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山
古之“冷衙门”,俗称“清水衙门”,其官称“冷官”。唐张籍《早春闲游》诗:“年长身多病,独宜作冷官。”宋陆游《登塔》诗:“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学官联》:“学博向称冷官,以其位卑禄薄,不能自豪也。”不难看出,古之冷官,多指地位不重要、事务不繁忙、油水不多的官职。这些官职少些许事务缠身,也落得一身清闲,很多人为官至此,自然是一个“熬”字了得。
古时陕西镇安,山多人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凡为官者多不愿来此就任;即使勉强来了,也以厌烦愁穷之心待之,时常闹调离。诗人贾岛,在隐居镇安云盖寺时,曾写过这么一首诗:“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当地老百姓也更是自嘲:“上山碰鼻子,下山墩沟子,抬头掉帽子。”到这个地方做官,名副其实是冷官。
清代镇安知县聂焘,湖南衡山县环溪村人。衡山,乃“鱼米之乡”,清时也是富庶之地。聂家,在当地虽谈不上钟鸣鼎食之属,但生活相对富足。乾隆十三年(1748年),50多岁的聂涛被朝廷派到镇安小县任知县。聂知县“束发入学,读书受用,在乎做官”,进士及第,终于得到一官,却是“入山僻虎狼之窟”“不觉生平意气茫然顿尽”。给朋友的信札中发牢骚:“为报先生春睡熟,道人轻撞五更钟。”从中可以窥见其做好了“闲熬”的思想准备。
其父聂继模是个明白人,对聂焘这种“撞钟”思想,写了一封长信诫勉,“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须时时将此心提醒激发”。莫把上司的宽容当作“偷安藏拙”的借口,莫因地僻、官小、责轻而磨钝意志。要求聂焘“无事寻出有事”“晚眠早起”养成习惯,以便“后来猝任繁剧,不觉其劳,翻为受用”。“冷衙门”里做官,多亲力亲为常积尺寸之功,不可当逞一时之勇、匹夫之能。“冷衙门”往往积习严重,有时小的成绩上司虑其不易亦放大褒奖之。聂翁劝之:“偶有微功,益须加勉,不可怀欢喜心,阻人志气。”聂翁这封《诫子书》被录入清朝《政令全书》,书里是这样评价这封信的:“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在历代家训中堪称上乘之作。”
电视剧《于成龙》里也有一段剧情:45岁的选官于成龙到边远烟瘴之地广西罗城任县令。广西巡抚金光祖不要其在罗城干啥大事,只要求其待满3年边俸,就政绩评优,并答应调到广西好的地方。金光祖认为在偏远艰苦之地任冷官,待着就是贡献。不同的是,于成龙在罗城采用“治乱世,用重典”方法,消除内忧外患,奖勤惩惰恢复生产,并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3年就使罗城得到治理。
古语说:“冷衙门里好做官。”不是“冷衙门”真的无事可做,而是很多人眼里,“冷衙门”没有油水,少有政绩,升迁无望,得过且过混着相对容易。冷官,上级要求与热官大有不同,被贴上“放心官”标签,只要待着不出事就是过关,好事轮不上,坏事摊不着,偶尔犯些小错误,也是“睁只眼 ,闭只眼”,造成冷官成闲官。长此以往,就没有了干事锐气。
位卑未敢忘忧国,不因衙冷而避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相比京官,是到了“冷衙门”。承旧制、重修岳阳楼,喜建学、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修筑偃虹堤,“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赞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欧阳修嘉其“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
南宋吕本中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当官是服务,而非享受。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我认为认认真真地当好共产党的‘官是很辛苦的。我也没有听到哪一个称职的领导人说过当官真舒服。”为官一任,或“好衙门”,或“冷衙门”,都当尽职尽责。“冷衙门”固然“历史欠账”多,百废待兴,没有前任打下的好基础。比如一些偏远之地,条件自是艰苦,正是大有可为的好地方,则遇冷而进,少些许苦熬,多些许苦干,亦能大有作为。
清代袁枚作《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夫志当存高远,不忘初心之念,不堕青云之志。“冷衙门”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更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当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脚踏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