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婉惜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方式不断变革与创新,诸多创新型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至关重要。生活化理念作为一种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注重实际应用的教育方法,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够促进数学教学改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入生活化理念,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探讨如何借助生活化理念,实现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建构,以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数学学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也比较抽象和理论化,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以及缺乏实践应用的教学方式,使得许多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逐渐对数学感到厌倦和害怕。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二是如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挑战,生活化理念仿佛“一剂良药”,能够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和融合,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助推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建构。
二、生活化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儿童期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表现为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生活化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正是基于这些特征而展开的。生活化理念符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抽象。生活化理念则强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分数、小数等往往难以理解,而生活化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联系,让学生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同时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分数”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有一个苹果,将其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半个苹果,也就是二分之一。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学习,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分数的含义。要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就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而形成更加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生活化教学理念则强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当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会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三、生活化理念下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建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借助生活插曲,轻松开启新课。
生活插曲是指那些发生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知识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小故事、小事件或常见现象。这些插曲往往是学生所熟悉的,容易激发他们的共鸣和兴趣。教师将这些生活插曲融入数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以“小数乘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与父母去超市买东西的情境,包括买的物品及价格分别是多少,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特定的生活插曲来轻松开启新课:“有一天,小明和父母去超市购物,结账时发现商品的价格都是小数,其中苹果每斤2.5元,香蕉每斤1.8元,每瓶牛奶4.5元。他们买了2斤苹果和3斤香蕉,一共需要多少钱?”
在课堂上,教师先描述这个生活插曲,让学生带入超市购物的情境中。这样的情境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兴趣。接着,教师可以根据上述情境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买了2斤苹果和3瓶牛奶,一共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入小数乘法的概念和方法,解释如何计算总价。问题本身具有实际意义,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最后,教师让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答案。这一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使他们对小数乘法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生活插曲的情境导入教学中,教师不仅能够轻松开启新课,还能够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模拟生活剧场,体验数学魅力。
生活剧场是一种模拟现实生活场景的教学模式,其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中学习数学,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种模拟生活剧场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确定位置”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电影院找座位”的生活剧场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电影院的模样,为学生准备电影票和座位号。每个学生手持一张电影票,上面标有具体的座位号,如“第三排第五座”等。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在“电影院”中找到自己的座位。
在参与模拟生活剧场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确定位置”的数学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行”和“列”的认识。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其他形式的生活剧场活动,如“超市购物找商品”“图书馆找书”等,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生活案例,深化知识理解
1.身边的数学奇迹:教学案例的生动展示。
数学常常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难以亲近,如果教师能够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展现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魅力,那么数学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符号和公式,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易于学生理解知识。比如,当学生看到一片树叶的对称美,或是观察到电梯上下移动时的平移现象时,便能够知道这些都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以“轴对称和平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树叶、花朵、蝴蝶、建筑物等,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的美和普遍性。然后,通过具体的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接着,教师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如剪纸、折纸等,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轴对称的特点。这一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入平移的概念,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平移现象,如电梯的升降、火车的行驶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和特点。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平移知识,如推动玩具车、滑动门窗等。最后,教师可以将轴对称和平移的知识结合起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或挑战任务,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到数学的有趣。
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不仅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2.揭示隐藏的规律:生活中发现数学之美。
日常生活中,数学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公式和数字,还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语言,一种揭示世界规律的工具。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充满乐趣和探索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圆柱与圆锥”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寻找圆柱和圆锥的影子。比如,学生可以观察家中的水桶、笔筒,这些物品的形状就是圆柱体,冰淇淋筒、圣诞帽等物品,则呈现出圆锥体的形状。在观察中,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形态,明白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教师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要设计成圆柱或圆锥的形状,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数学规律。以水桶为例,其设计成圆柱形状,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而且受力均匀,方便携带。而冰淇淋筒设计成圆锥形,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冰淇淋的形状,让人们在吃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品尝到冰淇淋的美味。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性质,还能明白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逐渐发现数学并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发现数学之美,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开展生活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1.设计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设计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数据处理”教学为例。这节课的特点是应用性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创设与数据处理相关的情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班级活动的投票,让他们亲身参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从而加深对数据处理知识的理解。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组织一次班级活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投票,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活动方案。在投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投票表格,并教授他们使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学生可以分别记录每个方案的支持人数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据处理的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最后,投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投票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使用条形图、饼图等图表来展示投票结果,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据处理的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这种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2.将数学理论转化为实用技能。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将数学理论转化为实用技能。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以“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为例。这节课主要教授学生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数据,这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实用的技能。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这些技能。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班级调查活动,让学生收集并整理班级同学的一些数据,如年龄、身高、体重、最喜欢的科目等。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表示这些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选择和使用图表,还能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如分析班级同学的年龄分布,找出哪个年龄段的学生最多;分析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科目,看看哪个科目最受欢迎。这样的分析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深层含义,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这节课的知识,还能将数学力量转化为实用技能,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同时,这样的活动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理念不仅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在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和数字,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富有趣味性的知识。生活化理念的应用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数学世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