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矩弘 韩建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红色报刊图像新闻出版史料整理与研究(1921—1949)”(23BXW011)
作者信息:陈矩弘(1973— ),男,江西石城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主题出版、出版文化、出版史;韩建民(1964— ),男,河北献县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主题出版、国际出版。
【摘要】新时代主题出版承载着阐释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以及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为此,主题出版要通过转变叙事方式以提升叙事能力、强化育人和全民阅读功能以提升民众素养、推动“走出去”以提升国际话语权、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以推进自身转型升级。在践行过程中,主题出版要统筹把握好政治性与文化性、学术性与大众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传统主题图书和融媒体主题出版产品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主题出版 中国式现代化 职责使命 践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4)6-005-09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6.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和重要标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的全新探索和实践。主题出版承担着配合党和国家重要主题宣传的特殊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主力军角色。《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做强做优主题出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策划和出版一批党的创新理论读物,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出版精品和多层次作品体系,“更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2]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题出版如何应对时代之变,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本文拟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题出版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进行整体性考察和梳理,并对其践行路径及要平衡和处理好的关系问题展开学理性探讨,以期为推动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和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参考。
一、主题出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职责使命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崇高使命,也是主题出版的重要导向之一。新时代主题出版必须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推动出版融合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1. 政治使命:阐释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主题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创新实践和发展,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始终是党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3]
首先,主题出版的目的与功效决定了其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重要传播媒介。主题出版通过规模化出版和聚集性呈现的方式,能够使国内读者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增强理论自信,还可为国外读者建构起一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使其能更全面地了解现代化理论中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因此,新时代主题出版必须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任务,深入阐释和宣传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
其次,作为党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喉舌,主题出版承载着引导主流思想舆论、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对于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马克思曾有过精辟的阐释:“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4]习近平总书记用“党的前途命运”来强调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主流思想舆论与意识形态密切关联,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国际方面,面临着外部敌对势力的打压、围堵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国内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兴社交媒体的崛起在带来日益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同时,也造成信息的芜杂以及舆论生态的复杂和多元。新的舆论生态环境在为主题出版提供更大展示舞台和书写空间的同时,也为其引导主流思想舆论带来严峻挑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主题出版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方面要担当起“定盘星”角色。近年来国内出版机构推出一批深受大众欢迎的主题出版物,如《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红色家书》《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的作用。但当前我国主题出版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图书产品选题过于宏大且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对党的创新理论阐释缺乏学术性、学理性和系统性,人物叙事缺乏鲜活性和真实感,语言表述刻板有余灵动不足等。“情者文之经”,主题出版如何在宣导主流思想舆论方面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怡人,值得出版行业关注和思考。
2. 社会使命:助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主题出版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选题策划和内容布局上与党和国家意志、战略形成某种必然联系,并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出版活动。主题出版横跨学术出版、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在传播科技创新成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育新人”和全民阅读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使命。
首先,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国内出版机构策划了众多科技、经济类主题图书,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大飞机出版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60万米高空看中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名片》、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澎湃力量》等,都是主题出版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明证。新时代主题出版要继续坚持经济建设“稳增长、稳就业、稳市场”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战略以及在此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选题策划和出版工作。
其次,助力和推动“育新人”工作。现代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由人所具有的现代思想观念、现代道德观念、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所构成的”。[5]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培养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较高科学和文化素养的人才。新时代主题出版要从战略高度做好选题策划和营销推广工作,通过持续策划和供给高质量的主题出版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知识和文化需求,提高民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最后,引领和服务全民阅读。全民阅读是推动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提升民众科学文化素养的一项重要和基础性工程。主题出版与全民阅读在内部机理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二者都积极引领社会向上向善,[6]在拓宽视野、启迪智慧、提升思想、涵育民族精神、滋养浩然之气、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主题出版和全民阅读是促成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纷纷办报办刊、译介“西书”、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引领推动全民阅读新风尚。民众对先进文化知识的渴求反过来助推主题出版的繁荣,各地出版了一大批宣传马列主义和先进思想文化的进步书刊,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新时代主题出版要继续在引领和助力全民阅读上担当使命,要以人民需求为中心,“优化供给观”,[7]持续提高出版供给和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 文化使命:传承创新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要素,其中文化是探求中国式现代化上层建筑逻辑的关键要素。[8]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脉,需要传承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主题出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及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和展示出来;同时,又要秉持科学的扬弃观,对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选择地加以继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努力提高主题出版产品的严肃性、思想性和学术性。
主题出版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主题出版要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参与文化强国建设。其中,加强主题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彰显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9]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主题出版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加强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出版管理机制,加大对主题出版的创新投入,加强主题出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出版企业与官方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智库共建主题出版研发机构,加强主题出版内容资源规划整合力度,创新出版选题、内容、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等,进一步激发出版活力。
4. 外宣使命: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话语权
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曾提出“话语权力理论”,认为权力与话语密不可分,权力生产了话语,话语反过来为权力带来合法性。[10]当前,我国国际话语权与国家实力和地位尚不匹配。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和优先发展起来的现代传播体系,主导着国际话语权,形成当今世界西方话语垄断的现实图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优势地位,通过“污名化”“安全化”等战略,扭曲中国国际形象,大肆污蔑、抹黑、打压中国,诋毁中国国际声誉,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成为当前我国新闻出版界开展国际传播的重点任务。主题出版兼具时政性、时代性、时效性、学术性等特征,在开展国际传播、引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时代主题出版已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抓手,在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权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取得显著实效,输出了一批让国外读者叫好的优质图书产品,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瞬间回眸:影像中的变迁》《摆脱贫困》《最美逆行者》等,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但主题出版“走出去”的整体实力还不强,在海外市场能“叫得响”的图书品种不多,还存在一些亟须弥补的短板。一是对外出版资源分散,主题出版“走出去”多为“单打独斗”,未能形成整体合力;二是主题出版对外传播的针对性还不强,部分主题图书选题不够精准,未能与所在国家的读者真正建立有效衔接;三是主题出版“走出去”视野不够开阔,现有出口海外的部分主题图书偏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粗线条勾勒,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发掘和阐释还不够深入,对当代中国文化展示不足。主题出版国际化发展和对外传播效果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出版行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5. 立身使命:强化创新驱动,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与出版之间存在双重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出版作为支撑和重要服务力量;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出版业自身推进现代化建设。[11]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自身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主题出版作为出版“重器”,在承担政治、社会、科技、文化、外宣等各项使命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积极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
当下我国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初显成效,参与主体、力量格局、产品体系都有了整体性跃升,一批有思想高度、学理深度、情感温度、传播热度、市场效度的精品图书问世。但现有主题出版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如生产机制不够系统、运行机制不够合理、动力机制不足、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完善、数字赋能不够彰显、市场效能不够突出等。反映在出版市场上,主要表现为震撼力作、流量热品、畅销精品数量偏少,“双效”俱佳的优质主题出版产品供给不足。对此,主题出版要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提升创作质量和水平,策划推出更多学术含量高又具有亲和力的精品图书。
技术是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下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加速融入出版行业,为出版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主题出版要充分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着力构建出版数字化发展新格局,通过融合出版和全媒体编辑等方式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丰富多样的产品形态,提升内容质量和服务效能,切实“做强做优主题出版”。
二、主题出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践行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突破“西方中心主义”叙事体系,构建与我国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体系,迫切需要加强主题出版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能力。在具体实践路径上,主题出版要通过转变叙事方式以提升叙事能力、强化育人和全民阅读功能以提升民众素养、推动“走出去”以提升国际话语权、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以推进自身转型升级。
1. 提升主题出版叙事能力,构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
主题出版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媒介资源,应积极参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不断发挥主体性作用为其理论传播服务。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要在明确的问题意识与叙事逻辑下规划选题和叙事内容,要求主题出版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引导叙事主体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之间的共性和特殊性加以呈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还需要强化效果意识,需要编辑人员发挥协调作用,引导个性化叙事主体根据不同受众需求对叙事内容、叙事策略进行灵活、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最大限度提升主题出版物的传播效能。
(1)叙事主题上,由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叙事。以往主题出版选题、叙事习惯于追求宏大、时间跨度长,给人一种“站在历史尽头看全貌”之感。选题切口过大,必然导致需要传达的信息量过多,作者只能粗线条勾勒事物在长时间跨度中的大致轮廓,难以做到全面深入地探究事物发展的细节和深刻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故难以打动读者。新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呈现轻量化、多元化特点,主题出版需要打破以往陈旧的叙事体系,善于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小故事诠释大道理;需要坚持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成为叙事的主人公,从历史故事、文化传承、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多个层面,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语言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2)叙事内容上,由传播维度转向受众维度。无论出版形态和传播方式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出版业的制胜之道。新媒体时代,主题出版依然要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和法则,以高质量故事内容吸引目标受众。高质量的内容要契合时代要求、触碰主体心灵、满足受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需求呈现个性化和碎片化特征,主题出版需要依托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赋能,精准识别不同用户群体的真实需求,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策划多元的主题出版作品;需要着重打磨叙事内容,注重细节,力求以精彩的内容、感人的故事情节打动受众。
(3)叙事策略上,吸纳他者叙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主题出版要创新叙事策略,通过转变叙事视角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主题出版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中,不能仅仅自说自话,还应注重利用第三方效应,增加他者叙事。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他者”一词与西方哲学家萨特、波伏娃等人从认知层面定义的“他者”概念有所不同,这里特指基于国别特性而界定的外国公民。他者叙事指以他者为叙事主体,以他者所处的文化视角为参照,对叙事对象进行审视、抒写和评判。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红星照耀中国》即是以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并获得成功的典范。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共同推出的《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融媒体产品,将自带“他者”属性的“老外”设定为叙事主体,以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讲述中国共产党奋斗、成长的故事。该产品在Youtube、Twitter等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投放后迅速走红,总点击播放量高达9000万次,成为一部现象级外宣融媒体主题出版产品。[12]
2. 拓宽主题出版边界和版图,强化“育新人”和全民阅读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支撑,需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与以往侧重对党史、国史、军史及重大事件等传统题材的宣传和解读相比,当前主题出版在选题上有较大拓展,出版了一批阐释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技文化、当代中国现实与治国理政类选题的优秀作品。但整体看,已有主题类图书产品选题上仍偏重宏观层面,对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问题关注不够,内容上依然偏重理论性阐释和政策性宣讲,对受众的实际需求和接受情况关注较少。这类题材作品的实际影响范围往往局限于基础知识较好、专业学识水平较高的人群,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新时代主题出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有必要突破固有思维认知和旧有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的研究视野、更广的认知维度、更大的实践力度,拓宽题材边界与内容版图,探索和重构适应新时代的主题出版理论体系、行业范式、产业模式和出版格局。
首先,强化“育新人”功能。主题出版要围绕如何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展开顶层设计,充分开展学术争鸣,努力营造宽松、良好的创作氛围,激活编辑、作者策划、创作精品力作的精神动能。中外出版史证明,呼应时代召唤、体现时代精神的出版顶层设计,尊重社会发展内在要求、遵循作品创作规律的学术争鸣和出版活动,对提升作品质量和影响力作用巨大。如延安时期的《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等优秀主题出版物均与成功的顶层设计和深入调查研究密不可分。新时代主题出版作品需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上精准把握受众特点,针对性地推出不同类型的“育新人”作品,努力培育一批政治素养、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其次,助力全民阅读推广。阅读对于提高民众素养、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主题出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继续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尤其要进一步夯实和加强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群体的阅读推广和保障工作。主题出版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贯穿融入各类作品中,策划和出版一批站得高、看得远、有时代价值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主题图书,以推进和助力民族复兴大业。[13]主题出版要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的知识观和知识体系进行前瞻性引领,用品质出版和品位阅读培育时代新人,提高民众知识文化素养。
最后,聚焦科技和经济前沿。为破解美欧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科技打压和封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主题出版要展现时代担当,聚焦科技和经济前沿,密切关注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动向,重点关注集成电路与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力学、新材料等“卡脖子”领域的进展,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合作,推出一批科学普及类、应用研究类、基础理论研究类主题出版物。在科技主题图书的出版上,科技类出版社责无旁贷,要勇挑科技重担,勇攀科技主题出版高峰,以国家出台的重大科技政策为抓手,结合出版企业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聚焦高科技、挖掘新科普”,策划和出版一批高质量科技主题出版物,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
3. 推动主题出版“走出去”,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
主题出版肩负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外宣使命。近年来,我国出版“走出去”取得较大发展,以中宣部推出的“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为例,截至2022年年底,国内出版机构已通过该项目将版权输出到87个国家和地区,涉及55个语种。[14]一批阐释和宣传我国治国理政新理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主题图书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新时代主题出版要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以此作为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首先,加强主题出版“走出去”战略协同。针对主题出版“走出去”中存在的“单打独斗”问题,政府部门、出版单位、发行企业、出版智库、出版科研院所之间要加强战略协同和合作。政府主管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资助等方式和手段,激励出版企业做好主题出版“走出去”工作;出版企业要主动与发行力量加强沟通协调,在资源整合、渠道开拓、平台建设等层面开展深层次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出版智库和出版科研院所要合作研究主题出版对外传播策略,及时研判国际传播态势,加强国际出版市场调研和主题出版“走出去”课题研究,为深化主题出版“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其次,进一步推进中外版权合作,搭建国际版权交易特色平台。实践证明,版权合作是运用国际出版资源实现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一种有效途径。主题出版可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出版、合作拍摄、合作演出等项目,策划实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共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搭建权威性、特色化国际版权贸易平台,集中展示和输出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主题出版物,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如厦门外图集团聚焦国内图书版权输出“缺乏平台、客户难找”的行业痛点,搭建起图书版权国际贸易一站式平台“国际图书版权超市”,助力中国优秀图书版权便捷出海。通过开展中外版权合作,该企业成功将《少年陈景润》等一大批主题图书输出海外,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上取得良好效果。
当前世界局势瞬息万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这为主题出版“走出去”,深化对外合作带来严峻挑战。对此,主题出版要在继续巩固和推进“一带一路”出版联盟的基础上,开拓中外出版合作新思路。一是拓展合作对象和范围,深化与中国周边国家、中东欧地区、金砖国家的出版务实合作;二是开展多元合作,转变以往仅依靠单向、直接的内容输出倾向,通过实物出口、版权输出、项目带动、平台搭建、人员交流等多种方式,发展多元化的对外合作出版;三是创新对外传播内容和形式,重视发掘和提炼故事内容中具有共通性、共情性、普遍性的话题,立足出版传播对象国的特点,用世界听得懂、能共情的方式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做到既具“中国味”,又接“洋地气”。注重利用新媒体打造新视听,用新视听融合新表达,统筹好纸、网、微、端、屏,打通平台壁垒,运用全媒体手段推动主题出版“走出去”,有效提升传播内容的生动性、立体性和交互性。[15]
最后,大力推进数字版权贸易。当下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引起的数字革命正在重塑全球出版产业形态和版权贸易格局,国际版权贸易正转向以数字内容和数字传输手段为特征的新业态,传统版权贸易的版图逐渐被新兴的数字版权贸易挤占和蚕食。面对国际版权贸易形势的变化,出版企业要潜心研究和创作适合新兴媒体宣传的主题出版产品,大力开拓数字音乐、数字影视、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等多种形态的数字版权产品,丰富数字版权的应用场景,让数字版权贸易成为新时代主题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抓手。
4. 推进融合出版,打造融媒体主题出版精品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面对媒介环境的深刻变化,主题出版要加快推进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转型升级。融合出版是“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16]它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活动。技术赋能下,融合出版具有较好的知识服务功能,它可通过知识聚合的技术方式实现类似数据库出版物时间压缩的使用功效。[17]其核心特征是借助跨媒介叙事整合不同媒介资源优势,并形成完整的知识连续统一体,以适应媒介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受众的需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立体化呈现并提升其话语竞争力,出版传播者在借助主题出版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时,要把融合出版作为新媒介环境下提升信息传播效果和媒介叙事能力的新手段和新路径。
技术和内容是出版发展之两翼,缺一不可,出版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出版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8]新媒介环境下,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出版产品策划要主动融入互联网思维,做到主题厚重而不失趣味,表达权威又鲜活生动,核心观点显而不浅、深而不涩,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优质内容的高效、精准、多样化传播。同时,出版企业应积极营造调查研究之风,打造“带泥土味”的融媒体出版产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抒发群众心声、凝聚发展共识。以人民日报社推出的“青春正好 不负韶华”系列融媒体主题出版产品为例,该作品选取高铁列车长、致富带头人、“大国重器”研发人员、京剧传人等优秀青年和“时代楷模”,讲述其勇担时代重任的故事,充满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青春气息,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对“五四”精神的传承。
融媒体产品区别于传统产品的一大特征是互动性,融媒体主题出版物要适当借助技术赋能强化其社交功能,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如设置精彩观点的分享、评论、转发功能,以此提升吸引力和思想引领力。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主题出版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移动传播平台优势,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当下网民使用多、影响力大的平台发力,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题出版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主题出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把握和处理好政治性与文化性、学术性与大众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以及传统主题图书和融媒体主题出版产品之间的关系,要在坚定正确政治导向的前提下,提升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既要提高学术含量,又要做到通俗化。营销推广方面,主题出版要立足国内市场,积极面向国际市场,推动主题出版国际化。同时,要勇于开展技术革新,借助新媒体技术推进传统主题图书向融媒体出版产品转化。
1. 把握好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关系
主题出版兼具政治和文化属性,其中,政治性是主题出版的本质属性,文化性是主题出版的基础属性。主题出版中的主题并非一般的题材类型,而是具有特定内涵的主题,其中,政治导向性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主题出版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在宣传国家大政方针、传播主流价值观上发挥引领作用。文化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主题出版的文化性是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主题出版物价值的关键指标。主题出版文化性的提升要求其转变以往抽象空洞说教和宏大叙事的政治宣传方式,坚持扎根群众沃土、贴近群众生活、厚植人民情怀,策划和创作有生气、接地气、聚人气的作品。马克思曾在致德国作家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其作品存在着“席勒式”倾向,认为拉萨尔作品“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19]“席勒式”实际上是一种图解式的文艺创作模式,该模式试图用抽象的概念阐释社会观念或政治主张,故事缺乏现实感,缺少对生活细节的描述,降低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样,主题出版物也应力避“席勒式”说教,不能只做“单纯的传声筒”。
主题出版必须坚持政治性与文化性的辩证统一,过度强调主题出版的政治性而漠视文化性,抑或一味高扬文化性而刻意规避政治性皆不可取。当前国内一些主题出版物为了实现“走出去”,采用了“人文先行”的创作和叙事手法,意图规避政治性的言说,但并不意味着主题出版可以脱离政治而单纯从文化的角度去建构中国国际形象。[20]事实上,文化性与政治性密切关联,特别是对于主题出版,其创作过程中所撷取的各种文化资源如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均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政理念,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善政之要,惟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设官分职,选贤任能”的选人用人观等,都是中华民族独特且富有智慧的政治创造。因此,作为主题出版的两种基本属性,政治性和文化性相互促进,不可分离,主题出版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 平衡好学术性与大众性的关系
学术性与大众性关系的实质是提高与普及的问题,主题出版要平衡好这两种关系。首先,学术性是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主题出版选题一般都是重大题材,时代感和现实指导性强,需要遵循严格学术研究规范,借助学术力量提升专业性和思想性。主题出版物学术含量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品牌效应,延长出版物的生命周期。因此,新时代主题出版应顺势而为,坚定正确政治站位,提升学术品位,夯实学术性和专业性基础,坚持用专业学术的眼光解读重大题材,用严谨的话语逻辑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其次,大众性是主题出版拓展市场的必然要求。大众性要求主题出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创作接地气、有亲和力的作品。主题出版物增加学术含量和增加亲和力并不矛盾。[21]主题出版在提升专业学术品质的同时,要力避“曲高和寡”“孤芳自赏”,力求做到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与广大受众共鸣、共情、共振。
最后,主题出版要保持学术性与大众性的平衡。主题出版要有意义,但意义不能是空泛抽象的概念,要把抽象、宏大的意义与生动具体、真实可感的意义有机融合。有学者指出,主题出版若要真正发挥市场效应,就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按一般读者的需求策划和制作产品。[22]换言之,主题出版不能成为板着面孔、令人敬而远之的“高头讲章”,[23]而应成为有着丰富生动的叙事内容,饱含“泥土味”“烟火气”,受大众喜爱的高人气作品。为此,主题出版只有平衡好学术性和大众性之间的关系,才能策划出融思想性、科学性、严谨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的高质量主题出版产品。
3. 统筹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
市场性是主题出版的生命,推进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首先,主题出版要立足国内市场。中国不仅拥有超大规模人口优势,而且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出版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新时代主题出版要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加强对国内出版市场的调研,借助大数据技术实施差异化产品开发,精准预测和分析市场需求,根据不同目标受众推出不同题材、风格和类型的主题出版物,通过实施精准营销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主题出版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版国际化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主题出版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推动出版国际化方面有着独特作用。主题出版在满足国内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新时代主题出版要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建设,从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中提炼有全球性意义的话题,采用能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话语表述方式,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体系,实现出版传播内容的精准化和本土化。为此,主题出版“走出去”要围绕海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而信”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开展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建设。“听得懂”是要找准中外受众的话语共通点、价值共享点、情感共鸣点,用当地民众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进行传播;主题出版在开拓国际市场中要勇于突破传统的话语范式,进行话语创新,打造逻辑严密、表意准确、话语生动的叙事文本。“听得进”是要推动主题出版由宣传思维向故事思维转变,要宣讲中国故事,选择“一带一路”“脱贫致富”“生态治理”等与国际受众强相关的议题进行传播。“听而信”是要通过讲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理解、认可并接受中国式现代化,让外国民众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
4. 协调好传统主题图书与融媒体主题出版产品的关系
出版产品形态会直接影响受众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不同形态的出版物会给受众带来不同的观感体验。主题出版是体现时代性的出版活动,不仅题材内容、表达方式要反映时代精神、彰显时代风貌,产品形态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满足时代需要。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红军长征记》在运用先进排版技术提升传统纸质图书美学价值的同时,根据读者需求开发了电子版、音频版、视频版等融媒体产品,为读者提供多样化阅读选择。[24]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主题出版要及时转换思路,主动开展技术革新,促进传统出版转型和升级,大力推进出版融合,推动构建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当前我国主题出版以传统纸质形态的出版物为主。以近1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为例,2012年至2022年,主题出版物申报总数从1240种增加至2240种;2012年选题立项数为100种,2022年增加至160种,主题出版纸质出版物无论选题还是立项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然而,近10年主题出版数字内容产品的立项数却始终徘徊在20种左右,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主题出版数字内容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亟待加强。从主题出版物的阅读群体看,主要集中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以及部分接受主题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一些出版机构策划创作的主题出版图书尚未真正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全球图书出版行业发展态势看,国外出版机构对于新兴的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移动出版越来越重视,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全球出版业的市场份额正从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融媒体出版等新模式转移。基于此,当下我国主题出版要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协调好传统主题图书与融媒体主题出版产品的关系,在重新发掘传统图书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音视频、VR等各种新媒体技术,以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目标,积极拓展出版产品形态,打造更多专业、多元、优质的主题出版产品,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结语
新时代主题出版肩负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使命。为此,主题出版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深化“育新人”和全民阅读功能,以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中国式现代化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为了让世界人民读懂、理解、接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主题出版要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版权贸易,搭建中外版权交流合作平台助力“走出去”。在新媒介技术条件下,主题出版要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推动出版融合创新,重构出版价值链,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动能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践行过程中,主题出版要把握好政治性与文化性、学术性与大众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及传统主题图书和融媒体主题出版产品之间的平衡,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调发展,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 国家新闻出版署 关于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2-30].https://www.nppa.gov.cn/xxfb/tzgs/202112/t20211230_666304.html.
[3] 杨石华,周蔚华. 主题出版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再认识[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155-159.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6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5] 于殿利. 呼应时代课题建设文化强国[N]. 人民政协报,2021-07-26(10).
[6] 韩建民,付玉. 主题出版引领全民阅读[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13(5).
[7] 聂震宁.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全民阅读纵深发展[J]. 编辑之友,2023(5):6-10.
[8] 王滨,张瑜.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精神生产和践行路径[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9.
[9] 郭蓉蓉. 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J]. 出版参考,2017(6):64-65.
[10] 朱振明.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J]. 现代传播,2018(9):32-37,55.
[11] 郝振省. 对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命题的初步思考与答卷[J]. 出版发行研究,2023(2):1.
[12] 张举玺,贾景裕. 讲述中国的“他者”之声:《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叙事经验[J]. 新闻爱好者,2023(2):28-31.
[13] 柳斌杰. 牢固树立新时代出版发展新理念[J]. 编辑之友,2022(11):5-6.
[14] 甄云霞. 2021~2022年“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报告[N]. 中华读书报,2023-05-03(6).
[15] 刘思扬. 发挥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故事[J]. 新闻战线,2023(11):4-6.
[16] 尹琨. 专家审定“融合出版”概念及定义[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1-25(2).
[17] 杨石华. 作为知识服务的数据库出版:驱动力、服务机制与优化[J]. 编辑之友,2022(9):17-22,29.
[18] 周蔚华. 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本质特征与动力机制[J]. 编辑之友,2023(1):21-27.
[1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4-555.
[20] 陈玉. 国家形象传播战略需求下主题出版的实践走向[J]. 科技与出版,2020(5):42-48.
[21] 韩建民,杜恩龙,李婷. 关于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关系的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19(6):43-50.
[22] 于殿利. 主题出版与时代之需[J]. 中国出版,2016(7):52-53.
[23] 冯会平,范军. 略论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融合发展[J]. 科技与出版,2022(7):20-25.
[24] 唐娟. 主题出版图书精品化和大众化途径研究——以《红军长征记》再版为例[J]. 传播与版权,2022(1):32-34.
Theme Publishing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Responsibility, Mission and the Way Forward
CHEN Ju-hong. HAN Jian-min(Integrated Media and Theme Publishing R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theme publishing in the new era assume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interpreting and disseminating the theor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strengthening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public opinio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Chinese culture, telling the stor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o the world, and promoting its ow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accomplish these missions, theme publishing should enhance its narrative ability via adjusting its narrative methods, strengthen its educational and public reading functions to enhance public literacy, promote “going global”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strengthen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ment to promote its ow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is process, theme publishing should also balance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s well as academic and popular nature, coordinat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align traditional books theme publishing with integrated-media products theme publishing.
Key words: theme publish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way forward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