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品学知识

2024-07-12 05:31:38陈巍
中国科技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商品学博物学者

陈巍,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科技知识在古代世界的传播并把世界连为一体的历程。喜爱“上穷碧落下黄泉”,品鉴各个文明在应对相似问题时展现出的智慧。

跨越国境和文化的局限,在古代往往意味着要翻过崇山峻岭、穿越草原沙漠,或者横渡茫茫海洋。克服艰难险阻无疑是对人们智慧和勇气的挑战。而征服未知的不懈意愿,所对应的正是在远方挣得更好生活,或寻找心灵慰藉的期待。这就需要人们或多或少拥有对远方和沿途风险的认知,对于丝绸之路上最常见活动——商业贸易,商品学知识就是最重要的一种认知。

什么是商品学

对于中国的商科学生来说,商品学并不陌生,这一领域最早在欧洲大陆形成独立学科,并传播到中国。但它在英美等国家却没有发展,以至于到现在还没有固定的英语翻译。

为应对近代全球化后涌入欧洲的商品知识,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学者、哥廷根大学“世俗智慧”教授约翰·贝克曼(1739—1811)尝试提出一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商品从原材料、加工、销售直到正确使用这一完整过程的学科。在19 世纪末出版的《商品学导论》,他把下列知识纳入该学科体系:商品的系统划分、商品的鉴定与检验、商品最重要的原产地与市场、商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不同品质商品所对应的价值,以及商品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商品学是贝克曼倡导建立的“通用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国启蒙运动思想蓬勃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近代全球化以后大量来自东方的新奇商品涌入西欧,急需相应认知得到发展的结果。学者们通过建立商品学体系,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用价值进行研究。商品学具有博物学色彩,但更接近于实用,在其后续发展中进一步增强了对销售的重视,成为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色的交叉学科。

很显然,贝克曼以降的欧洲商品学是一个学术建制化的过程,但它的基本要素在古代世界早已存在。丝绸之路作为古代全球性贸易网络的代名词,商品学知识更是或整体、或零散地存在于各类文献与实践之中。

作为博物学的商品学

从古典时代开始,博物学者就致力于搜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异知识,各地交易买卖的商品自然也位列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包括老普林尼、斯特拉波和托勒密等古罗马学者对丝绸的产地、生产和加工技术及高昂价格的记载。如果我们把博物学视为调度全球知识的工具,来自异域的商品往往随着博物学知识的传播而从陌生变得熟悉。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生产的本地化,对事物的商品学认知也会进一步成为更完整的科技认知。

由于古代知识分类与今天大不相同,博物学与其他门类知识并不存在清晰的书写边界。因此,古代商品学知识存在于众多体裁的文献记载之中。例如在中国官修正史之中,就既有许多对外国商品的专门记载,也有人们对域外商品接受过程的丰富描述,比如《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就记录了蔗糖以“石蜜”为名,作为商品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

在笔记小说这一文体中,商品学知识就更加令人应接不暇。元代汪大渊曾跟随商人出海,他的《岛夷志略》就记载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的丰富物产。就拿纺织品来说,汪大渊记录了从日本、琉球直到东非地区的纺织原料、加工工艺、产品特性、销售市场等各类信息。根据他的记载,今天的学者能够复原出东亚及环印度洋广大区域内的物质流通图景。而汪大渊的记载又为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等转引,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商品学转向也是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8—9 世纪阿拉伯地理学著作里对各地商品的记载还比较简略。到10 世纪,巴尔黑学派兴起,学者们对维系各地商业的物产信息更感兴趣,甚至不少学者本身就曾投身商旅。例如活跃在巴格达的穆噶达西(逝世于991 年)就在享受经商带来的财富后,立志写出让“每个旅行者都可以利用它获得好处,每个商人都可以从中获利”的著作,商品学知识自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

不过,即便是作者曾涉足贸易,以上商品学知识书写的主要目标读者仍是在闲暇中尝试收获知识的精英群体,它们有助于读者形成对远方的期待,并为他们真正进入丝绸之路打下潜在的知识基础。部分著作虽不乏绘制完整物质地图的雄心,但总体来说仍偏向对零散知识的汇集,与商业实践还有一些距离。

作为实践的商品学

对于立志效仿马可·波罗等名人,投身丝绸之路谋生的年轻人来说,哪些商品学知识更具有实践价值呢?

一个可行的方向是经过漫长的学徒生涯,晋升为一名工匠。古代工匠通常是商品进入流通环节前的链条上游,他们主导商品的加工、优化、修复等流程,因此也参与商品学知识的创造与传承。与炫耀博闻多才的博物学者相比,工匠群体更加低调,他们对许多工艺只是略透口风,对关键环节往往“留一手”,秘而不宣或使用难以理解的隐语。在古代,这些环节只对得到工匠群体认可的圈内人才能逐渐领会,即便是今天,学者解读传统工艺仍会遇到许多困难。

工匠能让一家老小吃喝不愁,却不太容易赚大钱。想实现更宏伟的目标,还需要卓越前辈和完善组织的指引。可扮演的角色仍然是多样乃至截然相反的。在许多地方,像漫画《海贼王》描绘的那样成为海盗都是很容易作出的选择,不过海盗求财的途径大多还是绑架人质后勒索赎金。与海盗们相反的角色就是商人,商品学知识可以说是他们行走丝路的基础,其他经营技巧则起到在这一基础放大的作用。

从懵懂的孩童成长为精明的商人,一样要经历长达数年的学徒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徒要习得数学、货币学、商品学、销售技巧、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的技巧。我们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代代传承的商人学习资料。在本专栏之前的文章中,对意大利商业城邦的相关文献已有较多介绍。在其他文化的商贸之乡,同样可以找到许多贴近实践的商品学知识。

例如明清时期活跃的晋商群体,商品学知识手册就是一类重要的著作。对于重要商品门类,如茶、布及杂货等,都有专门的“规程”,其内容除了包括来自不同产地商品的名称、计量方式、品质高下、鉴别要点、进货价格等,还有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支付的运费、税费等物流成本。可以说一册在手,天下市场尽在掌握。

不但向顾客贩卖新鲜货品的商人需要商品学知识,参与收集旧货使其在市场上再度流动的典当等行业也需要商品学知识。并不是所有二手商品都值钱,因此典当业的商品学手册(通常题为《当谱》)集中于金银、珠宝、毛皮、瓷器、古玩等类别。与以批发和零售业务为主的一手市场不同,典当业更重视对旧货的鉴定估值,相应的《当谱》也是古人对评级鉴定技巧最详细的记录。不过这些记载也有很多行话,不经过专门培训很难真正熟练掌握。

总的来说,工匠和商人使用的商品学知识更贴近古代贸易的实践,其中与异域商品相关的知识更是能够较好地量化古人对长途贸易的期待,这与现代商业对盈利预期的估算如出一辙,起到以古鉴今的意义,故而这类文献是值得大力挖掘的。

猜你喜欢
商品学博物学者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博物馆奇妙页
好孩子画报(2018年7期)2018-10-11 11:25:44
《商品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科技资讯(2016年32期)2017-03-31 15:47:05
学者介绍
商品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探讨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与对策
中国市场(2016年6期)2016-03-07 10:20:29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电影故事(2015年40期)2015-09-06 02: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