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实践研究

2024-07-12 12:37:12盛凤军倪春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7期
关键词:协同职业发展

盛凤军 倪春梅

[摘           要]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往往存在体系割裂、资源分散、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推动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破除发展障碍、增强理论研究及构建保障体制等策略,以期推动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的深入实施,实现优质职业教育的普惠共享。

[关    键   词]  “三教”协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7-001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清晰方向[1]。为了构建更为完善与高效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入研究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基于“三教”协同创新的视角,旨在探寻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模式,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三教”协同创新的内涵

“三教”协同创新是对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创新精神的深入贯彻,也是当前教育体系改革发展的核心要义,它强调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内容、结构、形式、功能上的全面协同创新,旨在破解教育体系割裂的难题,实现“三教”的相互链接与深度融合。这一创新并非简单将三种教育形式相加,而是要在各自优势和功能的基础上,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共同指向“育人”这一核心目标。在推动“三教”协同创新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打破各种沟通壁垒,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三教”之间实现互通互补。具体而言,“三教”协同创新意味着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务实的态度,重新审视和定位三种教育形式的关系,通过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框架,确保“三教”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三教”协同创新的内涵远不止在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它更在于培育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才,通过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积极践行人才强国战略,致力于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基地。这一举措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更是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求的关键所在,为国家的长远繁荣与昌盛奠定基础。

二、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三教”协同共进

“三教”协同创新在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创新理念强调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全方位贯通各类教育的联系,为职业教育注入更强大的资源动力。

“三教”协同创新能够全方位贯通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联系,打破彼此间的壁垒,使职业教育能够汲取更为丰富的资源,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这种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还能够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2]。在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三教”协同创新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论。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三教”协同创新的理念强调协同与融合,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为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此外,“三教”协同创新有助于打通职业教育内部和外部相互贯通的渠道,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存在内外部衔接不畅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缺位,而“三教”协同创新通过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有效改变了这一现状。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能够丰富职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职业人才的需求。

(二)强化职业教育外部适应性,培养优质技能人才

在现行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有侧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之间的隔阂和缺陷。职业教育在专业技能培养上具有优势,但常常面临着办学资源不足和办学基础薄弱的挑战;高等教育注重学术和通识知识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专项技能的培养;继续教育则往往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局面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然而,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类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对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教”协同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与其他类型教育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这不仅可以缓解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提升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对接,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此外,“三教”协同发展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从而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优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环境,创新教育发展路径

“三教”协同创新,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其深远意义不言而喻,这一创新理念打破了职业教育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传统职业教育往往囿于固定的教育路径与模式,而“三教”协同创新则强调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这一转变使得职业教育得以摆脱束缚,拓宽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连接空间,实现人才培养路径的多元化与灵活性,这不仅有助于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变化,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教”协同创新更是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认知维度,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其他类型教育的相互支撑与协作,通过协同创新,深入理解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从而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导,这有助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推动职业教育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创新发展。此外,“三教”协同创新还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社会认知中往往被边缘化[3],而“三教”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得以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价值与地位。通过加强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将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推动其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构建更为完善、均衡的教育体系。

(四)促进优质职业教育普惠共享,助力个体职业发展

个体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主体,其对于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是推动职业教育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在“三教”协同创新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个体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三教”协同创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进而吸引了更多优秀学子的加入,随着生源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和办学水平也得以进一步改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享受优质职业教育的机会。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硬件条件的改善上,更体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软件层面的创新上。

与此同时,“三教”协同创新促进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在理论创新研究方面的优势,与职业教育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特长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继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外延教育类型,能够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机会,进一步满足个体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三教”协同创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内部均衡发展,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为个体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和发展空间。这种均衡发展不仅有利于消除职业教育内部的层次和类型壁垒,更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三教”协同机制

在推动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协同机制显得尤为关键,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三教”协同创新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建国家层面的“三教”协同创新指导委员会,这一机构应作为全国范围内“三教”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和决策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和实施细则,确保各类教育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形成合力[4]。同时,指导委员会还应委托国家职业教育联席会议,专门编制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协同创新方案,为地方政策的制定提供明确指导,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地方政府在完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各级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试点开展“三教”协同创新的教育改革。此外,还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结合本地区的产业升级、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等特定发展需求,引导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协调创新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是推动“三教”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当前,针对“三教”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尚显不足,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原则和机制,同时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确保其与“三教”协同创新的发展要求相契合,通过法律手段增强职业教育履行“三教”协同创新政策的自觉性,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此外,还需要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应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破除障碍壁垒,实现职业教育“纵横融通”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其“纵向贯通”与“横向融合”的实现对于提升教育整体质量、推动“三教”协同创新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在这两个维度上仍面临诸多障碍,这些问题亟待深入剖析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在“纵向贯通”方面,应抓住职教高考和升学制度改革的重要机遇,实现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教高考改革应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考核,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考试内容更加贴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真正发挥选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建立全国统一的职教高考考试标准,实现全国联考,有助于增加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同时,还应完善针对社会人员的职教高考招生设计,打破年龄、学历等限制,为更多有志于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提供机会,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的受众范围。在贯通“中职—高职—职教本科—职教研究生”的纵向通道方面,增加职教本科的供给量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为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升学空间,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更能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5]。通过构建完善的纵向通道,可以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横向融合”方面,应以课程融通、逆向转学和评价制度建设为抓手,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加强不同类型教育的课程融合,拓展合作空间,优化融通形式、内容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建立学历和课程成绩学分互认机制,有助于打破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壁垒,促进教育资源的高效融合发展。此外,还应积极推动逆向转学机制的实施,允许学生在不同类型教育之间自由转换,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推动高职教育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过程中,舆论宣传的作用不容忽视,应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通过正面宣传报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构建正确的学历价值理念,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此外,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在推动高职教育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中应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学校应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社会各界应关注职业教育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深化职教高考和升学制度改革,加强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课程融合和学分互认,以及积极创建正面的舆论环境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三)增强研究,丰富“三教”协同实践案例

在推动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理论研究和增加实践案例供给量显得尤为关键。理论研究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而实践案例则是验证理论、丰富理论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立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特色,注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协同创新,深入探寻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深化“三教”协同创新理论研究,首要的是立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特色,深入剖析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其在新时代的发展脉搏,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同时,注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协同创新,探索如何通过“三教”协同创新,实现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探索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融合实践路径,通过对比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究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异同点,寻找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和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教育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育人途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此外,还应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入探索如何化解“三教”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难题。通过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吸引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同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职业院校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开展“三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政府应将“三教”协同创新实践成效作为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激励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三教”协同创新实践,同时及时总结和推广育人质量高、时效性强、可复制的实践成果,不断丰富“三教”协同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

深化“三教”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丰富实践案例库,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立足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四)构建保障体制,支撑“三教”协同支撑

“三教”协同创新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制度变迁,更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举措。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保障体制,从资源、师资、发展环境等方面为“三教”协同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

在资源保障方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投入是首要任务,其中包括加大对办学场地和实践条件的投入,确保高职学生能够在充足的技能培训场地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中,获得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同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注重育人资源和条件的建设,以满足其特殊的培养需求。师资队伍是“三教”协同创新的核心力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即具备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此需要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协同培养,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适应“三教”协同创新的需求。数字化教育转型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利用企业行业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可以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胜任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求,进而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制度机制的创新是“三教”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需要根据“三教”协同创新的发展要求,对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以确保职业教育与“三教”协同创新的发展相适应。最后,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就业指导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以确保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紧密对接。

通过加强资源保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制度机制以及形成公平良好的就业环境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为“三教”协同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结束语

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关键举措,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打破发展障碍、增强理论研究与案例供给、构建多元化保障体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为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效益、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浊.学分转移促进“三教”协同创新发展[J].当代职业教育,2024(2):4-13.

[2]潘海生,林晓雯.三教协同创新系统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系统逻辑[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2):65-73.

[3]姚正军,李嘉.教育强国建设语境下“三教”协同创新的行动路向[J].江苏高职教育,2023,23(6):9-17.

[4]吴根洲.“三教”统筹与职教高考制度再设计[J].职教论坛,2023,38(11):23-29.

[5]宋亚峰,闫广芬,孙善学.中国式现代化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2):32-37.

◎编辑 张 慧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2024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县域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实践研究”(XHZDB2023 042);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2022年度科研项目“职业学校‘三教协同发展路径实践研究”(22SZJB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盛凤军(1968—),男,汉族,江苏宜兴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化工专业教育。

倪春梅(1970—),女,汉族,江苏宜兴人,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化学化工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协同职业发展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