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两径两引”运作策略

2024-07-12 05:31潘煜
中国科技教育 2024年6期

潘煜

摘要:劳动教育因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备受重视,但现实中仍面临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的境遇。新时代劳动教育聚焦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和劳动能力,与小学科学学科以探究为核心的学科背景不谋而合。本文尝试通过“两径”(课堂、课外)和“两引”(榜样引领、评价引导)的运作策略融合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达到劳动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两径两引 劳动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 运作策略

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于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1]。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尽管劳动教育被国家高度重视,但它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在家庭,家长常打着关爱孩子和让孩子专心学习的旗号,减少孩子劳动的机会;在学校,由于场地、师资的制约,劳动课程经常流于形式,只劳力不劳心;在社会,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们更崇拜智力劳动,轻视排斥服务性、生产性等体力劳动。上述种种原因导致现在的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轻视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的发生。劳动教育的实质缺失将影响教育的多元性,寻求创新路径开展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新时代劳动教育聚焦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和劳动能力,与小学科学学科以探究为核心的学科背景不谋而合。因此笔者尝试将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教学进行融合,探索小学科学学科开展劳动教育的“两径两引”运作策略。“两径”指的是课堂、课外两条劳动教育落实路径,“两引”指的是榜样引领、评价引导两种劳动教育推进方法。

一、落实课堂,实践课外的“两径”运作

1. 以课堂阵地为基,促进劳动教育落地

开展劳动教育,课堂是主阵地。现行各版本教材中都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有的是真实情境下的科学探究,有的则是科学历史下的劳动奋斗。虽然劳动教育元素不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但融入后能使课堂更加鲜活生动。

(1)真实情境中锻炼劳动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中科学探究内容常与日常生活劳动紧密相关。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参与了劳动,他们将从中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进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在教学5 年级下册“让资源再生”一课时,笔者创设了“我当造纸小师傅”的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回收废纸、制成纸浆、排水成型、放置晾干等工序制成再生纸,再用辛苦制作的再生纸做成个性书签。经历这一过程,学生既明晰了纸类废弃物再生的流程,又学会了制作再生纸的劳动技能,对自己做出的再生纸书签视若珍宝,学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再如,教师在执教4 年级上册“运动和摩擦力”一课时给学生设置“运送仓库新书到教室”的真实挑战。首先让学生尝试徒手运送书籍,他们普遍觉得很费力,再提供小推车帮助运送,对比后学生不难发现滚动运送比滑动运送更加省力。接着笔者在运送途中设置不同光滑程度的接触面,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对比实验,使学生自主发现在越光滑的接触面上运送越省力的结论。最后组织运送竞赛,引导学生用最省力的方式快速完成运送。学生跃跃欲试,不一会儿就运完了,虽然身上满是汗水,脸上却满是微笑。在此次科学探究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更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收获了劳动的成就感。

(2)科学历史中感悟劳动精神

科学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硕果,它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劳动人民的艰苦拼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相关背景资料,包括科学史料、科学思想和应用价值等,从而启迪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文明的道理[2]。例如,在执教5 年级下册“船的历史”一课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制作了船发展历史绘本。最初劳动人民因为生产生活需要创造了独木舟,后来为了克服独木舟稳定性差、载重量小等缺陷,相继发明竹筏、摇橹木船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船的种类愈发多样,功能也愈发复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学生直观地看到船的稳定性、载重量等属性不断进步,深切地感受到劳动对船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来源于劳动创造,我们必须用双手劳动、创造。真实情境下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历史下的劳动奋斗都是生动的劳动教育素材,虽然二者对劳动教育目标的落实有不同的独特作用,但它们也能相辅相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力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2. 用课外实践赋能,打造劳动教育内核

小学科学学科以探究为核心的学科背景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仅在课堂,更要拓展至课外。在家庭中、自然界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小学科学的学习资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时,要以教材为基础,以课外资源为辅助,通过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达成劳动育人的目标。

(1)种植养殖任务中体验与能力双向奔赴 生命科学是小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亲历种植养殖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长变化,从而萌发热爱自然与劳动的情感。学校可以利用空地或天台等场所建立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种植养殖,使其逐渐形成真挚的劳动情感;也可以寻求社会帮助,如与种植基地、养殖园等场所合作,为学生亲历种植养殖过程提供硬件支持。种植方面,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时,学生通过种植蚕豆、凤仙花等植物,从观察解剖种子,到探究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因素,再到依次观察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等;从选种、播种、培育、观察记录,到最后收获果实,学生亲身见证植物的完整生命周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植物“有血有肉”的认识,并独立处理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烂根、叶黄、叶子有虫洞等各种问题,获取真实的劳动经验,享受劳动乐趣并感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3]。种植成果也可以衍生出其他价值,如可以制成植物标本,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系列树叶刻画、叶脉画等作品。养殖方面,如在学习“动物的一生”单元时,学生亲身参与孵化蚕卵、喂养幼虫、清理蚕粪、观察吐丝化蛹、剥茧抽丝的过程,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记录下养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用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对记录进行整体梳理,形象地展示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面对蚕不吃食物、软化、突然死亡等突发问题,学生则通过查阅资料尝试自主解决。在短短几十天中,学生既锻炼了养蚕的本领,也学到了相关生命科学知识,更亲身体会到劳动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学会了尊重劳动和珍爱生命。

(2)科技创新活动中意识与思维螺旋上升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玩”为主的学科,教学内容中大部分都需要动手操作,创新的火花也常常在此时被点燃,为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绝佳契机。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挑战,引导学生综合各类知识在头脑风暴、方案研磨、实践改进中创造性地寻求最优解,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服务社会,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劳动意识。例如,在学完“电路中的开关”一课后,教师布置自制交通信号灯的实践任务,进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改进出能满足特殊人群生活需求的无障碍设备,如将交通信号灯与扬声器结合,产生视听效果,解决严重视力障碍人士的出行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可以为他人提供更好的公共生活空间。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科学劳动技术竞赛,以此为平台深度挖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锻炼学生创造性劳动思维,为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基。例如,在执教“设计制作我们的船”时举办载人船设计大赛,让学生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设计制作。在此过程中,学生综合应用多方面知识,分析与思考如何达成船的载重量、稳定性、行驶能力等指标,不断修改与完善设计图、实物,从而深刻感受到劳动并非是轻而易举的。通过举办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制作,不仅实现了对知识的应用,还能创造劳动成果,树立劳动意识,无形之中更锻炼了创造性劳动思维。

二、榜样引领,评价引导的“两引”运作

正面积极的榜样可以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思想政治原理具象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以榜样为奋斗目标,将榜样的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抵制现实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及干扰。而评价可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榜样引领、评价引导的“两引”运作,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劳动兴趣,鼓舞学生以劳动实现人生价值。

1. 以榜样的“引领作用”为经,浸润劳动意识

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身上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应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劳动榜样,通过参与各行各业的职业体验活动,感受劳动的艰辛,在榜样引领下浸润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身体力行,具身认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着力点,通过参观考察种植场、养殖基地等,向农民伯伯、工人师傅等劳动榜样学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劳动榜样“取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跟着劳动榜样了解部分常用的劳动知识,学习一些生活性的劳动技能,亲身感受劳动的艰与甜。亲历课堂无法实现的劳动过程,既促进学生的劳动认知,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以劳动人民为榜样,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劳动情感。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前往现代化农场观摩大棚蔬菜的种植。在大棚中学生直观观察到了西红柿、尖椒、黄瓜、茼蒿、油麦菜等蔬菜从幼苗到生长出茎叶,再到成熟植株开花结果的生长全过程,也产生了“大棚里为什么这么热”“油麦菜的叶子上怎么坑坑洼洼”等疑问,对此工作人员耐心地进行了解答。之后工作人员不但为学生演示了生活中常见蔬菜秧苗的培育和种植,同时也组织学生亲身参与拔草、翻地等常见劳动。在观摩活动后学生纷纷表示要向劳动榜样学习他们的吃苦耐劳,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把平凡的工作坚持做到不平凡。

(2)事迹感染,精神感召 工程离不开技术,工程又促进技术发展。6年级学生在“小小工程师”单元亲历一项工程的完整建设,这正是引领学生向工程师学习的大好契机,可以借助“鸟巢”“中国天眼”这些伟大工程,介绍建造工程师的事迹。比如“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工匠精神——他风雨22载,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成就国之骄傲。通过工程师的事迹感染,形成精神感召,鼓舞更多学生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显性的具身认同和隐性的事迹感染贯通学校与社会,使学生在榜样引领下浸润劳动意识。虽然二者对劳动教育的推进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也能相互促进,教师在运作时要善于把握,力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2. 以多元的“评价引导”为纬,贯彻劳动教育要求

以实践为内核的劳动教育有自身的特殊性,尤其体现在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和劳动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陶冶、身体力行体悟的过程[4]。因此在进行劳动评价时,要将质性的素养评价和量化的种子评价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劳动全过程,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劳动情况,明确努力的方向。

(1)质性的素养评价,推进劳动教育走深 首先是质性的素养评价。在课堂探究、课外实践等躬行环节,从劳动素养的4 个维度对学生展开评价。例如4 年级的水培种植活动,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置评价标准,通过自评和组评引导学生以文字方式分享交流劳动体验和收获,最后辅以教师的等第评价,形成对学生劳动的多维评价(如表1)。

(2)量化的种子评价,凸显劳动教育特色 其次是量化的“种子评价”。这是依托学校“自然生命科学教育”特色校本课程,根据植物的生命周期建立的一套阶梯式的动态评价系统,用来记录学生的劳动成长。学生每完成一个与劳动相关的任务,都会得到一定数量的水滴(如表2),累积后可进行种子徽章—幼苗徽章—大树徽章—果实徽章的等级进阶。

通过“两径两引”的运作策略融合小学科学教学和劳动教育,我校培育了一批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幸福劳动的劳动少年。这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在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机器人部署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深度融合小学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5]。

参考文献

[1] 黄诚,何海燕.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育人

价值及实施途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

29-31.

[2] 李慧敏.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与

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1(18):56-57.

[3] 林建平,赵秋燕,吴秋影.小学科学课中有效开

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1,

37(03):17-19.

[4] 鲁坤.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劳动教育[J].小学教

学参考,2021(06):76-77.

[5] 杨晓娜.开展“慧劳动”潜心育新苗——在小学

科学课堂上落实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

(基教版),2021(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