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移情策略研究

2024-07-12 06:23:01项菁
关键词:移情翻译策略

项菁

摘 要:电影译名承载着文化传输、电影宣传、激发公众观影欲望等诸多功能。移情策略可以从心理、审美、认知三个层面指导译制片名的翻译活动。本文探讨了译者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的移情过程,提出掌握英汉文化差异、注重情感因素、内化异国文化、善用文化负载词等移情策略,从而顺利实现文化移情,产出高水准的电影译名。

关键词:移情;翻译策略;电影片名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6-0072-04

一、移情

移情是对他人的境遇感同身受的能力和以他者的角度间接链接他人的情感的能力。移情概念最早出现在德国的美学研究中,主旨是研究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所产生的滤镜效应,即审美移情。此后很多学者将这一概念应用到临床医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诸多研究,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与情感的角度来探讨移情。前者指的是认识人类的情感投射,即主体的社会定位与角色认同、社会交往过程中心理趋同与趋异、因语境而产生的情感催化效应等。后者指的是从情感的视角来研究情感的投射、匹配、交融或移入。移情作为人际交往中主体的认知选择,多为一种主动的情感投入,通过对他人的情感映射产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或情感上达到趋同效应,最终从心理上内化了他人的情感认知模式,起到缩短心理距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打通了认知与情感沟通的渠道。

二、移情与翻译的关系

移情研究与翻译的结合最初是集中在文学翻译领域。许均教授提出翻译涉及语义、思维与审美三个层面。思维层面是翻译的基础,语义层面是翻译的必要层面,而审美层面则是文学翻译的最高等级层面。隋荣谊指出移情与文学翻译相互贯通,把审美移情引入翻译美学,提出美学移情说,提出译者作为审美主体与译文即审美客体之间情感上应水乳交融,审美上应达到无我的臻化之境[1]。谭业升在《论翻译中的语言移情》一文中指出:“翻译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移情的作用,移情是一种克服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距离和障碍的应对策略。”[2]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转换视角与身份,通过恰当的移情策略,变身审美主体,结合审美客体的外源性信息以及审美主体自身的审美认知等内源性信息,对于审美客体进行情感表征、认知通达,在此基础上完成审美性质的情感映射与情感表达。潘卫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移情作用刍议》一文中指出,“翻译中的审美移情是作者、作品、译者和读者四方面的有机统一”[3]。即译者是审美移情的主体,译者应将自我投射并融入译文对应的审美客体中,通过把握原作者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来产生移情效应,并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情感关照,最终将孕育在原文中的审美意向通过美学构建完成语义通达、情感移植、审美移情。可见移情理论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价值观,翻译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认知与传达,而是传达出译者的审美认知,是情感参与的能量聚焦与心理投射。更应凸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以及移情的主体地位,即译者能透过原作的语言外壳,深刻体会作者的艺术创作过程,并将此产生的情感共鸣内化到译文的审美构建中,从而实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情与审美移情。

三、移情与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电影是一种能够给大众提供娱乐的精神产品,也是一种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特殊商品。译制片作为一种舶来品,是我们了解英美文化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和窗口。笔者通过研究译制片名的翻译,发现电影译名承载着文化传输、品牌营销、激发观影欲望等诸多功能,体现了译者对中外文化精准的把握。成功的译制片片名翻译既能反映原电影的文化精髓,又能直指人心,抓住中国观众的眼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反映了文化上的移情,在集中体现西方文化的英文电影与中国观众的内心世界之间搭建起了情感沟通的纽带与桥梁。成功的英语译制片片名的翻译,无不体现文化移情的效应,即打通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沟通的通道,通过凸显文化内涵,接受源语片名的文化信息并通过过滤与加工,产生认知趋同与情感迁移。译者需要采用正确的移情策略,实现跨文化的视角转化,跨越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沟通壁垒与障碍,从而产生能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的精妙翻译。

四、英语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的移情策略

(一)识别文化差异,帮助观看英文电影的中国观众顺利实现文化移情

高永晨教授指出:“文化移情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交际主体如何培养文化敏感性。提高文化敏感性的前提条件是,应该把交际客体视为是与主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色的客体,在文化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4]

译者必须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英语文化及其思维方式、意识形态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并能跨越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情感沟通障碍,主动采取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在翻译片名的过程中,实现审美的移情与文化的移情,帮助中国观众打开心扉,去感受与欣赏异域文化中的美与文化内涵,抛弃刻板印象与文化成见,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水乳交融。成功的译制片名既能对审美主体产生心灵的滋养,也能丰富其审美体验。以汉姆·汉克斯主演的Forest Gump为例,中文译作《阿甘正传》,原电影片名是一个人的全名,音译作福瑞斯特·甘普。读到此片名的英美观众马上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的奇特故事,笔者又查阅了字典中英文常见的名字,Forest不是英文中的常用英文名,Gump也不是英文中常用的英文姓。如果译制片名直接音译名,中国观众只会觉得这是一个普通的英文名,读起来还有点拗口,也不易记,就缺少了原片名在英文背景下的文化意义。将此片译为《阿甘正传》,阿甘这个名字在汉语中多给人以平凡普通的感觉,再加上“正传”二字,中国观众马上能体会此影片大致上讲述的是一位如邻家男孩般普通人的传奇故事。并且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观众也许会联想到另一部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中国影片《阿Q正传》,进一步体会到“小人物”折射“大主题”的精妙意味。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情还应照应受众的民族心理、时代风貌、文化差别、性别差异、教育程度、道德观念等等诸多因素。译者必须从审美主体的角度全面体验、立体构建译文文本的内源信息和情感投射后产生的外源性信息,加以情感过滤与审美催化后,才能建立其与译文主题即审美客体之间的情感链接。

(二)凸显情感因素,促进跨文化交际和谐发展

冉永平教授认为:“多数语境下的人际交往需要说话人从对方的视角考虑问题,或从对方(物质、心理或情感方面的)需要出发,替别人着想,充分理解或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是一种换位思考,也是移情。本质上,移情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趋同,意在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或缓和人际关系,从而实现所期待的交际效果。”[5]他指出了语用移情的本质,跨文化交际中更要注重情感趋同以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移情是从心理认知过渡到情感认同的动态过程,个体通过感受与想象体验他人的情绪状态与情感指向。也就是审美主体通过“爱屋及乌”的情感投射,达到与审美客体的情感融合,从而使人际交流特别是跨文化交流跨越文化障碍,交际双方能直达内心,做到情投意合。任何人类的交际行为包括跨文化交际都一定程度伴随着情感因素,交际主体对交际对象的情绪与感受的理解与把握很大程度决定交际是否顺畅,即交际主体具有很高的同理心与移情能力,就会表现出关心、包容、与认同等相关的正面反馈信号,而交际对象自然而然也会接收到正面的能量传递,从而也能敞开心扉,愿意延续交流。故而译制片名传达的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本身的信息,而是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内容以及隐含的情绪与情感的传达。以大家所熟悉的电影Waterloo Bridge为例,汉译名为《魂断蓝桥》,已经作为经典名片而深入人心。Waterloo(滑铁卢)是比利时的一个地名,正是在这儿拿破仑被反法联军击溃,一举结束了拿破仑帝国。因而电影中的这座桥起了这样一个象征失败,穷途末路的名字是为了增加这部爱情电影的缠绵悱恻、哀痛欲绝的悲剧氛围。若缺乏这方面文化背景或“心灵编码”而直接译为《滑铁卢大桥》,就显得直白而意境全无了。中国古代有一个传说,有一年轻后生和恋人约定在蓝桥会面,恰逢山洪暴发,洪水渐渐淹没了蓝桥,痴情的小伙子久等心上人不至而又不愿失约,于是手抱桥栏被河水淹没而死。后人就用蓝桥来象征对爱情忠贞和始终如一。故译者用《魂断蓝桥》一片名不仅形象地体现出原电影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传达给观众一种贴切而又自然的审美情趣。

在翻译过程中,有两套不同的规则系统作用于语言交际,这些信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赋予一定的意义,而实现的语义正是意义潜势系统(即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背景不同,母语各异的双方因为不能完全共享两套不同的意义潜势系统,信息交换就不能以对方期待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就会产生偏差。而翻译过程中所表达的情感信号与审美意境也会因此产生偏差。以朱丽叶罗伯茨和里察基尔主演的Pretty Woman为例,有三个不同的译名,大陆直译为《漂亮女人》,而港台译作《风月俏佳人》和《麻雀变凤凰》。三种译名哪一种更为贴切和传神?或者说哪一种更符合受众经验和自然想象力?《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中“pretty”一词的意义指的是悦人的,吸引人的,而非漂亮的。在英文中pretty多形容人气质高雅,美而不俗,而绝非指夺目的容貌和艳丽的外表。影片本身描述了一个外表俗气来自社会底层的妓女,经过一位绅士的“打磨”,最后璞玉生辉,出落成一位谈吐高雅、举止不俗的淑女的爱情故事,向观众展示爱情让人脱胎换骨的神奇力量。因而译成《漂亮女人》缺少了原片名的内涵意义或“文化”意义,没能传达出对于审美客体的人文关照,情感上显得平淡和疏离。而《风月俏佳人》又增加了译名的欢场卖笑的意味,有意的增值反而显得“过而不当”,对于译文主体有一定的调侃与戏谑的意味,从而不能传达出爱情故事的纯真与美好。《麻雀变凤凰》有着汉语文化背景的观众马上能体会到这是一部现代版的“灰姑娘”和“丑小鸭”式的故事,从而抓住了影片的文化内涵,情感因素运用得当,产生了最佳的移情效应与传播效果。

(三)深刻把握原片名的文化内容,从异化到顺化,顺利实现文化移情

张俊、苗兴伟认为:“语言移情主要是以人际功能为动因的语言选择,语言移情体现人际意义,并提出从人际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移情的设想。”[6]在成功的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除了实现了信息的交换与思想的交流之外,更多的是体现出对异国文化包容接纳的胸怀以及对于他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与文化接纳,才能实现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译制片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品,而商品的本质是符合目标受众的需求,扩大销售范围从而产生更多效益。因而好的译制片名也应达到广告的营销效果。应符合AIDA原则,即attention/interest/desire/action,也就是说先要吸引受众眼球,从而激发了解兴趣,并能产生观影欲望,最终让其走入影院,完成观影行为。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观众的喜好与感情投射等认知差异必须被敏锐捕捉到。译者可选取本国文化中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来打通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壁垒,顺利实现文化移情,让异域文化真正能够入眼入心,实现文化共频与感情共振。陈二春、袁志明指出,“培养和提升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实用性、渐进性、系统性、时代性、合适性”。英文电影片名的译制也要善用中国文化中的流行语与生动表达,以实现跨文化的语用移情[7]。

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认知壁垒与情感障碍,而使用恰当的移情策略,通过译者的情感映射与审美构建,可以顺利跨越文化鸿沟,从而使译者与受众和译文主体之间构建起心心相印、休戚与共的关系,产生良好的情感上的和谐与共振。例如Legally Blonde这部影片描述的是一位追求时尚的富家女为了爱情进入哈佛法学院求学后而引发的一出笑料百出的喜剧片。“Blonde”在英文中多指“外表动人而头脑空空的金发美女”,而“Legally”指“与法律、律师有关的”,律师在美国是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话语权的社会中坚分子的象征。原片名有一种亦庄亦谐的对比效果。中文译为《律政俏佳人》,一个“俏”字点出了“Blonde”的本质,而“律政”也传达出“Legally”的庄重的语域特征,自然地形成了对比。此影片片名的翻译成功地运用了文化移情策略,避免了直译易导致的情感内涵的丧失,保留并准确传达出原片名所要传达的对女性在职场中亮眼表现的正面的价值肯定。

汉语中有很多四字格的成语,对人们的思想情感,价值的描述和表达可谓是中国文化的大观。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国人自然对四字格成语有较多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认可。许多译制片名都采用了四字格成语的形式来翻译,从而打上了深深的中国文化的烙印,跨文化交际中使用成语可明显看出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这样的译名缩短了中外文化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心理距离,从而能打开心房,以较为轻松的心态去欣赏外文电影。从心理层面体会中国观众的艺术欣赏与审美偏好,从而实现心灵解码与文化移情。例如the Wizard of OZ译成具有童真色彩的《绿野仙踪》,Body Guard译为具有浪漫意味的《护花倾情》,Top Gun译为读起来气势恢宏的《壮志凌云》,Home Alone译为不失幽默笔调的《小鬼当家》,而Gone with the Wind则翻译成让人浮想联翩的《乱世佳人》。

(四)培养跨文化移情意识,善用文化负载词实现语用移情,强化译制片名的感染力与传播效应

语用移情指的是人作为认知的主体,与认知客体之间存在着情感的沟通连接,即所谓的物我两忘、情感交融、情感渗透。电影片名中会包含和体现人们常见的情绪特征,例如亲情、友情、正义感、同理心、成就感、遗憾、怀旧等,这些情绪特征通过语言的符号化表达往往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与情感带入,甚至潜意识的情感呼应。人都是有意识有情感的社会存在,因此电影片名所表达的内容要能够激发观众的潜意识。也正是因为观影者都带着本身具有的不可忽视的个人观影情绪,电影片名在翻译时要善用观众的观影情绪——无意识、潜意识,使观众达到“移情入梦”的忘我观影状态,即成功实现语用移情。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并没有直译成“追求幸福”,而通过场景化的描述,带入情感因素,通过拟人化的表达译为《当幸福来敲门》。读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更能给观众一种观影期待,体会到一种幸福不期而至,心房被敲开,营造一种梦想成真的意境。这部译制片名成功地运用了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符号的表达形式,从而自然地实现了文化的交融与语用移情。因为中国文化中对于“门”与“敲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体验,例如“心门”“窍门”“双喜临门”“门第”等,这个词本身就超越了物理意义,包含着极为广阔的社会与伦理意义,成功的译名可以借用这样的文化负载词来打动观众、吸引关注,实现语用移情。

五、结语

翻译并不只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进行文化编码与心灵解码的活动。而情感是打通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认知通道的催化剂,能产生情感发酵与文化移情。好的译者要有意识地超脱本土文化的某些认知局限与固定模式,主动体会异域文化中所认可的情怀与价值取向,从感同身受到与之水乳交融,从而形成情感的共鸣。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作为译者要充分调动感官认知、打通情感通道、增强情感领悟能力,从英语观众和汉语观众的二维角度去感悟英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理解和把握原电影片名的文化内涵,然后将自己的感知自觉地移植到观众身上,采取适当措施回避二者之间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找到英语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最佳情感契合点,在符合本国观众的文化心理的基础上,最终译出高质量的片名,使观众得到艺术的熏陶与心灵的滋养。

参考文献:

〔1〕隋荣谊,李锋平.从审美移情出发固推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54-57.

〔2〕谭业升.论翻译中的语言移情[J].外语学刊,2009(5):137-142.

〔3〕潘卫民,钱妮娜.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移情作用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51-54.

〔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2):17-19.

〔5〕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9):331-337.

〔6〕张俊,苗兴伟.语言移情的人际功能视角[J].外语教学,2004(5):41-44.

〔7〕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138-140.

(责任编辑 王大奎)

Empath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XIANG J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empathy be applied to direc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aestheticism and cogni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empathy and its applic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should include the mastering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emphasis on the empathetic effect,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foreign culture, which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competence of cultural empathy and the sure way of achieving the successful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Keywords: Empathy; Translation Strategy;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猜你喜欢
移情翻译策略
基于移情设计法的睡眠空间产品设计研究
玩具世界(2024年2期)2024-05-07 08:17:44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46:35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12:28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9:43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