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2024-07-12 12:37杨永明
家长·下 2024年6期

杨永明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变革,初中数学教学也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有效调整、改善与革新。推广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正是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构建整体化、系统化、综合化、高效化的课堂,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简要介绍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存在的不足,包括内容设计缺乏一体性、学生主体性凸显不够、评价和教学实践脱节等,从以教学目标为指引合理设计“教—学—评”内容、基于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教—学—评”活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循环过程的维度探讨相应的教学创新优化策略。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评”一体化指教学、学习以及评价三者之间实现有效协调与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一体化实际上是基于一致性原则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其反映了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习问题与任务、课程实施、学习活动与方法、课程评价、学习标准与检测等内容。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教—学—评”一体化中积极贯彻和践行一致化原则,将目标作为连接教学和评价的关键,以教学为指导、以学习为反馈、以评价为反映教和学的过程与结果的标准,全方位构建系统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避免师生或者教学活动、评价机制有所脱节的现象。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评价需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与各方面,同时评价内容需要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深度契合,教学和评价需要在目标维度上保持一致,评价任务的设计、执行与反馈则要直接和教学活动相关联。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具有极强的整合性,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明确目标的导向作用,强调持续和动态调整。其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既能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密切互动,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动态化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综合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促进教学与学习的深入互动,助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推动教学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的建立,实现教学目标的精确定位,促进教学评价改革,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不足

当前,“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设计缺乏一体性

“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实现全过程、全方位一致,从而构建具有一体性的教学活动,让教学、学习、评价实现有效统一。然而部分教师在内容设计上却忽视了一体性,要么缺乏良好的一体性意识,要么只关注教与学的一体性设计,忽视了评价与教学的一致性。如果设计维度缺乏统一与协调,教学目标、内容、活动以及评价自然就很难实现有效统一,不利于“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有效构建和实施,影响数学教学质量与效果,难以达到令师生满意的效果。

(二)学生主体性凸显不够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有必要。一方面,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开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让教师的教授目标去对接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与良好成长;另一方面,教学评价必然需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成长与收获展开,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收获。然而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对学生主体性的认知与把握不到位,缺乏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的良好意识,并没有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始终围绕学生合理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导致学生较为被动,同时很难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评的有效结合与统一。

(三)评价和教学实践脱节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主要发挥着反映教学情况和结果以及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依据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需要对教学评价予以重视,而且要确保评价和教学实践紧密贴合,以此保障评价的有效性,真正实现教、学、评的高度一致。但是,目前评价和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并不少见,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脱离学生实际、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不统一、评价方式不适合教学活动等。这导致教学评价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影响“教—学—评”一体化实践,影响实际教学效果,不利于后续教学的有效改善和优化。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优化策略

(一)以教学目标为指引,合理设计“教—学—评”内容

为了保障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得以高质量开展和实施,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科学合理的设计指导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落实。

1.教学分析。

首先,确立教学目标。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数学基础、兴趣喜好、学习能力等,再结合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从多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设计,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奠定稳固根基。

其次,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以适应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合理确定重难点内容,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科学构建具有系统性、递进性的知识结构。以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延伸设计核心素养相关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不仅在覆盖范围、兴趣喜好、难度递进等方面适合学生,还要依托内容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最后,设计评价目标与评价标准。“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教师需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引,深化评价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强调以生为本原则,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深化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始终围绕学生,实现全面对接,确保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有效反应;另一方面,将评价融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与各方面,兼顾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强化教学与评价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评价,依托评价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从而真正在设计层面上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2.教学案例。

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前,教师提前做好相应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工作。

首先,设计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减法运算相关知识,同时他们对小学时期的四则混合运算也已经较为熟悉,教师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并将减法统一成加法再写成代数和的形式,同时明确对学生数学抽象能力、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目标。

其次,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尽量将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的生活元素融入其中,确保教授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内容达到统一,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保留各加数的性质符号、去掉括号并将加号省略,以形成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积累计算经验。

再次,合理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将有理数加减混合式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观察有无相反数或同号、运用交换和结合律达到相反数相加或同号相加、写出结果的顺序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

最后,设计教学评价方案。教师先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再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体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确保评价范围有效覆盖全体学生、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同时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设计具体的评价要点,以此确保过程性评价得到有效落实。

(二)基于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教—学—评”活动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主体地位加以重视与尊重,并基于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相应的“教—学—评”活动,着重围绕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对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评价重点进行调整。这样既能切实增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体性,又能确保学生有良好学习体验与收获,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探究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考虑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进而通过合适而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以自评、互评、他评的形式确保最终评价结果足够客观与准确。一方面,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和学生的良好互动,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索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发展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引学生对学习目标、评价指标等形成全面了解,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思考,从而帮助学生从结果层面深化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明确地进行探究、思考、掌握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该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构建,以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在课堂伊始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图片,并基于图片创设情境,通过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利用章前图中的“丢番图的年龄问题”创设情境,并开展猜年龄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引学生从情境出发,思考遇到这种问题应当怎么解决,从而引导学生根据小学学过的相关方程知识列出方程,引入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内容。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从情境出发,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与表达式进行探究,准确把握一元一次方程中未知数及其指数的要求,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以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时等式仍然成立的基本性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了小组合作法以及情境教学法,基于多媒体课件内容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中去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协作探讨,一起对新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良好体验,促进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素养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围绕学生强化评价,给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机会,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学习成果,从而实现对教学质量、学习效果、教学与学习的一致性的综合评价,真正做到围绕学生打造一体化课堂。

(三)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循环过程

“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教师需要以构建一体化循环过程为重点,在实现教授、学习、评价高度一致的同时形成良好循环,以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围绕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反馈教学目标与方案调整。“教—学—评”一体化循环有助于教学水平的螺旋式提升,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实现数学成绩的提升以及综合素养的发展。

在一体化循环中,教师需要以学情与教材分析为基础,以教学目标设置为前提,以教学评价任务设计为指导,以评价设计为关键,以制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为重点,以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为载体,以评价反思为反馈,实现对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循环式组织和优化,不断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毫无疑问,评价是这一循环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不仅能将教与学串联起来,对比分析两者的衔接契合情况,还能为后续教学的优化改善提供依据,从而为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发展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教师需要以教学和学习活动作为评价的依据,坚持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评价原则,和学生一起进行反思与评价,对自身组织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与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并在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基于评价进行教学调整,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是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师需要全面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与解读,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涵与要求,主动尝试通过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契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创新与改善策略,逐步推动数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