次削弱,展现理念的需求将装饰龙纹的符号含义放大,龙纹形态又进行了转变。视觉文化视域下的视觉设计是转变形态的前提,社会理念的行程是转变形态的终端,装饰纹样形态的创新是建立在社会理念的稳定和形成基础之上的。
(一)美术视域
文化理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提升。自然界动物对于外界形式产生的刺激反应实则为与外界世界间的交互感应。我国装饰纹样形态中的美学理念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外在形式的装饰性美学,二是内在能效上的目的性美学。我国装饰纹样形态变化近几十余种,表达的题材各有不同,并不断出现其他的具体类型。例如汉代服装纺织衣物和漆物中出现的云气纹,在融合了装饰性美学和时效性美学的基础上,得到了来自社会大众的广泛审美认同,群体性审美意识也将云纹形态进行了进一步固化[8]。装饰纹样的流行也与文人墨客对植物的喜爱紧密相关,例如明朝的《梅兰竹菊四谱》,在大量诗画歌赋涌现的同时,也在转化为装饰纹样附着在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之中,反映出一种文人阶层的审美共性特点。形态的稳定受限于社会大众的思维理念转变,要保证形态类型的稳定性,则势必要伴随审美形态在大众化意识中的共性。
(二)技术视域
形态的转变在技术能力的支撑下,内在理念也得到了展现和转变。基于工艺美术的理念下,传统工艺中的汉砖、彩陶、青铜等装饰物与现代社会中的广告包装、交通载具都属于技术美学下形态展现的主要载体,形态是伴随着技术生产的过程而出现和丰富[9]。技术会朝着其原本并不涉猎的范围进行扩张,在生物学、艺术、哲学、美术学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且大有燎原之势,由技术内在而形成的强有力驱动也是不同领域中的主导作用因素。技术使用者探索全新技术的局限性也使得装饰纹样的形态创新出现了一定局限[10]。参数化的数字技术阶段,创作者的自我知觉经验升级为引导技术,即从二维形态转变为三维形态,从静态形态转变为动态形态,在发挥技术内在驱动能效的同时体现了形态创造的主动性。现代社会的数字化工具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的视觉形态,形态自身的形成过程也出现了视觉化特征。
四、装饰纹样基于视觉文化设计视域下的形态创新探讨
(一)徽州三雕的交互与重塑
重塑意味着创造能力的体现和发展,超越以往的传统意志,追求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重塑不同于历史和过去,具有一种变异的不同含义。重塑代表着对要传递感情和信息的重新构思,表达形式的变化,主题内容的变化,其是将装饰纹样与现代化气息进行高度的融合,在现代化的视觉设计作品中弘扬传统的装饰纹样文化[11]。传统装饰纹样的现代化重塑,除更新审美取向,深化价值理念之外,还要各地域文化的参与,融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将装饰纹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内容上的充实、形式上的发展、美学理念上的升华。传统装饰纹样的重塑要融入现代化理念,整合以往资源,将时尚型文化融入其中。
以享誉国内外的徽州三雕为例,其是徽州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的砖雕、木雕、石雕技艺,是徽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现代科技手段赋予徽州三雕全新的生命和活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机结合,也是传承和保护徽州三雕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12]。伴随着现代社会交互理念的不断兴起,社会群众对于交互性设计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研究人员将现代展示空间与交互设计进行充分结合。交互是指在对特定事物采取一定行为后,事物也会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定反馈,形成人们与事物间的交流和联系。在展示徽州三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其具有非物质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到在宣传过程中面向群体的广泛性。在展示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尽可能选择便于操作、简单易懂的模式,通过界面交互进行展示则是主要手段。设计人员应当在主界面中设计一些关于徽州三雕的小程序,例如展示徽州三雕制作流程和工艺技术的图片、徽州三雕的图片拼图游戏、徽州三雕的相关知识问答等,让观察者能够通过动手操控的方式进行体验,以此强化视觉文化的宣传,更清晰地梳理徽州三雕文化的记忆。同时体验者可以自由选择三种不同的雕刻方式的程序内容,满足观察者的心理导向也是承继视觉文化设计自我认同体验的关键特征。消费型社会要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其中不但包括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成人,也包括未成年群体[13]。换而言之,这种方式不但对于成年人群具有较强的成效,对于一些未成年的儿童也有奇效,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儿童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对徽州三雕产生好奇心和喜爱之情,为传统装饰纹样的传承做好铺垫。借助现代化的数字科技手段对徽州三雕进行还原、重塑、展示,能够对徽州三雕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广泛传播和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传统的装饰纹样能够使现代的视觉形象不再庸俗,单纯模仿国外的作品风格和形式并不能合理传播自身本土产品的文化信息。传统的装饰纹样的重塑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要不断迎接思维理念的冲击和新兴科学技术的冲击进行拓展和更新[14]。重塑不单单是指思维理念的创新,也包括使用材料和媒介载体上的创新。重塑能够将视觉文化设计作品镌刻上深厚的时代烙印,运用传统装饰纹样作为视觉传达的主要元素,将其赋予现代感和科技感,成为具有国际化意义的视觉作品,避免传统图形进行罗列叠加后的呆板和僵直,将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元素进行取代和更替。
(二)视觉设计的偶感与抽象
偶感元素实质上是指视觉设计的创作者以自身作为参照,针对外界的造物形态、自然形态等外部环境的观察、感受、思考。提取和采集各种偶感元素也延续了传统装饰纹样的创作模式,基于现有的技术手段将要表现的题材进行装饰化和理念化,并传递一定信息和内涵。提取偶感元素实质上是抽象化的提取过程,观察事物、分析内在、提炼精华都是经常采取的模式,通过使用设计模式将偶感元素作为装饰纹样形态。这种装饰纹样形态的创作模式能够反映出形式各异的题材内容。创作主体中感知是主体与核心,即能够将本时代下的现有理念在装饰纹样上进行记录[15]。
在继承装饰纹样特点和传统风格的过程中,将传统装饰纹样进行抽象化处理,能够提高图形的视觉传达效能,借助点、线、面和主客观结合的色彩高度来概括设计师意图是赋予传统装饰纹样全新生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最主要模式[16]。传统装饰纹样的抽象化转变要体现原有的象征含义,前提条件在于保障装饰纹样的普遍性和辨识性。现代化的视觉文化设计要服务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视觉作品要在社会大众中进行广泛传播。只有视觉作品具有普遍性,通俗而言,也就是大众化特点,才能够被社会大众接受,片面强调图形元素的抽象化或是过于抽象晦涩的转变会使得图形作品原本承载的信息出现“失真”,从而失去了视觉作品的存在意义。但事无绝对,许多过度抽象的视觉作品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例如1949年美国艺术家巴尼特·纽曼创作的Be l[17]。Be l中以红色为主要色调,中间以白色细线将整幅作品一分为二,两边有不规则似薄马赛克的斑块。不得不承认,一部分受众的欣赏水平确实有限,但更多的情况是受众才更了解受众,社会大众间具有极高的共同性。创作者要找出符合受众和自身理解认知的设计语言,才能够完成视觉设计任务。
(三)自然形态的造物与虚拟
例如传统装饰纹样中的龙纹造型,从出现到定型,历经了千余年的历史沉淀和演变,才形成了现如今面向大众的特定艺术现象,设计形式较为夸张,简化和概括是其核心主题,是一种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装饰风格[18]。龙纹造型中集合了多种动物,形成了一种神威显赫、魄力十足的神之形象,人们受到自身心理的秩序感和象征寓意影响,装饰纹样在形成的早期则体现了古人们的思想理念。在提炼这种元素的过程中,人们借助虚构和造物方式对自然形态进行了替换和补充,这些纹样并非简单的变形和写生,而是通过对比和对称形成的造型能力,是创造者们基于内在视觉角度,进行的观察、分析、想象、补充和表达。从再现到虚构的转换并非针对具体形象展开,而是基于文化理念的一种抽象性表达[19]。传统与纹样间具有一种神秘性和生长性特点,在自然形态历经装饰纹样创新的过程中,会受到视觉刺激、图像展现等表现形式的影响,不再具有自然形态的原有属性,与现代化技术手段和装饰风格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密切。
五、结语
装饰纹样是在不同时代下被灌输全新时代内涵而逐渐丰富的视觉文化设计形式,也是现代社会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借助视觉文化设计将装饰纹样延续和发扬,并不断融入全新的时代理念,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的审美风貌和技术特点。
参考文献:
〔1〕郭昕.论社会文化心理对早期装饰纹样的审美指向性影响——以连续植物纹的肇始为例[J].当代美术家,2022(6):52-55.
〔2〕Yang Lin, Xiaolong Mao.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eramic Decorative Patterns[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2022,4(11):33-36.
〔3〕Lin Sha Sha, Lin Yu Fong. The Impact of Visual Complexity on the Elderly and Young Consumers: Browsing in a Clothing Store[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2022,15(12):45-47.
〔4〕吉日木图,闫洁,呼斯乐,等.蒙古族纹样“贺·乌嘎拉吉”中“S型”曲线结构分析——以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文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2(11):140-143.
〔5〕席鸿,罗茜茜,薛童,等.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的再设计研究——以陕西关中韩城地区为例[J].设计,2022,35(20):23-25.
〔6〕刘远洋.明代丝绸纹样中的文字装饰研究——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代大藏经丝绸裱封为中心[J].博物院,2022(5):79-86.
〔7〕李国超.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以故宫文创产品为例[J].西部皮革,2022, 44(19):136-138.
〔8〕刘维尚,于蕊,傅童,等.唐代女装纹样在家居装饰中的活化设计与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8):68-73.
〔9〕郭冲.赣北地区传统民居木雕艺术美学价值及应用研究——以江西安义古村群为例[J].四川建筑,2022,42(4):67-69.
〔10〕李波荣.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现代视觉文化中的设计导向[J].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2):18-19.
〔11〕安毅,杨君顺.Crossover一个新设计时代的象征——从Crossover看现代设计的视觉文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112+104.
〔12〕詹秦川,唐旭娟,赵洋.陕西关中传统村落古民居建筑装饰纹样在软装纺织品中的创新应用[J].林产工业,2022,59(7):63-68.
〔13〕俞烨钢.元宇宙框架下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藏族民居装饰纹样的重构与创新思考[J].居业,2022(7):100-102.
〔14〕常祥,郝素梅,刘秀玲.浅析唐宋铜镜的装饰纹样——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藏铜镜为例[J].收藏家,2022(7):75-78.
〔15〕薛耕耘,王晓辉.满族装饰纹样在建筑环境中的表达——以沈阳故宫为例[J].收藏与投资,2022, 13(6):97-99.
〔16〕陈志豪.论传统吉祥纹样在紫砂壶装饰中的应用——紫砂作品“鸿运当头壶”的创作感悟[J].陶瓷,2022(6):98-100.
〔17〕刘第秋.苗族视觉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探讨——贵州摆贝苗寨田野调查与实践[J].装饰,2016(3):142-143.
〔18〕吕艳.岭南经典传统民居BIM数字化图录:传统建筑装饰纹样数字化传承探讨[J].建筑学报,2022(5):121.
〔19〕闫欢.陶瓷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评《中国纹样全集(共4册)》[J].毛纺科技,2022,50(5):130-131.
(责任编辑 王大奎)
Research on the form Innovation of Decorative Patterns
in the Visual Culture Design
KAI Xuan
(Wanjiang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The form innovation of decorative patterns in the visual culture design field is the "sublimation design"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in today's society, and it is also the visual transmission of thinking concepts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form innovation of decorative patterns belongs to the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of shaping the process of observation and observation, and the practicality of visual culture design also determines that this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has a certain prediction in the cultural result of historical tren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irst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visual culture desig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sumer society, discusses the solid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form innovation of decorative patterns, analyzes the form innovation of decorative patterns from a variety of visual design perspectives, and uses concrete examples to prove the form innovation of decorative patterns based on the visual culture design perspective.
Keywords: Decorative Pattern; Visual Culture; Design Vision; Form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