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凤
“读思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可行性等特点,其能够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提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参考,让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素质教育背景下,怎样把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课题。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将“读思达”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具有切实可行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表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构建学习闭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读思达”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详细探讨。
一、“读思达”的含义解读
(一)“读思达”的含义
“读思达”教学模式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经历从阅读到思考再到表达的完整过程,让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必备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读思达”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
1.阅读。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方面,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对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知识输入水平,为学生后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思考。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需要思考,特别是数学这一科目,它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刚接触的时候会觉得比较困难。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更要开动头脑,把抽象的知识进行灵活转换,使其变得具象易理解,然后主动思考、探索实践,以此高效地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3.表达。
表达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使他们能够根据问题分析出解决方法,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并且和别人进行交流和协作。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他们在生活中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闭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读思达”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进行数学阅读,发现、提出问题
数学阅读是一种认知输入方式,它的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画等内容都看一遍,然后细心地去捕捉其中蕴含的信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但不能替代学生,尤其是不能开展灌输式教学,而是要借助数学阅读,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读懂题干,分析数学文本中的图画、文字等内容,发现其中的关键信息,并在精细化阅读中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模型。
例如,在讲解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具体的题目,将其中的关键词圈画标识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行程问题上,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标识,圈画出题目中的重点字句,如题目中的总时长、总路程、少用分钟数、倍等相关表述。教师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在数学阅读中,教师还可以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阅读技巧,如指导学生用勾画或列表格的形式罗列清楚题目中的各种数据关系。例如,在讲解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时,针对摸球问题,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三名学生轮流摸球,每次抽出一个球并记录其颜色,每人有20次摸球机会。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列表格的形式将三名学生的摸球结果记录下来,然后绘制数据表格,直接对比各自数据,以快速得出盒子里共有多少个红球、黄球、蓝球。这种列表的形式既能够让相对烦琐冗长的题目信息变得清晰化,也能够进一步降低学生解答问题的难度。
(二)深入开展思考,分析、研究问题
1.梳理问题逻辑。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经历从知识输入到知识分析,再到内容输出的全过程。教师要认识到阅读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阅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有效途径,思考则是启发学生进一步开展深层次阅读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思维理解为学生和题目进行的深入交谈。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数学问题时往往难以独立思考,难以有效梳理知识脉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启发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图表结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题目内容和自身的知识架构思考文本信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讲解分数除法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初学习时往往难度较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进行思考,或者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对题目中的信息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并尝试总结题目中的逻辑信息。例如,题目中图书馆有1/5的科技类图书,1/3的文艺类图书。目前已知该图书馆科技类图书和文艺类图书的总数为960本,请问该图书馆共有多少本图书?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逐层梳理题目信息,将该图书馆的书目划分为科技类图书、文艺类图书和其他类图书,其中科技类图书为1/5,文艺类图书为1/3,其他图书为1-1/5-1/3。现在已知该图书馆中科技类图书和文艺类图书共960本,通过逆向思考得出图书馆的藏书总数,即960÷(1/3+1/5)=1800(本)。
又如,在讲解乘法分配律时,许多学生面对提取公因数这个问题时往往较难有所突破,对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乘积的角度进行转换。这能使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更加简单,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通过思维转化来解决学习难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2.开展独立思考。
在新课改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主动性,激励学生更加独立地开展思考探究。
例如,在讲解周长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情境。比如,“春天到了,小明的妈妈想在院子中栽种草莓,于是便让小明测量院子里的空地周长,以此判断需要购买多少株草莓苗。小明测量后发现院子空地的长为2米宽为1.3米,大家可以帮助小明计算空地的周长吗?大家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这种具有较强生活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又如,在讲解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知识进行反思,再思考怎样将其与求解梯形面积联系起来。在思考实践中,学生能够将梯形转化为已知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等图形的结合,再利用已知面积公式的图形进行加减计算,这样便能得出梯形面积。在总结归纳后,有学生指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可以先计算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除2,这样就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分析问题、大胆想象、灵活迁移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推进数学表达,论证、解决问题
1.集体交流。
在表达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开展合作促学是解决学习问题的有效方式。在集体交流中,学生能够碰撞思维、厘清思路、探得解题方法,这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认识是有益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之后进行集体交流和协作,以此解决问题。
例如,在计算梯形面积时,多数学生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之后,已经对“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换成已知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个解题思路形成清晰的认知。这时候,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尽可能多地提出不同的转换方法,并通过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思路。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纷纷展现出个性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看法。面对不同看法,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分工合作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邀请各小组成员选一名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向其他小组展示本小组的研究结论。通过各小组交流互动,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开阔,进一步了解拼接法,割补法等方式。在交流互动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踊跃表达,有效锻炼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随堂练习。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随堂练习来考查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效果。教师可以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升。在问题设置上,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本节教学内容的核心,指导学生对问题中的条件进行分析,掌握主题的要点,对问题进行梳理,同时列举出相应的公式,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解题。随堂练习能够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查漏补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布置作业。
作业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其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路,起到检验反馈的效果。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可以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设计基础型、提高型、拓展型作业,让学生在相对开放的作业选择上积极思考、不断进步。
(四)设计问题导学单,促进读思达联动
问题导学单往往以图片、文字、表格、数据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导学单,能够集导读、引思、激趣、促学于一身,有利于更好地为读思达的联动融合提供支持。学生需要结合问题导学单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深入细致地阅读观察。这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导学单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圆心位置等相关内容。学生根据问题导学单的指引,层层递进地总结归纳圆的相关知识。这能够将阅读、思考、表达联动起来,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教师还可以在问题导学单上设置若干个问题线索,如:什么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并不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需要经过阅读、思考、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来获得信息,抽丝剥茧地寻找答案。
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辩论题。例如,有学生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后对“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的观点存在争议,教师可以以此为讨论焦点,带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方式验证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观点阐述。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不同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微辩论,鼓励学生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读思达联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
(五)读思达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读思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做好“读思达”的联动配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实现高质量的内容输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以达促思、以达促读。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将问题想透彻、想明白,不盲从、不依赖,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化吸收成为自己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讲理由、说思路,起初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能相对薄弱,这时候,教师就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进行锻炼、积累、创新、尝试,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小学数学知识点较多,题型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有时一个题目中包含了多个数学知识点,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很吃力。对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先认真读题,了解题目考查的要点,研究解题思路,然后对解题步骤进行分解,分析题目的逻辑,加深学生对该类型题目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结语
教师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用“读思达”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发现问题、更加主动地探究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1.福建省霞浦县教育科研项目“低中年级数学‘读思达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X-064)的研究成果;2.福建省宁德市“十四五”基础教育科研项目“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2023JJK06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