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2024-07-12 04:40:02杨水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7期
关键词:浙江省应急技能

[摘           要]  以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政策支持、培训活动、设施设备等方面,分析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的现状,评价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指出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的构建策略和建议,为推进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应急救护;培训体系;浙江省;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7-0061-04

一、引言

大学生是我国公众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广的社会影响力和较大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安全,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应急救护资源和力量。同时,大学生也是常见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如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心脏骤停等。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培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大学生对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缺乏充分认识和重视;大学生对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存在,限制了大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我国应急救护事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构建一个适合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以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社会活跃的省份,也是我国应急救护工作的先行者和领跑者。浙江省高度重视应急救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多部门协作机制,推进了“‘救在身边”工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浙江省开展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二、应急救护培训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公众急救水平低下

应急救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和配合。其中,公众是应急救护工作的重要主体和基础,公众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互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频发的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缺乏应急救护而造成的不必要死亡超过30万人。目前,我国公众的应急救护水平还很低。据《中国心肺复苏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的知晓率仅为6.7%,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晓率均在80%以上。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的掌握率更低,仅为0.7%,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掌握率均在40%以上。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的实施率也很低,仅为4.6%,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实施率均在50%以上。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公众对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亟须加强普及和培训。

(二)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近年来,虽然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有了较大的增长和改善,但仍然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的问题。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2022年我国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92张,执业(助理)医师3.15人,注册护士3.71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3.28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94人。这些数据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在地区、城乡、公私等方面也存在不平衡的分布,导致部分地区和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医疗卫生资源的不足和不平衡,给应急救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公众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互救,为伤病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有效的支持和配合。

(三)政府相关的政策要求

浙江省是我国应急救护工作的先行者和领跑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了“‘救在身边”工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救在身边·安老护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民养〔2021〕225号)规定,加强全民心肺复苏培训普及,提高公众心肺复苏实施率;《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规定,加强全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宣传。这些政策、措施为在大学生中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通过系统、规范、持续地对大学生进行应急救护培训,可以响应和落实政府的相关政策要求,配合和支持政府的应急救护工作,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四)高校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培训,是高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应急救护理论和操作,如判断伤病者的意识、呼吸、脉搏等情况,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创伤处理等,如何拨打急救电话、与急救人员沟通等技巧。另一方面,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应急救护对于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对应急救护的认识和重视。

三、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现状

在健康中国行动中,急救工作被明确定位为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相应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方案(2019—2030年)》。该方案明确了加强急救体系建设、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救服务水平等目标和措施,为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思想。此外,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校园安全意见也为培训工作提供了教育依据、教学内容和工作依据。

浙江省的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目前表现出政策支持、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健全的设施设备配置。这一体系为构建“健康中国”和培养健康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虽然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需关注培训的覆盖面、质量和持续效果等方面的不足,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培训活动建设、设施设备完善,同时注重培训的普及、规范、创新和评估,以不断提升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的水平和质量。

(二)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1.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

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的综合性学科,它包括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心理干预、法律规范等多个方面。不同的专业和场景,可能需要掌握不同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可能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专业的学生可能需要掌握更多运动伤害的预防和处理,实习或就业的学生可能需要掌握更多的职业安全和卫生的知识和技能等。因此,应急救护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和场景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以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然而,目前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和固定,缺乏针对不同专业和场景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培训。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的调查报告,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创伤处理等基本的救护知识和技能,而对于不同专业和场景的特殊救护知识和技能,如毒物中毒、电击伤、烧伤等,培训的覆盖面和深度都不够。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的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现场演示、模拟实训等,而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培训形式,如网络课程、微课程、游戏化教学等,培训的利用率和创新性都不高。这些问题和不足导致了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和场景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2.质量和持续效果有待加强

应急救护培训的师资和设备是保障培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条件,培训师资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教学和沟通能力;培训设备应该具备先进的功能和性能,以及适合的数量和规格。培训师资和设备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和安排,以及培训的过程和结果的监督和评估。

然而,目前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的师资和设备还比较缺乏和落后,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的调查报告,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的师资主要来自高校的医学院或校医院,而其他专业的教师或学生对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教学能力都不高,导致培训的师资结构不合理和师资水平不均衡。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的设备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救护工具和模型,如人体模型、止血带、绷带等,而缺乏一些先进的救护设备和模拟系统,如自动体外除颤仪、模拟伤员、虚拟现实等,导致培训的设备功能不全和设备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和不足导致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的师资和设备不能满足培训的需求和标准,也不能保障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3.培训普及率低、覆盖面小

根据对浙江省高校应急救护培训情况的调查,只有28.6%的高校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而且大多数是选修课或志愿者活动,参与培训的学生比例不足10%。调查还发现,62.3%的学生认为应急救护培训不重要或不太重要,54.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参加应急救护培训,68.9%的学生表示不会或不太会进行应急救护操作。这些数据反映出浙江省高校和学生对应急救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应急救护的知识和技能,也缺乏应急救护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尽管浙江省教育厅和红十字会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应急救护培训活动,仍然难以满足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的需求,培训的普及率有待提高、覆盖面有待扩大。培训普及率低和覆盖面小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高校对应急救护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目前,高校应急救护培训的开展主要依靠个别教师或学生组织的自发性和主动性,缺乏高层的支持和指导,也缺乏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培训的规划和实施。高校对应急救护培训的投入也不足,经费、设备、场地等资源有限,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学生对应急救护培训的认识和态度不正确,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和意愿。一方面,学生对应急救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应急救护与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无关,或者认为应急救护是专业人员的职责,自己无需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对应急救护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不感兴趣,认为培训枯燥无味,或者认为培训难度大,自己无法掌握。还有一些学生担心参与应急救护培训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或者担心实施应急救护会带来法律风险和责任纠纷,因此不愿意参加培训。

4.培训长效机制和法律保障不完善

目前,浙江省尚未出台专门针对高校应急救护培训的政策文件,也没有明确的培训标准和规范,导致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此外,应急救护培训的经费来源、人员配置、设备配备、管理监督等方面也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培训体系。同时,应急救护的法律保障也不健全,救护人员在实施救护过程中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和责任纠纷,影响救护的积极性和效率。

四、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构建对策

(一)完善培训体制和机制

在构建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的过程中,完善培训体制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建议建立一个协调有序的领导体制,确保各级部门在培训中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省教育厅和红十字会应扮演主要牵头角色,制定培训政策、协调资源、监督评估,并提供指导和支持。紧密合作的卫生、公安、民政、应急等相关部门将形成部门联动,共同推进培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市级教育局和红十字会则应作为执行主体,负责具体计划、任务安排、实施考核,促进培训的普及化和实效化。高校作为培训的主要执行单位,与校内的教务、学工、医务、保卫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形成部门协同,共同推进培训的常态化和专业化。

除此之外,需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以形成培训的动力和保障。在奖励方面,建议设立奖励机制,对参与培训的师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建立优秀师生评选和表彰制度,公开赞誉和奖励在培训中表现出色的个体,以扩大培训的示范作用。为了保持培训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也需要建立约束机制,对不参与或不合格的师生给予扣分、警告、通报等相应的惩戒,确保培训的质量。

另外,还需建立培训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培训中失职、渎职、违规等行为的师生进行公正处理和处罚,以维护培训的公信力和正义感。为了全面评估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建议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这包括对培训的定期考核和评价,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培训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同时,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培训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二)加强培训资源和条件的保障

为了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培训资源和条件的保障。在培训资源方面,建议增加对高校应急救护培训的经费投入,确保培训的正常开展。经费主要用于培训的人员配置、设备配备、教材编制、教学改革、教学评估等方面,以提高培训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探索多元化的培训经费来源,如社会捐赠、企业赞助、学生自费等,以增强培训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人员资源方面,建议加强高校应急救护培训的人员保障,确保培训有足够的人力支持。培训人员应包括专业的教师、医生、护士、志愿者等,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救护技能、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应急救护。同时,需要定期对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提升其技能,以提高其水平和能力。

在设备资源方面,建议加强高校应急救护培训的设备保障,确保培训有足够的物质支持。培训设备应包括教学设备和救护器材,如投影仪、电脑、音响、模拟人、AED、止血带、救护箱等,以满足培训的教学和实践需求,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同时,需要定期对培训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更新和更换过时或损坏的设备,以保证培训设备的完好和安全。

(三)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

培训内容和方法的优化是构建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应包括基础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应对不同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法。培训课程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两个部分,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建议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培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实战演练,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的急救场景,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紧迫感和反应能力。同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线上培训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培训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最后,建议培训中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模拟多人参与的急救情景,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提高处理紧急情况时的整体效能。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培养他们在应急救护中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为了全面评估培训效果,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首先,可以通过定期的知识和技能考核,检验学生在培训中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考核内容应涵盖培训课程中的各个方面,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

其次,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培训中的学习体会和感受。通过开展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优化提供参考。

最后,建议建立培训后续跟踪机制,追踪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可以通过定期的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考查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应对能力,验证培训效果的持续性和实用性。

(五)推动培训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

为了更好地发挥培训的社会效益,建议推动培训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首先,可以与社区、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服务。通过为社区居民、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提高更多人群的应急救护能力,扩大培训的影响范围。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培训成果应用到实际中。通过参与急救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其次,建议与相关机构合作,推动培训成果的研究和创新。通过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应急救护领域的研究,推动培训成果的创新和发展,为提升应急救护水平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浙江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具有较高的水平和质量,但仍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建议浙江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培训活动建设、设施设备完善,同时加强培训的普及、规范、创新和评估,不断提升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为构建健康中国和培养健康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卫生健康委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21]7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2):82-85.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22-01-13)[2024-05-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201/t20220124_596101.html.

[3]教育部印发通知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J].青春期健康,2021,19(22):89-89.

[4]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积极推进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J].健康中国观察,2023(7):35-36.

[5]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通知[J].中国数字医学,2023,18(5):12.

[6]刘容,马力强,左莉,等.健康中国背景下非医学类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技能现状调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9):8-12.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与推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QN144)。

作者简介:杨水华(1981—),男,汉族,浙江温州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浙江省应急技能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高级技能
《初心》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18年7期)2018-11-10 03:29:10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18年4期)2018-08-01 06:36:36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5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