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在分析赵长海所著《新中国古旧书业(1949—2009)》的内容梗概及著述特点的基础上,明确古旧书业性质与地位,梳理当代我国古旧书业经营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探索古旧书业发展新方式的四个历史阶段。并立足目前“私藏复萌”的时代环境,提出机构层面应加强私营古旧书店扶持力度,书业层面应丰富创新营销方式,书店层面应重视行业传统与自身特色,共同推动我国古旧书业发展。
关键词:
古旧书业;藏书史;典籍保护
中图分类号:G23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4)04-0010-07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Contemporary China′s Ancient and Old Book Industry Management as Seen from Ancient and Old Book Indust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2009)
WANG Yuxiao
Abstract:
On the basic of analyzing the content summary and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and Old Book Indust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2009) by Zhao Changhai,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the ancient and old book industry,
comb the four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cient and old book industry management in China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exploration of new way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and old book industry.
Based on the current era environment of "private collection re-emerg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upport for private ancient bookstor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innovative marketing methods should be enriched at the book industry level, and business traditions an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valued at the bookstore level to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ncient and old book industry.
Keywords:
ancient and old book industry;history of book collection;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
0 引言
古旧书业是一种以中外古旧书刊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传统文化行业。在中国历史上,古旧书业在发掘、保护、整理、传播、积累历史文献遗产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知识传播与文化遗产保护功能,与新书业共同组成图书资料发行流布的有机整体[1]128。
在古旧书业领域,以往多见回忆性质的随笔性书籍,如王晓建编《逛旧书店淘旧书》、晓雨等编《旧书业的郁闷》,汇集部分读书人、藏书家、淘书者及古旧书经营者的回忆性文章。也有北京市中国书店古旧书经营专家郑宝瑞等编著的《古旧书发行基础知识》,从市场发行角度介绍我国古旧书版本知识与业内经营概况。上海图书公司所编《二十世纪中国古旧书业资料丛刊》共12册,汇总了《古旧书讯》与众多旧书店的营业书目。南京大学教授徐雁所著《中国旧书业百年》,为专门叙述和探讨近现代中国古旧书业史研究的原创性著作。
由郑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长海历经五载编撰而成的《新中国古旧书业(1949—2009)》(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梳理了中国当代古旧书业的兴衰,为系统研究我国古旧书业的专著之一。在民间藏书、晒书、淘书活动逐渐回归的当下,对该书进行研究与解读,有利于全面了解、不断推动我国古旧书业的发展。
1 《新中国古旧书业(1949—2009)》的内容梗概及著述特点
《新中国古旧书业(1949—2009)》从书文化角度出发,力图对我国古旧书业予以全面、深入的论述。在剖析概念、构建明确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生动展现古旧书业人物群像,并着眼于古旧书业发展业态,向读者全面呈现出古旧书业基本风貌。该书史论结合,是一部充实、厚重且易于把握的古旧书业发展史,也是文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读物。
1.1 内容梗概
全书以《大事记》开篇,正文分为《理论篇》《书商篇》《藏书篇》《网络与古旧书业篇》《拍卖篇》《传媒篇》六篇,涵盖了古旧书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代表人物、经营方式等多个要素,并有《世界古旧书业概览》附于后。
首篇《理论篇》对“古旧书业”的概念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归纳古旧书业经营特点,总结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影响。针对古旧书业衰微提出振兴策略,使读者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到振兴古旧书业的重要性。《书商篇》为21位古旧书商作传,对其生平及工作经历予以介绍。《藏书篇》首先简要回顾我国藏书事业的起源与发展,后撷取在新中国古旧书业发展史中影响较大的7位藏书家,从其各自的生平经历展开叙述,充分突出了藏书家群体在保护、抢救祖国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网络与古旧书业篇》着重介绍了我国主要的二手书交易平台——孔夫子旧书网,详细梳理其发展历程,不仅肯定了它的成就,也指出了具体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拍卖篇》首先对新中国古旧书刊的拍卖活动进行回顾,引述文献工作者对于古旧书刊拍卖的相关评论,并以表格方式对部分拍卖公司的活动予以详实记录。《传媒篇》则详细列举我国古旧书业发展中的重要刊物,记述其所属机构、创办缘由、变迁过程与影响力等,在解读部分期刊、报刊创刊词的同时,对其刊发的代表性文章也有提及。《世界古旧书业概览》篇介绍了“国际古旧书商联合会”与发达国家的古旧书业发展概况,而中国也已加入国际古旧书商联盟,与《理论篇》的分析与思索相呼应,体现出该书的编撰目的。
该书的《大事记》部分自成体系,以文献为基础,以年、月、日系事,将1949至2009年间关于中国古旧书业发展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尽收一编,所有条目皆征引有据,附加注明,详尽地呈现了六十年来我国古旧书业发展中“推动性”与“阻滞性”方向的重要事件。
1.2 著述特点
《新中国古旧书业(1949—2009)》为作者数十年搜淘旧书心血的结晶,不仅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旧书业发展史的全面梳理,更是丰富史料与系统论证的充分结合。
第一,广泛汇集行业资料。作者曾到古旧书业重镇京、津、沪等地考察古旧书店,并搜寻经营档案、探访人物踪迹。在广泛汇集文字史料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料,如古旧书店、古玩旧书市场的实景记录,也有书客于旧书摊淘书、古旧书店店员修补古书等场景的生动再现。在增加本书趣味性的同时,更有助于读者直观感受我国古旧书业的发展与变迁。
第二,生动描摹人物群像。书商和藏书家作为古旧书业发展史中的主要人物,对他们的介绍与描述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时期的古旧书业发展状况。通过梳理书商的生平经历,记载其对古旧书刊的搜集、经营及抢救等活动,突出了书商在古旧书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此外,该书记述了藏书家的淘书经历、藏书理念、藏书规模、治学方法及所藏文献之流布等,展现出各具特色的藏书家形象,揭示了不断变换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的选择及命运,彰显了藏书家们在古旧书业发展中的价值。
第三,全面记述业态发展。针对20世纪初古旧书业发展中的新兴事物,作者特立专篇进行记述,并跳出传统研究史料的窠臼,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关注古旧书业发展新业态。通过分析入驻孔夫子旧书网的书店店主心境之转变,体现线上古旧书交易平台逐步深入人心的过程。此外,通过具体实例充分说明拍卖方式对于古旧书业流通的促进作用。期刊与报纸能即时体现不同时期政治运动和文化风向的变迁,于研究古旧书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书分别聚焦网络、拍卖与传媒三种形式展开论述,角度新颖,视野开阔,是该书的亮点部分。
全书凡45万言,仿志书之体例,囊括了我国古旧书业发展的理论、历史及现状,融资料性、学术性和应用性于一体。同时,将古旧书刊照片穿插于文字之间,生动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书籍印刷与装帧的时代特色。
2 端本正源,明确古旧书业性质与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古旧书发行业为了方便管理和统计,一度采用以辛亥革命为时限的做法,即将收购到的1911年以前出版的图书称为‘古书,1911年以后至1949年10月1日以前(解放区和国统区进步书店出版的图书除外)出版的图书,以及建国后从读者手中回收再发行的图书称为‘旧书。”[2]根据《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19年8月版)收录,“古旧书是古书和旧书的统称。古书之外,还包括近现代出版的各种装订形式的非新书类图书”[3],它们共同统称“古旧书刊”。
在《新中国古旧书业(1949—2009)》中,“古旧书业”是指从书籍持有者手中,回收古书和旧书以便再次将之投向市场销售的一个行业。其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早在1994年,陈朴先生便在《古旧书业究竟是什么“业”?》中指出:“古旧书业的衰落,关键在于对它的性质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4]时至今日,古旧书业发展仍逐步式微,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对古旧书业的性质与地位认识不足。这不仅是行业发展中被社会与学界普遍忽视的问题,更是振兴古旧书业需要明确的前提与基础。
作者在书中提出,因古旧书刊“交易”形式的限制,古旧书业具有一定的商业性,且需要长久依靠商业形式来维持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但同时,社会与学界需充分认识到,经济效益是古旧书刊交易得以存在的基础,文化属性才是不断推动整个古旧书业发展、提升行业价值的内在动力。
书刊作为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其出版与流通是助推文化发展的有力措施。古旧书业的主要任务在于搜集、抢救、流通古籍文献及历史资料,回收与再发行不同时代出版的各类书刊,最大限度实现其使用价值,使默默无闻的古旧书刊走向市场,在节约社会财富、提高图书利用率的同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古旧书业有着巨大的文化历史意义,其既有学人专家品赏鉴定各类版本,赓续学术传统之功,也有普及文化、娱乐大众之用[1]128,更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进一步提出,古旧书业是开放的图书馆,更是唤醒历史记忆的博物馆,是文化精英和普通民众所共有的文化沙龙。近代古旧书业的兴盛,促进了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迅速成长和藏书文化的再度发达,并构成了当今绝大多数图书馆藏书的基础。古旧书业的经营品种繁多,业务范围广,广泛收集与整理古旧书刊,为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一定规模的古旧书业可以成为国家或城市的文化景观,具有反映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作用,是真正的雅俗共赏、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有机相融的文化形式,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现今,古旧书业仍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为各个领域提供不同年代、众多品种的书刊资料,这是经营新书的书店无法具备的。
3 当代古旧书经营之盛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战争对我国的文献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古旧书业生存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抢救因战争损毁的文献,各地纷纷成立文化机构,经过一个短暂的阵痛期后,我国古旧书业逐渐恢复元气。总体而言,我国当代古旧书业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3.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时期(1949年10月—1966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切除旧布新,古旧书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民众及读书界也以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为尚,致使古旧书店门可罗雀,甚至关停。加之土地改革对民间私藏造成影响,国家虽多次发文挽救,但难以发挥太大的作用。随着国家文物抢救与保护工作的深入,政府及文化部门开始重视民间私藏。1953年以后,国家机关、各大学图书馆及研究单位开始大量收购图书资料,使古旧书业又出现了小幅度的兴盛。
1956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推进,国营书店与私营书店纷纷联合组成“公私合营”的发行机构。私营书店通过清产核资,折价入股,国家对资本家私股赎买改行定息办法,其性质基本上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5]。在此期间,古旧书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急躁与冒进现象。部分操之过急的措施削弱了古旧书业的根基,影响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文献的搜集、保存和供应工作遭到了阻碍。
在国务院与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前身)的政策干预下,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对古旧书业进行粗暴改造的做法。此后,国家对私营古旧书业实行以“公私合营”名义的独立经营,古旧书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呈现出一定的缓和态势。
1958年以后,公私合营书店逐步转为国营书店。至此,最适宜个性化经营的古旧书业已经失去了一定的活力。在“公私合营”之始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私人藏书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土壤,大量藏书家纷纷将大部分私藏捐公,其所藏典籍的部分散佚,致使一定数量的古旧书汇聚市场[1]158。相较于私营的古旧书店,“公私合营”性质的古旧书店规模和业务范围虽有所扩大,经营方针也更为规范端正,但其“公私合营”的性质降低了行业的用人需求,致使一部分专业人员不得不改行而从事其他业务。
“公私合营”后实行的集中管理,可以增强搜集、保护、影印古旧书刊及“革命文献”的力度。但在实践中部分机构未按陈云“对旧书业发行要慎重些”的指示办事,认为生产资料必须迅速公有化[6]。所以,简单化、操之过急的“公私合营”,加之重新书、轻旧书的观念,挫伤了部分专业人士的积极性。不少能够鉴别版本和具有修整古书特长之人被迫调离岗位,从事其他行业,造成了古旧书行业的人才流失。走向“国有化”的经营性质削弱了古旧书店的活力与生机,徐雁教授在其所著《中国旧书业百年》中,对于古旧书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得失给予了客观评价,“在传统上历来是私营的古旧书业经过基本上属于暴风骤雨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全行业‘贫血的现象,生机随活力呈进行性衰竭,‘代客户从各地搜觅图书之类的优秀行业传统开始中断”[7]636。
3.2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1966年8月起,各类古玩字画、戏曲小说、弹词、宝卷、佛经、家谱,以及全面抗战前出版的新闻画报与电影画报等被人毁、自毁,散佚殆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民间古旧书刊资源遭受了损失。
此时,不少藏书家的典籍、手稿被焚毁,也有部分藏书家为免受牵连,忍痛将其藏书自焚。据藏书家杨成凯回忆,因其家藏书籍均在“破四旧”之列,他只好将藏书悄悄烧掉,以免留下罪证[8]
。此外,大量藏书亡佚,如安徽徽州汪氏庸椽楼藏书10万余卷亡佚;山西藏书家李亮工在西安寓邸所藏书籍和遗著手稿全部佚失;藏书家黄裳、阿英的藏书也先后散佚。后虽发还部分藏书,但不可避免地有不少损毁与散失[7]669。
在私人藏书资源遭到破坏的同时,全国大部分古旧书店也纷纷停止营业。除维持极少量的收购业务外,整个古旧书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以北京为例:中国首家国营古旧书店——中国书店被诬陷,琉璃厂、隆福寺等多处古旧书刊门市部一度被迫关门,尚在营业的也均改经营新书。大部分古旧书专业人才受到歧视,从新华书店和其他单位调来的职工,也不能学习和钻研业务。古旧书店生存艰难,服务质量大大下降,发行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人才缺损情况严重。这造成了中国书店的严重亏损,1966—1971年间共亏损141万元,等于1966年前十三年全部上缴的利润总和[9]。
1976年10月,“公私合营”使得私营和散落民间的古旧书刊资源被高度集中,而集中的古旧书籍资源在此前遭到损失,古旧书业由此走向了行业性的衰落。在这之后,我国文化部门奋力弥补、积极抢救,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书店的发行权又逐渐恢复到民间,私人书摊和书店逐步由无到有、由有到大,私人出资兴办的古旧书店逐步开始出现。此时,古旧书业也开始深入分析自身问题,在艰难中挣扎自救。
3.3 呼吁振兴古旧书业时期(1976年11月—1992年3月)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为图书出版和古旧书经营提供了新的机遇。次年12月,在湖南长沙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部十分重视古旧书业的恢复。
国家首先对古旧书业在“文革”期间遭受的损失给予全力补救,分批次归还了藏书家被没收的典籍。针对古旧书业书源匮乏以及人才缺损的问题,继续开展古旧书刊的回收工作,并创办古旧书业务学习班,为古旧书业的复苏培养专业人才。在国家文化部门的扶持与抢救下,我国古旧书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复苏。
改革开放后,国营古旧书店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环境中失去了重要的发展机会,大部分古旧书店萎缩并歇业倒闭。目睹衰微的古旧书业,从业者痛定思痛,转而从自身角度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时期,是我国古旧书业意识到自身危机并主动反思的宝贵时期。
1983年,全国古旧书店工作座谈会在扬州召开。此次会议提出了古旧书业经营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其深度仅限于对经营状况的总结与反思,尚未认识到存在的更深层次问题,在行业理论上也少有探索。1988年,第二次全国古旧书店会议召开。此时,国营古旧书店已普遍察觉到深重的危机,生存艰难,前景堪忧;并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50年代初期古旧书店有所发展之外,基本是在走下坡路”[10]。这次会议认真总结了威胁古旧书业生存、阻碍其发展的深层原因,提出了振兴古旧书业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1992年3月18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王益等五位委员提出了《请政府出版行政机关制定有效政策振兴古旧书业》的提案。此后,振兴古旧书业成为业界共识。
3.4 探索古旧书业发展新方式时期(1992年4月至今)
在古旧书业反思自身的同时,一些有心人独具睿见,广事搜罗。流向民间的古旧书刊得以汇聚并再度交易。私家藏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所回归,个人淘书、藏书活动再次逐步兴起[1]3,各地的旧书市、旧书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复萌。社会上淘书藏书,一时间成为风气。这一时期开始异军突起的旧书集市,是对我国民间漫长古旧书私营传统的强劲回归[7]802。在古旧书业逐渐式微的大环境下,私藏的复萌与线上交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古旧书业探索发展新方式的体现。2002年,孔夫子旧书网的出现为古旧书刊线上交易提供了平台。此后,愈来愈多的私营旧书铺入驻线上平台,或线上线下同步经营,或专营网店,为古旧书业的复苏与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线上经营不仅实现了古旧书刊更便捷、高效地交易流通,也为书友们获取书讯、交流互动提供了渠道。
在线上经营的基础上,线上拍卖也逐渐走入书友的生活。韦力先生曾评价道,在拍卖这一交易形式下,互相间的竞争使得书价更趋于合理,许多难得一见的古书出现在拍卖场上[11]。这充分说明了拍卖方式对于促进古旧书刊流通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拍卖已成为古旧书刊交易的重要渠道,而线上拍卖的形式,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使天南海北的书友能够齐聚一堂,共同竞逐。整个拍卖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在接受更多书友监督的基础上,扩大了古旧书刊拍卖的影响力。
此外,线下不少出版社及书店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古旧书展销会”“古旧书市集”等活动。如2024年北京书市期间,主办方举办了首届全国古旧书展销年会,全国40余家知名古旧书店、古籍出版社、文化文创机构及古旧书业从业者齐聚会场,并开展了多场名家讲座与专题活动。又如上海古籍书店曾举办多届“旧书市集”活动,在展销古旧书刊的同时提供旧书收购服务,吸引了不少年轻读者的目光。当下对古旧书业发展新方式的探索与尝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书友们的淘书需求,也使古旧书交易被更多人所了解,逐渐推动其走入民众的日常生活。4 当代古旧书业发展之思
《新中国古旧书业(1949—2009)》既有理论的探索,亦有历史的概括,对古旧书业的具体经营有实际指导意义,是一部资料价值与理论性俱佳的著作[12]。就目前发展情况而言,古旧书实体店萎缩,网上销售渠道有所丰富;古旧书从业者群体收入、待遇仍普遍较低,古旧书业仍未能走出整体式微。除了环境的影响之外,其自身亦存在诸多问题,故推动古旧书业发展,是一个需要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结合当前社会与文化发展环境,推动古旧书业发展,仍需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4.1 机构层面:加强私营古旧书店扶持力度
我国的古旧书业发展历史悠久,在回顾行业发展历程、梳理行业发展史的基础上,应将目光聚焦于行业本身,明确古旧书业性质与特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剖析存在的问题。
古旧书业以商品交易的形式出现,经济效益是其存在与发展的直接支撑。故推动古旧书业发展,首先需要“还书于民”,使古旧书刊回归民间、回归个体商户,才能充分保证其货源、价格与经营格局,从而保证书商在交易中获利。其盈利能支撑日常经营运转,是确保该行业得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20世纪90年代,私家藏书的复萌使古旧书业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回温,为后续交易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打下了基础。个体经营的蓬勃发展,有助于各私营书店的良性竞争,打造自身货源与环境特色,使传统业务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推动行业水平的提升,促进行业文化的形成。但须明确的是,旧书经营本身便具有投入多、回报少、薄利多销的特点,私营实体旧书店更是面临着租金贵、税收高、空间小的“捉襟见肘”处境,这是致使现今实体古旧书店纷纷转向线上销售的重要原因。
21世纪初,古旧书业的严重萎缩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设立的出版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中拔款,扶持古旧书业。中国书店为振兴古旧书业,采取了重印古籍等方法。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与保护的力度,但其重点更多为保护古籍本身,而对古旧书行业的发展尤其是私营古旧书店的经营有所忽略。
古旧书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足够的运转资金,其次便是吸引社会公众的参与。
故而扶持古旧书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与积极引导、地方文化机构的响应。
对此,文化部门应组织研究力量,投入研究资金,将扶持重点放在行业的最小单位——私营古旧书店,减轻其经营负担,以确保其盈利能够支持自身运转。在进一步加强对古旧书刊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古旧书业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总结其利弊得失。文化部门应制定行业规范,推动私营古旧书店特色化经营与管理。
4.2 书业层面:丰富创新营销方式
目前,随着文化环境的演变,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古旧书刊天生具有文化娱乐功能,古旧书业亦是各个层次均可涉足的领域,故可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推广行业文化,拉动行业经营。同时应注意,在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与民众观念之下,传统古籍旧书的实用性在不断下降,使得古旧书业的读者基础有了明显缺失,甚至较以往出现了“断层”现象。
故古旧书业须抓住文化发展机遇,积极依托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与学校等教育机构,创新推广营销方式。如通过举办古旧书刊展、古旧书刊文化讲座活动,使古旧书文化通过不同平台进行传播,使具有“历史感”的古旧书文化走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提升其在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力。
同时,可从古旧书刊自身的主题与特色入手,举办专题性展销、展览活动。如与不同地域、景区联动,展示古旧书刊中的地方文献,开展地方文化传承、风俗演变、人物事迹等方面的文化普及与古旧书刊展览活动,引导读者感受其历史文物性及艺术性。亦可着眼于不同主题,如红色文献、专业文献等文化交流与专题展销,充分发挥古旧书刊的价值,为不同领域的读者提供交流平台。
此外,可聚焦古旧书业自身发展,在各类平台对古籍善本或有影响力的旧书进行推介,探究其背后的故事;组织淘书者与民间藏书家开展讲座,以自身经历的变化反映古旧书行业的兴衰,为现今的图书经营工作提供借鉴。
通过形式丰富的文化推广活动,使更多的书友及读者了解古旧书业的发展历史,感受行业文化传统,为提升古旧书业自身影响力打下基础。
4.3 书店层面:重视行业传统与自身特色
在古旧书业发展历程中,书摊、书店不仅是古旧书交易的场所,更是古旧书业人文精神的载体。古往今来,古旧书店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及优雅的陈列设施,成为文人墨客的聚谈之处。
当今文化消费群体的需求呈多元化的格局,读者对旧书的需求往往只限于社会科学的一小部分,而将消费重点放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书[13]。故而,光顾旧书店的读者多具有更明确的目的性与消费需求,或流连于“旧书情结”,或关注古旧书的版本价值及收藏价值。虽然私营古旧书实体交易形式出现萎缩,但因古旧书业的性质和古旧书刊自身的特点,实体书店和旧书摊贩并不会消失。
现在私营旧书店经营的主要形式,是实体书店和线上交易的互相结合与补充。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特色鲜明是古旧书店区别于新书店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古旧书店应传承行业特色,继续保持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行业竞争力。
同时,古旧书业自身具有优秀的行业传统,是我国文化发展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以往的古旧书工作者中,有很多具有鉴别古籍和修整古书技能的人才。他们了解古旧书刊的收藏情况,知道如何搜罗古旧书刊,并且同民间收藏家、专家学者与古旧书商贩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古旧书刊的搜集、保存和流通有着重要作用。作者也在书中充分肯定了书商群体的作用,并总结了其“颇难形容的书卷气”、“货卖识家的买卖方式”与“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三个特点。而随着行业凋敝,古旧书店数量骤减,具有一定鉴定水平的古旧书工作者数量也不断减少。
故现今的私营书店在经营时,应重视、借鉴传统书商及古旧书店店员的经验,在实践中积累古籍修复、目录学、版本学与文献校勘等业务知识,注重总结经验,关注书友需求,以恰当的服务方式与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读者,在继承优秀行业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5 结语
《新中国古旧书业(1949—2009)》聚焦于20世纪中、下叶中国古旧书业发展史,以较为全面的眼光与专业的视角关注古旧书业的研究,探讨了古旧书业的性质与地位,钩稽了古旧书业的重要史实,再现了古旧书业的优秀人物,记述了古旧书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填补了中国古旧书业研究的一段空白。
我国古旧书业发展史是一段多种社会力量不断参与的过程。不同时代环境对我国古旧书经营造成的影响,多有藏书家在其回忆性文章内予以反映。该书若能根据现存史料,归纳我国古旧书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尤其是对于重要时期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将会形成更为清晰的构架,并揭示古旧书业发展的鲜明特色。书商与藏书家作为古旧书业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对其论述过程尚缺少一定的条理性。若能在该篇引言处说明其排列顺序,或直接按照其年龄次序排列,或将有助于读者直观感受不同年代古旧书业发展的历史场景。
参考文献:
[1]赵长海.新中国古旧书业(1949—2009)[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徐雁.古旧书业今昔谈[M]//齐鲁书社.藏书家:第8辑.济南:齐鲁书社,2003:138.
[3]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201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222-229.
[4]陈朴.古旧书业究竟是什么“业”?[N].经济日报,1994-05-21(5).
[5]许力以.中国出版百科全书[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7:470.
[6]虎闱.旧书鬼闲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66.
[7]徐雁.中国旧书业百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杨成凯.寒窗青灯五十年:书海随想[M]//齐鲁书社.藏书家:第8辑.济南:齐鲁书社,2003:1.
[9]周岩.北京古旧书业的历史变迁[M]//周岩.我与中国书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0.
[10]中国书店.第二次全国古旧书店会议纪要[M]//周岩.我与中国书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36.
[11]郑诗亮.韦力谈古旧书收藏及行情变迁[M]//董桥,等.似是故书来.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27-28.
[12]新中国古旧书业六十年[N].光明日报,2010-08-18(11).
[13]江翠平.我国古旧书业的现状与发展[J].出版与印刷,2004(3):11-14.
作者简介:
王雨潇(1997— ),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典籍文化史。
收稿日期: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