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4-07-12 12:37:12盛振文徐丽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7期
关键词:双创课程体系院校

盛振文 徐丽丽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然而,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实践资源、评估体系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遵循课程体系设置的学生中心原则、实践导向原则、跨学科融合原则、市场导向原则、持续改进原则,通过构建“三阶段衔接式”的双创课程思政体系、“三层次递进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三平台共享式”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实现思创融合、专创融合、实创融合,从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方面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7-0001-04

高职院校构建思创、专创、实创“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也为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创、专创、实创“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的意义

构建思创、专创、实创融合体系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思创融合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塑造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1];专创融合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夯实学生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2];实创融合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提升学生全面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创新。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

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理解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创新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为社会创新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满足时代的需求,推动社会创新。

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系统

在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往往只是被简单地添加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根本原因在于双创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双创教育的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不清晰。[3]

(二)课程内容单一

双创教育课程内容单一,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等方面尚未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相融合。一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上,内容单一且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课程内容需要更多反映最新的市场动态、行业趋势和技术发展。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种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现代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更多地采用实践导向、项目驱动和案例研究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往往面临师资力量不足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和行业背景,难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未能与现代教育需求同步更新。

(五)实践资源不足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但许多高职院校在实践资源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包括缺乏足够的实验室、创新工作室、企业实习机会等。资源的不足限制了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应用和实践他们创新想法。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一方面,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这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影响了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

(六)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一些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评估,而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只能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七)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是落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但许多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存在机制不健全、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限制了学生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也影响了教育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之间的紧密结合。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对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一)学生中心原则

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这意味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风格和职业规划,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课程不仅传授知识,还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发展。遵循学生中心原则,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二)实践导向原则

双创课程设置遵循实践导向原则,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一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充分考虑创新创业的实践特性,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项目驱动和实习实训等,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实践导向原则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需要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课程设计跨越不同学科,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和解决问题。这一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充分考虑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同一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

(四)市场导向原则

双创课程设置的市场导向原则强调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市场和行业需求,确保教育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这一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密切关注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将这些需求纳入课程设计中。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持续改进原则

双创课程设置的持续改进原则强调课程体系应具备动态性和开放性,根据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和教学反馈进行持续优化和更新。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不断关注社会发展、行业动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其时效性和有效性。

四、高职院校“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一)思创融合:构建“三阶段衔接式”的双创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有效衔接的“三阶段衔接式”课程思政体系。

1.第一阶段,在创新创业知识学习阶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这些价值观不仅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通过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知识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4]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2.第二阶段,在创新创业实践阶段,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闯会创。这样的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这也是思政教育实践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第三阶段,在创业就业阶段,需要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一阶段是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刻。通过思政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践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可以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同时,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阶段衔接式”的双创课程思政体系旨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还可以塑造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专创融合:构建“三层次递进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努力构建“三层次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这一体系遵循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明确双创教育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5]通过深度融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双创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过程,形成专业能力与双创能力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1.第一层次:面向一年级学生。对一年级新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等2门必修课程,以及创新思维方法等多门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双创意识。通过学习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机会,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2.第二层次:面向二年级学生。对二年级学生,将双创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中,对职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造。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双创能力。通过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引入实际案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创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开设了一系列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三层次: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了企业模式创新等12门课程,以提升他们的双创实战能力。这些课程针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进行深度培养,提供有关创业策略、商业模式、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实战演练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全过程,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同时,还与行业企业合作,邀请企业家、创业者等实战经验丰富的人士参与授课或开展讲座,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在构建“三层次递进式”的课程体系过程中,注重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发展趋势和创新创业案例融入课程中,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前沿知识和技能。同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此外,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多元评价,推动课堂革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情况。

“三层次递进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旨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分层次、递进式的教学设计,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化、完整化的课程体系。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这一体系还有助于推动课堂革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

(三)实创融合:构建“三平台共享式”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

在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训练的深度融合,要构建“三平台共享式”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这一体系的目标是整合校内外的资源,打造实验开放平台、技能竞赛平台和创业孵化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1.实验开放平台。实验开放平台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学校现有的2个国家级实验中心和实验(训)中心,通过开展课内实验项目和实验室开放项目,打造“实验中心+实验项目”实验开放平台。这一平台旨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资源和实验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将不断更新实验设备和技术,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

2.技能竞赛平台。技能竞赛平台是另一个关键环节。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社团,通过开展双创大赛和技能竞赛,打造“师生共创+分类实施”的双创训练平台。这一平台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同时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此外,还将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担任评委,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3.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孵化平台是该体系的最终目标。依托孵化基地和协同企业、孵化园等资源,通过开展项目孵化和顶岗实习,打造“创新实战+职业技能”创业孵化平台。这一平台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创业环境,使他们能够亲身参与创业的全过程;将提供一系列的创业辅导和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还将与行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构建“三平台共享式”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过程中,注重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整合校内的实验(训)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学生社团等资源,以及校外的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单位等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圈。通过这样的整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三平台共享式”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旨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训练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三大平台,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训练体系。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一体系还有助于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思创、专创、实创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不仅符合当前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思创、专创、实创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更具实践性的教育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这种融合教育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更加紧密地对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高职院校应把握机遇,勇于创新,积极推进“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参考文献:

[1]贺书品.创新创业2.0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升级版的实施策略[J].高教学刊,2021,7(12):34-37.

[2]李海东.融合与创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3):42-51.

[3]黄德斌.“双创”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思创”融合教学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3):126-128.

[4]刘晓旭.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J].就业与保障,2021(9):82-83.

[5]韩燕霞.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问题反思与重构[J].江苏高教,2022(12):122-127.

◎编辑 马花萍

①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四方协同、三创融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131)。

作者简介:盛振文(1965—),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山东协和学院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徐丽丽(199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双创课程体系院校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