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4-07-12 12:37刘艳
家长·下 2024年6期

刘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不断改革传统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施多维度的思维引导,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探索。教师应该面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求,积极探索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打造特色思维训练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和深度探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比较重要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应重点设计教学指导活动,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高效化训练,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训练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学习成绩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数学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具备强大的思维能力更为关键。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教学活动,既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和公式,进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又能使学生在面对各种数学问题时迅速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从而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激活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教师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创新设计多种教学活动,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勇于创新,促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数学问题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造。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思考,促使他们在实践分析中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正确率。同时,教师开展思维能力训练,还能使小学生快速提炼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完成数学建模,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二、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措施

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准确定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措施,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探究、多维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进行系统分析。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现实需求,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并结合情境内容提出引导性问题,对学生实施情境化思维训练,促进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指导效果。鉴于此,数学教师应当站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视角上设计数学生活化问题,借引导性问题对学生实施典型的发散思维训练,优化教学指导成效,带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分析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内在关联,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筛选相关教学素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描述生活化情境,如“假设大家是学校的小小园艺师,负责设计和规划校园里的一个小花园。现在花园内需要设计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区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到花园里看一看应该怎样规划吧!”在描述生活化情境后,教师提出观察生活方面的问题,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在哪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身影?它们被用在了什么地方?”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视角出发,关联生活化的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如果想在这个小花园里建造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坛,我们需要确保它的对边是平行的。你们能想出什么方法来验证花坛的四边是否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中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边平行、对边相等进行思考和探索,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生活化情境教学的逐层次推进,教师还可以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数学视角,关联其他元素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究,如“作为园艺师,你们会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来设计这个花坛?它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在小花园的哪些地方发挥作用?这些应用主要表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在此过程中,发挥多维问题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从多角度思考与平行四边形相关的内容,并进一步感知其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这不仅能全面优化数学教学指导成效,提升思维能力训练效果,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设计数学闯关竞赛,开展敏捷思维训练

在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中,学生敏捷性思维的培养是比较关键的元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表现等开展闯关竞赛活动,合理化地实施敏捷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快速反应、高效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深度和理解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将闯关竞赛教学活动作为基础设计敏捷思维训练活动,凸显数学思维训练的教学特色,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探索和实践。

例如,在小学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实践中,从对学生实施敏捷思维训练的视角来看,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数学闯关竞赛题,在竞赛中分析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和解题速度,确保学生在数学竞赛中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的状态,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指导活动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在数学竞赛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多层次的闯关训练题,如第一关设计为基础加减法;第二关设计为进位与借位加减法;第三关设计为多位小数加减法;第四关设计为混合运算数学题;第五关设计为解决实际问题类型的数学题等。这样便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思维训练效果,系统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高效性,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在设计多维闯关训练题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计算,使他们尽量高效率、高准确性地完成闯关训练活动,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发展,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指导成效。

(三)引入典型的生活案例,培养数学建模思维

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密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教师可以引入典型的生活案例,鼓励学生从生活化的案例中提取数学元素,完成数学建模,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在实际开展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系统地分析数学知识点与生活内容的内在关联,然后以此为基础选择典型的生活案例。案例内容要形象、具体,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启发作用,有效锻炼其数学抽象和建模思维的能力,为学生高效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实践创造条件,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指导活动的整体质量。

例如,在“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从思维训练的视角引入生活中的教学案例,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典型的购物问题案例,如“小明去超市购物,他买了3个苹果和2个橙子,总共花费了11元。已知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大家能求出每个橙子的价格吗?”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典型的生活案例,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尝试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所提炼的方程模型完成对数学问题的求解,深化对方程问题的认识。

基于对生活案例的应用和数学建模的指导,在学生形成对课程知识的初步认识后,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加丰富的数学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建模完成求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效果,进一步优化数学建模教学指导效果,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四)设计探究任务,落实逻辑思维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需求设计综合性的探究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和系统探索,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深入地解析课程内容,根据教学需求和逻辑思维训练的现实需求设计探究任务,以任务驱动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逐层思考和探索,切实提升数学教学整体质量。

例如,在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解析课程内容,然后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视角出发设计多层次的综合性探究任务,使学生通过层层推导认识和理解圆锥体积推导过程的逻辑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按照从复习导入到直观猜想再到逻辑推理的思路设计层次性任务。具体任务如下。

任务1:让学生回顾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V=πr2h(其中r为底面半径,h为高),讨论其推导过程。

任务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使用水或沙子填充圆锥形容器,然后将其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观察两者体积的关系。基于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猜想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关系,估算出圆锥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积的1/3。

任务3:使用几何软件展示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利用动态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圆柱体积公式和实验结果,通过逻辑推理来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例如,设想一个圆锥是由无数个同心圆堆叠而成,每个圆的面积与其到圆锥顶点的距离成正比,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为圆柱体积的1/3。

任务4:给出圆锥底面半径和高的具体数值,让学生应用圆锥体积公式进行计算,提供与圆锥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沙堆的体积、粮仓的容量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在综合性探究任务的基础上,教师不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推导问题的具体过程,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教学指导效果,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改革教学评价活动,优化设计评价指标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还是教学质量的反馈。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改革教学评价活动,优化设计评价指标。

首先,教学评价不应仅局限于笔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价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设计更具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评价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分类、构造反例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教师应当从单一的知识掌握情况拓展到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考查,利用多维度、更全面的评价指标,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探索精神。

最后,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式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评价时应当充分尊重这些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改革教学评价活动和优化设计评价指标,不仅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有效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数学内容,使其高效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准确定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现实需求,以此为基础创新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法,突出思维训练教学的特色,全面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指导成效。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开展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积极探索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保障数学教学活动高效开展,提升数学综合思维训练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