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孩子沉迷于“萝卜刀”玩具,对他人随意戳、刺;误食磁力珠、磁力笔的零部件,导致肠道穿孔;用添加有毒硼砂的水晶彩泥做手工,对健康造成长期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有毒有害的“网红”玩具和文具造成的安全事件频现,令人触目惊心。为保障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全国妇联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各地进一步加强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安全管理,要求加大“网红”玩具、学生文具用品抽查检查力度,严禁劣质有害产品进入校园。
严禁劣质有害产品进入校园
通知强调,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相应职责。一方面,要会同公安、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查堵存在物理危害、化学危害、可燃性危害以及不良行为引导的玩具产品和学生用品,为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指导学校严格校园日常管理,严禁劣质有害产品进入校园。对于集中采购的各类教玩具和学生用品,要建立“双审查”责任制,把牢质量、安全、健康的第一道关口。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研究解决。
家校社应如何协同发力?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我们现在除了要从生产、销售、流通端去监管,还要管好终端的使用。比如说在学校里面应该怎样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不要使用和购买有安全隐患的儿童玩具产品,如何正确地使用文具产品。对于学校来说,首先要发挥学校的规则和大课堂的优势,让中小学生都知道哪些是可以玩的,哪些是不可以玩的,哪些是在特定的区域可以玩的。对学生家长来说,要通过自身行为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比如说购买儿童玩具、学生用品的时候,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不要在街边的小摊购买。因为小商贩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相对淡薄,如果从正规的商场、超市、网络渠道购买,相对来说安全系数会高一些。家长在给孩子买文具和玩具的时候尽量不要购买存在安全隐患的商品,如有尖锐棱角、明显刺激性气味的产品。家长要从自身做起,教会孩子相关的安全意识。只有学校和家长联合起来,充分地发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优势,才能真正帮助未成年人安全地使用儿童玩具、学生用品,才能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用品安全问题
未成年人玩劣质的儿童玩具,造成安全事故,是一个老问题。有关监管部门去管一阵子,相关的生产企业和经营者收敛一阵子,这个问题就会好一阵子。但等监管过后,这些商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又会重操旧业,通过网络、小商小贩又去生产和销售劣质的儿童玩具、学生用品,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陈音江表示,劣质产品生产厂家很多都是这种小厂家、小作坊,是隐蔽性生产,它的销售渠道有的是通过网络销售,有的是通过校园周边的小商小贩销售,监管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使用的时候,它是针对广大的未成年人,这个群体的范围又特别广,所以无论是从监管还是从最后的整治来看,这种问题要彻底解决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危害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有关部门都应当重视,而不是说一阵风地监管、一阵风地教育,要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监管和常态化的教育。有关部门要把这样的问题列入日常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陈音江说,“学校和家长也必须把这种问题放到常态化的思维下去解决,学校里要长期有这种安全教育的活动,家长也要时刻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尤其是对这种玩具、学生用品的安全认知、注意事项,只有社会各方长期地、常态化地去关心和关注这个问题,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的安全问题才能够真正地从根源上得到有效的解决。”
转载自《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