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氅衣植物装饰纹样探微

2015-12-10 13:38邢英梅王竹君袁萌萌叶春喜
关键词:装饰纹样

邢英梅 王竹君 袁萌萌 叶春喜

摘 要:作为穿着在最外面的服饰,氅衣的装饰纹样是清宫便服中最为华美绚丽的,既能彰显主位的个性和审美取向,反映当时宫廷着装的流行风貌,同时,也是满汉民族文化、风俗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活化石”。清代后妃氅衣装饰纹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上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具有很高的文化性、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近年来,“中国风”在国际时尚界愈演愈烈,本文梳理并分析了清代后妃氅衣典型的植物装饰纹样、组织形式、构图形式等,以期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游牧文化;氅衣;清代后妃;装饰纹样;植物纹样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21-03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服饰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层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1],尤其是在王朝建立之初,要求服饰的款式必须符合骑马射猎的实际需要,即窄袖束身,不得僭越。如顺治帝曾训诫朝臣:“近见汉官人等,冠服体式,以及袖口宽长,多不遵制。……如仍有参差,不合定式者,以违制定罪。”[2]这一时期,宽襟博袖的氅衣自然有“违制”之嫌,不为清统治者接受。而清中期后,随着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加之中原民间服饰款式、装饰风格对宫廷审美取向的影响,宫廷服饰中,礼服、吉服尚有祖制不可逾越,而作为便服之一的氅衣已悄然出现并流行开来,只不过,与中原氅衣相比,传统的对襟变成了具有满族特色的样式——捻襟右祍,其余的款式特点有:圆领,左右开裾至腋下,并在腋下饰如意云头;直身,身长至足面,穿着时露出旗鞋的高底;袖端阔平,穿用时呈折叠状,袖长及肘,可做挽袖和舒袖两用,如图1。

氅衣是后妃常年日常穿着的主要服饰之一,由于腋下开裾至下幅,穿着时飘逸灵动,但也易露出腿部,有失端庄。因此,作为皇家服饰,清代后妃的氅衣是不能贴身穿用的,必须着于衬衣、便袍的外面以显雍容端庄,并且若非冬日外出,氅衣的外面不再穿用其他服饰。也正是如此,氅衣的装饰纹样与做工均要比普通便服更讲究。清代后妃氅衣装饰纹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上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具有很高的文化性、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一、清代后妃氅衣典型的植物装饰纹样

植物纹样是以植物的花、枝叶、果实等组成题材的图案,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3]。清代后妃氅衣的植物装饰纹样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主要有牡丹、水仙、梅花、兰花、菊花、竹子、海棠、荷花(莲花)、桂花、月季、藤萝、卷草、皮球花、佛手、玉兰、石竹、栀子、桃实、灵芝、百合、葫芦、藕实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兰花、竹枝、水仙、荷花、海棠花、葫芦等纹样,如图2。

(一)兰花纹样

清代后宫氅衣的面料大体可分为刺绣面料和织造面料,在这两大类的多种材质面料中都有兰花纹样。据说,这是因为:晚清的慈禧太后乳名为“玉兰儿”,且本人对兰花也情有独钟。嫔妃们为迎合太后喜好,博太后欢喜,故在服饰中大量采用兰花、玉兰等花卉纹样。这一时期,后妃氅衣中的兰花纹样主要有墩兰纹、朵兰纹、簇兰纹等几种,常用金银色绣线相互晕色,构图疏朗,花叶婀娜舒展,兼具中国画的雅致和皇家服饰的尊贵。

(二)竹枝纹样

“竹”,汉字谐音“祝”,蕴含“竹报平安”、“祝福”、“祝寿”等吉祥寓意。竹枝纹样常见于皇太后、皇后御用的氅衣,设色清雅,常见的有三蓝、三绿、墨色等,也有的在三绿/三蓝设色的基础上,枝头竹叶用月白色点染,模拟清晨竹叶上的薄霜,更显雅致。

(三)水仙纹样

水仙,在清代后妃氅衣纹饰中,常与寿字纹、灵芝等一起共同表达“灵仙祝寿”的主题。水仙纹样以簇水仙花为主,花型端庄,晕色自然,枝叶繁茂,彰显了皇家服饰的华美。

(四)荷花纹样

以荷花为主的纹样常见于清宫皇太后、皇后的御用氅衣。团簇荷花荷叶,构图对称,设色仿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用金银绣线相互晕色,柔和自然,不失皇太后、皇后御用品的奢华与尊贵。

(五)海棠纹样

海棠花纹寓意“玉堂富贵”,是清宫传统装饰纹样。氅衣常饰团花状折枝海棠花,或以五彩配色,绚丽华美,热情活泼,或仿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不施五彩,仅以深浅香色相互渲染,愈显秀美雅致。

(六)葫芦纹样

葫芦纹因意喻“多子多福”、“多福多禄”、“福禄万代”、“子孙万代、绵延不断”等,备受清代宫廷推崇,在后妃氅衣中亦多有体现。纹样常以五彩设色,丰富多彩,鲜丽华美。

以兰花、竹枝、水仙、荷花、海棠、葫芦等为典型的清代后妃氅衣植物纹样,不仅饰于大身的前胸、后背、肩部等处,也饰于领边、袖边、衣边等,或烘托主题,或突出个性,在装饰风格上多仿中国传统绘画,用“针凿”出植物的自然形态,既反映了清中晚期宫廷服饰中追求奢华、追求个性的审美取向,也体现了自然写实的意趣。

二、清代后妃氅衣植物装饰纹样的组织形式

清代后妃氅衣上植物装饰纹样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单独式和连续式两大类。

(一)单独式组织形式

单独式组织形式的纹样,即单独纹样,其特点是外形受大结构面基本形约束,能独立存在且具有完整感,醒目、单纯、能引导视觉[4]。这种纹样组织形式在清代宫廷服饰中屡见不鲜,如前襟、后背、肩部、挽袖等部位。从装饰的部位上和组织结构上分,单独纹样又可细分为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和边缘纹样。但从清宫后妃氅衣的形制上,单独纹样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团花状,即圆形的适合纹样,装饰于前襟、后背、挽袖等部位。如图3所示为团花折枝海棠纹,采自清光绪年间的一件浅黄色罗绣海棠纹单氅衣,构图对称端庄,于雅致恬淡中尽显皇家服饰的富贵典雅。

(二)连续式组织形式

连续式的纹样组织形式,即先将一个或几个装饰元素组成单位纹样,再将此单位纹样按照一定的格式作有规律的反复排列以构成图案[4]。连续纹样通常又可细分为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

1.清代后妃氅衣中的二方连续纹样

二方连续纹样可以向两个方向有规律地、不断地连续和延伸,呈条带形,多出现在氅衣的边缘,如领口、袖口、衣边、下摆等处,对氅衣起到加固和装饰作用。清宫后妃氅衣边缘装饰二方连续纹样的绦边,早先由民间服饰的“十八镶”演变而来,从一二道至六七道不等,宽窄不一,质地不一,繁缛不一,既继承了满人以镶饰皮边为美的传统,又融入了汉族民间妇女服饰以多重镶边为美的理念[5]。

2.清代后妃氅衣中的四方连续纹样

四方连续纹样可以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有规律地、不断地连续和延伸,形成面状图案。由于构图饱满,立体生动,主次纹样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清代后妃氅衣中许多植物纹样多采用四方连续的组织形式,如“竹报平安”、“玉堂富贵”、“蝶穿牡丹”等,多用于氅衣面料、绫里的前后片。

三、清代后妃氅衣植物装饰纹样的构图形式

(一)主题式

主题式构图的突出特征是以一个特征明显、面积较大的纹样为主题。图4左图所示清道光大红色缎绣瓜蝶纹氅衣即采用主题式构图,前胸、后背绣蝴蝶喜相逢图案,间饰佛手、葡萄、荷花、卷草,意喻多子多福,多寿和美,周身绣牡丹、菊花、瓜实等,意喻瓜瓞绵绵,子孙绵延。

(二)对称式

对称式构图在服饰纹样装饰中非常普遍,包括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斜角对称、反转对称等多种形式,给人以端庄、平衡、安静之感,因此成为清代皇家服饰最常见的构图形式。清宫后妃氅衣植物纹样中的对称形式多为左右对称式,花纹大方,主题突出,尤显皇家服饰的富丽堂皇与端庄雅致。

(三)平铺式

平铺式构图是清代后妃氅衣植物纹样又一种的构图形式,将大小花朵、枝蔓、果实相互交叉错落地平铺于整件服装,看似排列随意,实际疏密有致。如氅衣中兰花纹样常与飞蝶随意平铺于服装的前后片,兰花枝叶自然舒展,蝴蝶婀娜多姿,画面生动。

(四)边缘式

边缘式构图主要体现在氅衣的领边、袖边、衣边、下摆等处的纹绦、纹边、缎边上。这些绦边的植物纹样多与面料上的纹样相互呼应,设色上深于面料的颜色,以突出面料的华丽和绣工的精湛,体现出清晚期宫廷后妃服饰典型的装饰风格。当然,也有少数氅衣的边饰色浅于面料,彰显穿着者追求时尚的个性。

四、结语

清代后妃氅衣的植物装饰纹样凭借当时皇家精湛的刺绣和织造技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仿中国传统淡彩工笔画和水墨画的风格,描绘出兰花、竹枝、水仙、荷花、海棠花及葫芦等植物婀娜多姿的自然形态,既彰显皇家御用品追求奢华艳丽的审美取向,又是满汉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融的真实写照,反映出清晚期清宫内眷便服着装上既尊重传统又追逐个性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清晚期时代特色和文化寓意,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殷安妮.清代宫廷便服综述[J].2012(2):29-36.

〔2〕清世祖章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575.

〔3〕茆先云.宋元时期植物装饰纹样的文化解读[J].中国美术,2010(1):126-127.

〔4〕徐雯.服饰图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7-50.

〔5〕殷安妮.清代宫廷氅衣探微[J].2008(4):149-155.

〔6〕杨素瑞.清代宫廷服饰色彩考析[J].2014(5):69-73.

〔7〕杨芳.清代宫廷后妃便服中的青、蓝色[J].2010(2):120-121.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装饰纹样
唐代工艺品中器皿的图案艺术
明代官民窑青花瓷装饰纹样刻画表现对比分析
以纹样观西南民间蜡染艺术之审美
明式家具装饰纹样及其文化探析
彝族“耶玛”的形式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