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玲 杨佳
摘 要:加拿大是世界冰球运动强国,冰球文化底蕴极其深厚,随着冰球运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比中加冰球运动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特征,有助于优化冰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路径。对比发现,中国与加拿大冰球文化特征差异显著:在物质文化层面,我国冰球人口、场馆数量稀少,冰球经济、教育支撑不足;在制度文化层面,我国冰球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倒置”情况,中下层普及方面没有形成链条式培养;在精神文化层面,我国与加拿大在对冰球的拼搏精神上理解相同,但大众不能将冰球作为生活要件和社交方式,在项目认知方面程度较浅。对此,提出发挥社会资源优势,提升场地装备建设;深化体教融合,完善人才选拔梯度;以冰球赛事为牵引,健全国内冰球组织;加强文化交流,提升冰球文化认同感等策略,通过优化冰球运动的发展路径,不断推动中国冰球事业质的提升。
关键词:冰球文化;冰球运动;发展路径;中国;加拿大
中图分类号:G8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488(2024)03-0016-06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Ice Hockey Development Paths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from Ice Hockey Culture Perspective
LI Baoling, YANG Jia
(School of Winter Olympics, Harbin Sport University, Harbin150008, China)
Abstract: Canada is a leading ice hockey sport country in the world, with a deeply entrenched ice hockey culture. As ice hockey experiences rapid development in China, compar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e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ce hockey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can help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ce hockey in China. The comparison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ce hocke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at the material culture level, China has a sparse population of ice hockey players, fewer venues, and inadequate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support for ice hockey; at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e level, there is an inverted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n Chinas ice hockey, lacking a chain-style development in popularization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s; at the spiritual culture level, while China shares a simil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etitive spirit of ice hockey with Canada, the general populace does not consider ice hockey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life or a social activity, with a shallow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sport. In this regard, strategies such as leveraging social resources to enhance venue and equipment construction,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o improve talent selection systems, using ice hockey events as a driving force to strengthen domestic ice hockey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to increase the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with ice hockey should be proposed. By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ce hockey, it can continuously promote qualitative improvements in Chinas ice hockey industry.
Key words: ice hockey culture; ice hockey; development path; China; Canada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助推了冰雪运动在我国的全面普及,作为世界冰雪运动中关注度很高的项目,冰球运动在国内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冰球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路径有待提高,学习冰球强国的先进文化经验与项目建设方式,提升中国冰球运动发展水平,打造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冰球运动发展模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相比而言,加拿大在冰球文化氛围塑造、冰球教育理念和精神传承方面做得很好,尤其在竞赛体制构建、青训体系治理方面的突出表现更值得我们加以借鉴[1]。对此,本文基于冰球文化交往视角,研究中加冰球运动的历史发展、物质文化及制度体系建设,比较两国在冰球文化、精神认知等层面的差异性,在借鉴加拿大冰球文化建设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优化我国冰球文化建设的合理路径。
1 冰球运动在中加两国的历史发展
1.1 冰球在加拿大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冰球运动起源于加拿大,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9世纪80年代,相对成熟的规则体系逐渐建立,冰球迅速成为加拿大的全民运动。到1895年,仅蒙特利尔一个地区就有100多支冰球俱乐部,参与人群包括学生、商人、士兵和政府官员,社会不同层级都有冰球运动爱好者。1917年,占北美四大职业联赛之一的北美冰球职业联赛在蒙特利尔建立,成立之初的5支队伍全部来自加拿大。百年之后的今天,联赛共有32支球队,其中25支来自于美国,加拿大的本土球队有7支。虽然现今联赛中美国队伍数量最多,但大多数球员都为加拿大籍,在北美四大联赛中占比最高。整体而言,加拿大是冰球运动的最主要推行者,亦是NHL联赛的中流砥柱。经统计,加拿大在百余年的冰球发展历程中,是获得冬奥会和世锦赛冰球项目冠军最多的国家[2]。男子冰球队共获得过8次冬奥会冠军、21次世锦赛冠军;自1990年以来,加拿大女子队冰球队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功,在女子冰球世锦赛上获得11枚金牌,从1998年女子冰球在长野冬奥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至今,加拿大女队也以5金2银的成绩主宰着这项运动。
1.2 冰球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冰球运动始于20世纪初,从50年代开始,冰球运动逐渐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开展起来,有条件的企业、机关、学校、部队开始修建冰场,组建冰球队伍。1953年开始举办的全国冰上运动会将冰球作为项目之一,进一步推动了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与开展;1955年起,已开始定期举办全国冰球锦标赛;到1958年,我国有11个省区、50多个市县参与冰球运动,人数达1.7万余人,冰球队370多支,参加全国比赛的队伍也由5支扩大至22支(甲组11支、乙组7支、少年组4支)[3],冰球运动已在我国渐成规模。
1956年,中国冬季运动协会正式向国际冰球联合会(International Ice Hockey Federation,IIHF)提出入会申请,并在1957年第26届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成为IIHF的第29个成员国,于1972年开始参加冰球世锦赛。中国男子冰球的高光时刻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1981年北京举行的C组世锦赛中,一度成功晋升到B组(相当于现在的甲级A组),并创造了历史最佳的世界排名第15位[4]。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前,中国男子冰球队处于乙级A组,世界排名第32位,也从未打进过冬奥会。历史上,中国女子冰球的最好成绩是在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获得第4名;2022年女子冰球世锦赛上,中国女子冰球队在甲级B组获得冠军。尽管中国冰球发展水平与加拿大等冰球发达国家存在组别、层级上的差距,但从2022年世锦赛成绩上看,中国男子冰球队世界排名第26位,女子冰球队世界排名第16位,中国冰球已经进入到爬坡上升趋势。
2 中加冰球运动文化特征分析
根据文化结构视角,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即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5]。其中,物质文化是冰球文化最基础的部分,主要指冰球项目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制度文化指规范冰球项目的管理制度以及执行这些制度的机构和组织体系等;精神文化是冰球文化中最核心、最突出、最重要的部分,精神文化支撑着整个冰球项目的长期有序发展。
2.1 物质文化层面
2.1.1 冰球人口数量
冰球人口是冰球运动及冰球文化发展的关键性指标。根据IIHF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加拿大男子冰球运动员注册人数为6.3万人,女子冰球运动员注册人数为8.9万人,青少年冰球运动员注册人数超过36万,注册运动员总数超过51万人,相较于加拿大人口基数3.8亿,注册冰球运动员比例约为0.135%。而同时期,中国男子冰球运动员注册人数为1 261人,女子冰球运动员注册人数为659人,青少年冰球运动员注册人数10 365人,相较于14亿人口的体量,冰球运动员在我国的占比微乎其微。从性别维度来看,加拿大女子冰球运动员比男子冰球运动员基数多,从而印证了加拿大女子冰球常年占据世界霸主地位的部分原因。而从中国参与冰球运动的男女比例来看,男子运动员占比更高,约为女子运动员的1.9倍,则与当前中国大众冰球运动参与人群的性别比例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冰球技术官员(场地裁判和场外职能)是推动冰球赛事运行的关键人才,也是冰球赛事活动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根据IIHF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加拿大冰球裁判员接近2.5万人,而我国则不足700人,同样相差甚远。现阶段,随着我国冰球赛事数量的不断提升,裁判员的规模正渐渐无法满足赛事发展的要求。
2.1.2 冰球场馆数量
以运动场馆为代表的基础建设是影响冰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冰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5]。以冰球为国球的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半部,地处高纬度,冬季寒冷漫长,有天然冰场是发展冰球的必要条件优势。根据IIHF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加拿大拥有室内冰球场馆2 860座、户外冰球场地5 000余个,而冰球活动场所如此众多,源于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冰球运动的大力支持。第一,加拿大政府为了鼓励全民参与冰球运动,大力斥资建设冰球场馆;第二,加拿大企业为了增加曝光率及建立企业良好形象,也积极为冰球场馆建设提供支持。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因而早年多数室外冰场均分布在东北地区,场馆的地理布局未达到均衡发展。近几年,为了落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和推进冬奥文化的普及,冬季项目逐渐成为全民健身的亮丽新风景[6],许多室内冰球场馆在北京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逐渐落地。在国家大力普及冰雪运动的影响下,国内冰雪场馆数量已经有了显著的突破,现今具有冰球室内场馆887座、户外冰球场地300余个。
2.1.3 冰球经济因素
影响冰球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基础,微观体现为参与冰球运动的成本花销。事实上,参与冰球运动的费用不可小觑,其主要包括三项较大的开支:一是购买装备器材的费用,二是到俱乐部培训学习的费用,三是参加比赛时的报名、住宿、餐饮等综合费用。经调研,三项之中课时费占比最大,目前较为主流的培训方式是教练员与学员进行一对一教学,按照每课时500元、每周培训3~4个课时计算,一年总课时费约在10万元左右。其次是购买装备方面的开销,由于许多冰球参与者为青少年,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导致头盔、球服、护具、冰鞋等每年都要进行更换,而一套冰球装备的费用通常可达上万元;此外,球杆也是消耗品,2 000元左右的球杆平均每年要换8~10支。如果再加上外出参赛费用,在我国培养一位冰球青少年学员每年约需15万元以上。根据中国冰球协会(China Ice Hockey Association,CIHA)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国内练习冰球的家庭中97%在一线城市及发达省会城市,其中65%以上的家庭净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上[7],反映出冰球在国内属于相对奢侈的运动。
反观冰球发展水平较高的北美市场,只有目标让孩子成为冰球职业选手的家庭才会投入同样的费用与精力,大多数普及性质的培训一年的训练费用约合人民币2 000元,并且初级的装备均由政府免费提供。而从经济收入来看,冰球运动强国如加拿大、美国、芬兰、瑞典、捷克等都属于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而中国现处于发展中国家,1.2万美元的人均GDP仅为经济发达国家的1/3~1/4[8]。可见,参与成本倒置、经济能力承压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冰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2.1.4 冰球教育因素
从冰球教育普及方面来讲,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扶持同样重要,家庭资本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入程度,社会资本关系到社区、学校等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正是冰球文化的普及与家庭环境的熏陶,影响到青少年参与冰球运动的行为、态度和市场上冰球运动的发展态势[9]。据调查了解,中国冰球运动青少年参与者在年龄结构上分布不均衡,尤其在初中升高中阶段出现断层情况,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门尚未形成对冰球运动完整的支持链条。从冰球运动本身特质来讲,其规则鼓励身体的冲撞,并对训练时长有很高的要求。但这必定会产生运动损伤风险及与文化学习时间发生冲突,而在中国的教育升学体系下,家长们通常不会将冰球作为体育培养的最优选项。即使有个别地方的教育政策将冰球与升学进行关联,但大多数家长对冰球培训持有的态度也是与补课类似,并没有从本质上认同这个项目。
2.2 制度文化层面
2.2.1 加拿大冰球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是建立一个优秀运动队伍的有力保障。加拿大有严格的冰球组织结构,即从联邦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多层级管理体系[10]。加拿大冰球青少年培养体系,主要分为少儿、青少年、青年三个级别,其金字塔式的培养架构(图1),可以让加拿大各个年龄段的少年儿童都能找到参与冰球运动的机会。
其中,加拿大青年冰球泛指年龄在16~20岁人员参加的各级冰球联赛。在加拿大冰球联盟(CHL)的管理之下,组织开展青年冰球最顶端的青年职业联赛(Major junior),并分别包含西部冰球联盟(WHL)、安大略冰球联盟(OHL)和魁北克职业青年冰球联盟(QMJHL),三个青年冰球联盟也是每年北美国家冰球联盟(NHL)最主要的新秀选拔基地。同时,加拿大校际体育联盟(CIS)允许WHL、OHL、QMJHL的球员进入加拿大的大学校队,参加CIS的比赛,而WHL、OHL、QMJHL则为不能进入NHL而转入大学的球员提供1年奖学金。
位于金字塔中部层级的是加拿大青年冰球联盟(CJHL),面向下辖的11个省(地区)组织青年A级冰球联赛,联赛运营和球队管理由各省(地区)青年冰球联盟具体负责,目前青年A级冰球联赛共有132支队伍参加。下一个层级是加拿大地方冰球协会(OGHL、VIAHA等),负责管辖青年B级冰球联赛,目前共有177支队伍参加。再下一个层级是加拿大体育学校联盟(CSSHL),以学校为单位形成冰球的培训组织,专门输送冰球基础人才,青年 C级、D 级队伍就隶属于这部分。
位于金字塔最底层的是广泛分布在加拿大各个地区的冰球运动俱乐部。各地方冰球协会为了培养基础人才,提高初学者水平,会为15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组织小规模的业余冰球联赛(Minor Hockey),其技术级别和年龄划分,见表1。由于基层冰球组织尤为多样化,俱乐部众多,年龄分级更细致,因而Minor Hockey的参加人数更加广泛。各地方冰球协会也会在Minor Hockey的基础上延伸组织一些称为Major Midget的赛事,目的是给那些16岁以上、具有中等水平的本地青年人提供一个继续打球的环境。此外,加拿大青少年在发展冰球的道路上可以有诸多选择,既能选择走职业化道路,也能只为享受冰球的乐趣;既能选择在加拿大打球,也能选择在美国学习。
2.2.2 中国冰球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冰球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运动项目相近,并以CIHA为主导、省市冰球协会为辅助、其他冰球职能部门和俱乐部为基础(图2)。
在职业化冰球运动发展层面,CIHA为了增加中国冰球的后备人才厚度,与北京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共建合作,创立国家冰球俱乐部[12],实现了中国冰球的供给侧改革。第二层级由各个省市的冰球协会管理,国家会从各省市冰球队伍中选拔国家队成员,但由于受地域和经济的限制,国内仅有部分省市长期开展冰球运动。同一层级上,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会主办全国大学生冰球联赛,但至今仅举办过4届,参赛队达到20多支。在青少年冰球运动发展层面,主要围绕CIHA指导、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主办的中国青少年冰球联赛展开,地方则继续依靠各个省市的冰球协会管理。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北京市冰球协会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协会借鉴:为了促进高中年龄段冰球运动员的发展,北京市冰球协会特别设立了高中校际冰球联赛,使高中年龄段的运动员有连续参加赛事的机会。
现阶段,我国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冰球项目后备人才基数小、组织体系不完善、发展基础薄弱、场地设施不健全等一系列困境,体育职能部门也在不断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冰球可持续发展之路。尽管在顶层设计上,当前已经以“国家俱乐部”联合培养的方式实现突破,但在中国冰球人才培养体系的中下层,人才数量不均衡、培养出现断层的情况仍然显著存在,发展体系整体上处于“倒置”状态。
2.3 精神文化层面
2.3.1 加拿大对冰球精神的认知
冰球是在加拿大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被视为“加拿大跳动的心脏”。冰球运动是由多变的滑冰技术与敏捷的曲棍球技艺相结合[13],具有很快的比赛节奏,在过程中充满对抗与冲撞,因此也被看作是最能体现加拿大人坚强、勇敢的性格以及团队精神的运动。加拿大的历史与冰球的发展息息相关,参与冰球运动代表着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共同的民族记忆,是建立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部分。加拿大人对冰球精神的认知,不仅体现在技术精湛的专业运动员身上,也是体现在钟爱于此的普通群众行为中。加拿大人对于冰球的教育理念,首先就是要让参与冰球运动的孩子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尤其是低年龄组的活动都围绕着游戏来安排。其次,加拿大人将冰球作为一种生活和社交方式,大多数孩子参与这项运动的初衷,就是与周围的冰球伙伴建立共同的社交圈。最后,加拿大人认为在冰球运动中团结协作最重要,进球是球场上每位球员们的共同功劳,不分主次。加拿大人提倡的教育理念是:对于幼儿和青少年球员来说,不必过于在意自己在球队中打什么位置,体验赛场上的不同位置,会对冰球技能和运动思维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帮助。
2.3.2 中国对冰球精神的认知
冰球精神在中国既有和其他项目体育精神共同的属性,也有我们本民族对其的独特理解。1981年冰球世锦赛C组比赛中,中国队经过奋力拼搏获得亚军,达到历史最高的世界排名第15位。当时的中国冰球队成员不仅在身高、体重上与同组其他球队差距很大,而且在身体素质、个人技术、合理冲撞和临场经验等各方面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最终凭借坚强的信念成功晋级,可谓振奋人心。赛后,《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学习中国冰球队的拼搏精神》,“拼搏精神”一词被首次提出,并成为中国体育界的精神基石[14]。此后,为了提升中国冰球竞技水平,寻求冰球成绩的更多突破,CIHA开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队员,并与俱乐部合作,引进归化球员组建国家集训队。这是中国冰球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通过加强体育文化交流,提升冰球运动认同感,并体现出中国冰球文化中的包容精神[15]。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双减”政策的推行,“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为中产家庭消费提供了重要的发力点。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理念的引领下,冰球正逐渐成为中国更多孩子多元化发展的一种选择。
3 我国冰球运动发展路径优化策略
3.1 发挥社会资源优势,提升场地装备建设
在冰球物质文化层面,加强基础建设是促进冰球运动发展和冰球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不断推动下,目前我国冰球场馆短缺的现象已经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与加拿大这种冰球运动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冰球场馆在数量上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此,要积极扶持北方地区原有冰球基地发展,充分利用室外冰场条件,同时借力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南方地区建造更多室内冰场。依托政企联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配置,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格局下扩大冰场区域。此外,要进一步加快冰球装备产业化进程,依托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共建冰球器材产业平台,提升冰球装备质量与产能,降低群众冰球运动参与成本,扩大冰球运动的普及度。
3.2 深化体教融合,完善人才选拔梯度
我国冰球要实现竞技成绩上的突破,在短时间内还需依照“国内启蒙—海外发展”的人才储备模式,在重视发展本土化球员的同时,建立一套和国际接轨的冰球人才培养体系。为不断做大中国冰球市场、扩大冰球人口数量,应着力深化体教融合,建立连接冰球运动的小学、中学、大学一体化链条,开办更多面向高中、大学冰球球员的赛事,形成各年龄段接续发展的冰球生态环境。要着眼现实,以点扩面,先发展经济实力排名靠前的城市,在社会和群众中挖掘遴选冰球市场化推广人才。围绕冰球俱乐部联赛进一步完善冰球裁判员的培训和晋升制度,提升裁判员数量与赛事数量的相对比,推动冰球运动长期发展。
3.3 以冰球赛事为牵引,健全国内冰球组织
赛事体系、社会组织建设是推动冰球运动不断发展的有力保障。加拿大冰球组织多样化、层级化特点突出,赛事体系完备,成为加拿大冰球发展成功的关键。中国冰球应当辩证借鉴加拿大冰球发展模式,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方式,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优化调整组织结构,进行深入的供给侧改革。冰球赛事是传播冰球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应着力打造符合中国情况和特点的冰球竞赛训练体系,推动职业俱乐部和社会体育组织建设,完善冰球职业联赛和青少年联赛。以冰球赛事为牵引,推动国内冰球运动青训体系、校园体系、市场化体系的综合完善,提高后备人才和社会主体的数量和质量。
3.4 加强文化交流,提升冰球文化认同感
冰球精神构成了加拿大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部分内容,无论从大众参与冰球运动的初衷、球队为荣誉而战,还是在民众对冰球的高度关注、融入生活上,都具有冰球正向精神的映射。为此,我国也应加强对冰球精神的涵养,在培养青少年过程中,应积极调动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并通过各种国际赛事活动交流,学习冰球强国的先进经验。要大力宣传优秀的冰球文化案例,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冰球文化观,激发对冰球的兴趣,不仅要在态度上表达支持,更要在行动上力行参与,从而不断加深我们对冰球运动的理解和认知,逐步实现中国冰球事业质的提升。
4 结束语
我国冰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冰球场馆匮乏、冰球人口较少、赛事制度体系不健全、冰球精神未得到完全贯彻等,这些问题都基于我国冰球文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冰球运动的发展。而从世界范围内看,加拿大可谓是冰球运动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无论是在冰球商业运作上还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均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对此,我国应从文化学、教育学、体育学等多重视角出发,回溯和对比中加冰球运动的发展历程,注意挖掘和弘扬冰球文化的价值蕴意,着力补齐物质基础的差距、培养体系的短板,并加深对冰球精神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王俊杰,刘元国,叶生贵,等.加拿大冰球文化建设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2(6):42-49.
[2] 陈龙刚,晋腾,刘元国,等.加拿大冰球运动发展历程、经验与启示[J].冰雪运动,2023,45(3):13-18.
[3] 徐文东,朱志强.中国冬季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36.
[4] 李嘉琦,刘俊一.备战 2022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冰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38(3):46-51.
[5]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1:349-351.
[6] 侯珂珂.中国冰球运动发展正在加速[N].光明日报,2019-04-18(9).
[7] 小投.冬奥带来3 000亿冰球生意,资本不买账[EB/OL].(2022-02-10)[2023-12-23].https://news.pedaily.cn/202202/486346.shtml.
[8] 伊美妮.中国的冰球运动为什么差冰球强国很多?[EB/OL].(2022-02-11)[2023-12-23].https://bbs.hupu.com/49370548.html.
[9] 王晓宇.家庭资本对小学生参与冰球运动的影响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22.
[10] 蔡玉燕.加拿大冰球运动对我国冰球运动发展的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6):94-97.
[11] 王静,何青汉.中国冰球创新模式成立“国家俱乐部”[EB/OL].(2017-05-17)[2023-12-23.]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7/0517/c412458-29280632.html.
[12] 顾洪伟,姜雪莉.我国冰球运动的制约因素与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冰雪运动,2023,43(4):23-26.
[13] 韩帅,唐琨,张佳欣,等.冰球运动员“可穿戴式冰上负载抗阻训练器”外抗阻负载与滑行模块研究[J].冰雪运动,2022,44(1):23-27.
[14] 朱健.拼搏精神早于女排精神出现 中国冰球队让人们首感激情[EB/OL].(2008-12-04)[2024-01-17].http://sports.sina.com.cn/o/2008-12-04/10514106832.shtml.
[15] 张磊,丁品榕,晏莉,等.基于外显与内隐模式的中国冰球文化传播困境与启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3,41(2):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