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五邑影视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024-07-10 00:00:00吕颖如晏成王则蒿
名家名作 2024年14期

[摘 要] 江门五邑因其独特的资源被誉为“天然摄影棚”。通过分析在江门取景的五部代表性影片,特别以《一代宗师》和《让子弹飞》为中心,探讨其成为中国影视产业重要拍摄地的原因,以及江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 键 词] 文化研究;五邑;《一代宗师》;《让子弹飞》

基金项目:五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华侨形象塑造新路径探索与江门影视文化守正创新——以《江门故事》剧本创作为中心”(编号:202311349012)。

《狂飙》的爆火让江门这座“天然摄影棚”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实际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当下,有超过50部影视剧在江门取景。“天然摄影棚”一词不胫而走,被挪移到指称整个江门五邑,可能也超出了包下赤坎镇封闭拍摄三年《一代宗师》,并称“赤坎是拍摄年代戏的天然摄影棚[1]”的王家卫导演本人的预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文旅宣传机构、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及传媒对于地方形象携手展开的品牌营销的有效性,也可以看到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的营销策略与电影美学策略的耦合。

然而,是什么让这座城市成为当代中国影视剧的“天然摄影棚”?其成为中国影视产业“天然摄影棚”的必然性和独特性在哪里?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路径又通向何处?本文将尝试结合部分在江门取景的电影展开具体论述。

一、“天然摄影棚”的影视文化资源

(一)自然地理资源

电影是以镜头形式呈现的艺术,是一种以记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起点和基础进而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媒介。这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发生在场景空间中,即人物存在的环境,这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包含丰富的视觉元素。那么,被称为“天然摄影棚”的地域必然要拥有丰富的视觉元素,即拥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地理资源。江门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起伏的山峦,地貌丰富多样;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使该地不仅具有岭南乡村风貌,还有海岛风情。由于北回归线穿城而过,全年日照时间长,空气质量佳,对于电影这门“光的艺术”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仿佛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当年好莱坞为电影产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二)人文地理资源

电影是人创造的并为人所享受的艺术,人能能动地选择在何处拍摄电影。如果说自然地理资源是取景地与生俱来的“天赋”,那么人文地理资源便是后天积累的“努力”。比起其他“天然摄影棚”,江门的人文地理资源雄厚,古镇、碉楼建筑群等都极大程度地保存了原貌,彰显着与众不同的年代魅力。并且,江门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兼容并包,展现了新旧时代的衔接,更好地满足了剧组的拍摄需求。因此,在江门取景的电影多为年代剧。本文认为年代剧的概念核心要点在“代”上,指讲述不可限定的“一代人”,受历史进程影响的“一代人”的故事。在江门取景的具有代表性的17部作品中,有11部是年代剧,这正说明了江门所保留的老街、建筑等人文资源是其他“天然摄影棚”所不具备的优势。这是江门作为“天然摄影棚”最重要的资源。

(三)影视文化资源

自民国起,江门就出过许多影视大咖,他们都为中国早期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做出巨大贡献。为此,凤群先生做过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五邑侨乡的电影人物几乎贯穿一部百年中国电影史”的观点。这说明江门作为“天然摄影棚”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基础。同时,江门与中国影视文化发展史的密切关联也体现在江门本地创作群体和观影群体的长期存在。据统计,目前江门共有近570家开业的影视公司,并长期活跃着电影爱好者和民间社团,他们是影视文化发展坚实的社会力量。

二、江门作为“天然摄影棚”的原因分析:以《一代宗师》和《让子弹飞》为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者把改革开放后的电影分为政治时代(20世纪70年代)、艺术时代(20世纪80年代)和产业化时代(21世纪以来)。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精选了五部作品,分别作为三个时代的代表作,剖析江门作为“天然摄影棚”在中国电影文化中的独特性,作为产业化时代年代戏代表作的《一代宗师》和《让子弹飞》中透视作为“天然摄影棚”的江门与年代戏的内在关联。

(一)三个时代,三种“江门”1.政治时代——《甜蜜的事业》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便与政治紧密结合。政治与意识形态性对20世纪70年代电影的影响最深,这一时期电影成为宣传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甜蜜的事业》便是当时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男女平等观念的喜剧片。对代表场景空间镜头分析不难得出,《甜蜜的事业》主要瞄准了江门独特的岭南风貌。

岭南清新绚丽的自然意象既在视觉上支撑起影片,又暗示了青年男女真挚的感情和鲜活的生命力,影片的故事主题、气氛与空间融为一体,彼此赋予表现力;而东方红水库、甘蔗化工厂则是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代表。导演选择五邑侨乡作为取景地,既能很好地表现出故事的喜剧主题,又能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宣传标本。

2.艺术时代——《八两金》

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开始,电影界也冲开了艺术创新的大门,这里的艺术创新包括内容上反思历史与面对现实,形式上探索电影艺术的本性。如《八两金》从内容到主题,都与侨乡、华侨息息相关,是侨乡人拍侨乡的典型佳作,体现着侨乡人对家乡景观的高度认可与怀念。中西合璧的精美碉楼为叙述影片华人返乡探亲的故事提供了最合适的场景空间;江门传统与现代并存,能够便捷地完成新旧空间的转化。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中还出现了返乡给红包和置办嫁妆、婚礼等岭南传统民俗。浓郁的诗意乡愁与无奈离乡的迷茫都在这些典型的家乡景观中体现出来。

3.产业化时代的多样态“江门景观”——从《醉拳Ⅱ》到《一代宗师》《让子弹飞》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电影业影响巨大。作为一部娱乐性质的武打喜剧片,《醉拳Ⅱ》中大的场景空间并不突出,对取景地的需求也较低,更趋向于契合民国时间线,具有“年代感”。因此,具有中西合璧洋场风貌的“年代感”的古镇赤坎成为取景的不二之选。实际上,笔者认为,《醉拳Ⅱ》是香港电影正式进入大陆的先声。

到了21世纪,电影进入产业化时代,单纯的量产类型片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兼具票房和口碑优势的反类型艺术片和文艺片大规模进驻院线提供了良机,它们借产业化的类型模式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极大地丰富了电影业态,在江门取景的《一代宗师》和《让子弹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代宗师》不仅仅是单纯的武打片,它有三重身份,“分别是香港电影、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和华语电影,与三重身份相关的是三个彼此相关的故事,关于香港的故事、关于香港与大陆的故事以及中国的故事”[2]。作为典型的香港电影人,导演王家卫随着大陆市场经济的发展北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讲好香港与大陆的故事。王家卫想要讲述香港文化的“根”,他所认为的香港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最初交汇点即是二战时期,而赤坎保留了大量中西合璧、港风特色的古建筑,为叙述好港陆文化交汇故事提供了最佳的叙事空间。

《让子弹飞》是中国电影的一座里程碑。姜文选择了在江门叙述这个过去年代的故事,使之变得有了当下性,这部电影的成功让大众看到了开平自力村的碉楼群和台山市的梅家大院、冈宁圩,而这些精美又极富年代感的建筑也是《让子弹飞》成功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冷色调的碉楼为故事提供了特别的叙述空间。

(二)江门作为年代戏景观:《一代宗师》和《让子弹飞》

《一代宗师》和《让子弹飞》均为年代戏,其取景上各有侧重,《让子弹飞》中出现了梅家大院、碉楼等五邑特色建筑的全景;而《一代宗师》中并没有出现这些特色建筑全貌。

为何两位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江门来完成他们的作品?除去江门自然与人文地理资源的丰富使电影具有“真实感”和“故事感”这个表层原因外,还应从导演本身、影片主题和江门特殊性上去分析。

首先,王家卫和姜文都是典型的后存在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他们的电影对个人、对社会、对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批判与反思。《一代宗师》和《让子弹飞》最典型的荒诞场面,莫过于《一代宗师》中蜗居在骑楼中“宗师”们最后只能以理发师、医师、武师等这些寻常身份存在的结局;《让子弹飞》那群在梅家大院任人宰割的鹅、在碉楼上麻木到近乎恐怖的鹅城女人、为自证清白剖腹而死不瞑目的小六子,以及马拉火车的“奇观化”景象。它们对类型片2eb843bab189092c8e261bea59e2f969a5a2becdf011ae7812729632028453a3的逆反,不仅是对类型电影的戏仿式解构,更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批判性反思,而在这种反思中,江门景观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它有着中国现代初期面对世界开放的独特姿态:兼具家居与防御功能的碉楼和骑楼建筑群、田园中穿行的中国最早开通的绿皮火车、混搭服饰与混搭风格的室内装潢……中西合璧正是中国现代化初期的标志。《让子弹飞》中鹅城民众麻木的笑脸与地方士绅恶毒奸诈、贪得无厌的嘴脸交相辉映;《一代宗师》里民族危亡之际,技艺高超的南、北武林人士都在为门户之见和个人荣誉而战。

其次,王家卫和姜文不是单纯的产业化电影人,还是真正的艺术家。因此,他们在拍功夫时,可以是美好到极致但不暴力(《一代宗师》开场的雨中打戏、叶问上金楼等武打动作都极富意境之美),也可以是暴力血腥但一点也不“美好”(《让子弹飞》的刀枪杆棒都是凶相,火车、碉楼的爆炸,就不符合通常所谓“美好”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影片结局都要告诉观众,再高的功夫或再大的权力又如何,还不是随着“年代”风吹雨打去——充其量只能留在自己的年代或者让子弹飞一会儿。没有人在他们的电影里能迎来权力的巅峰时刻,相反,结局只是逃无可逃:“宗师”们最后都会变成开武馆的、开药房的、剪头发的;子弹总会打到身上,英雄最后只有孤身一人。这两部作品的反思性使其成为反童话、反乡愁叙事,更是美学化的。

最后,年代戏本身就具有刻意的时空距离,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陌生”的时代。但从简单年代建筑的角度来考虑取景的话,全国各地都有保留民国建筑群、近代风貌街,那为什么他们的选择会是江门呢?

江门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中国最早沐浴近代启蒙思想和当代改革春风的区域之一,江门从近代到改革开放时期原本走在时代前列,却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在珠三角地区经济超速发展的时代逐渐被周边后发地域掩去光芒。这样的“五邑侨都”对于世界而言有着一股近乎天然的“陌生感”,是“天然的”陌生化时空镜像的最佳取景地。而《一代宗师》和《让子弹飞》成功的原因,也在于他们并不是像之前影片那样单纯地宣传或是怀旧,而是反用了惯常用于呈现“童话”和“乡愁”的场景,使其具有独特的“陌生化”与“荒诞性”魅力,让大众从中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三、结论

五邑侨乡,从一开始作为政策宣传标本的《甜蜜的事业》,到侨乡人怀恋家乡的乡愁符号《八两金》,再到香港电影进入大陆的造梦厂《醉拳Ⅱ》,最后《一代宗师》和《让子弹飞》让与世界“脱离”的侨都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江门影视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是具有可持续性的,但前提是不能安于充当“天然摄影棚”。笔者对其发展提出两点发展措施。

首先,把握时代发展赋予江门各古建筑的“陌生感”,以此为“卖点”吸引各大创作者来到江门取景,加快江门文化“出圈”,提升民众对于江门古建筑的印象。同时要着重表现出时代发展赋予各古建筑的文化属性,并在影片细节中体现。这种细节的暗设,能加深电影的文化价值,且同步配上宣传营销,引导民众发掘古建筑“陌生感”背后的文化细节。

其次,侨乡江门的侨文化也值得关注。参考王家卫和姜文反抗消费主义的电影美学策略,反用惯常的场景表达出对侨人、社会、侨文化的反思,让大众从影片中看到侨文化中不同的东西,不是对侨文化单纯的宣传或怀念。由实际出发,利用江门中小型影视制作单位拍摄优质短剧,投放全民创作平台,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此路径的尝试。涓涓细流总会汇合成大海,江门也肯定可以从景观式摄影棚变成真正的创作者汇聚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王志敏,赵斌.电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革命性意义[J].艺术百家,2012(4):74-79,33.

[2]张宗伟,齐峥峥.“年代剧”述略[J].当代电影,2009(8):52-57.

[3]赖曼婷. 当代年代剧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4]凤群.民国影坛的广东侨乡电影人群体[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21,93.

[5]张慧瑜.王家卫的大时代与《一代宗师》的中国想象[J].电影新作,2013(2):50-54.

[6]尹鸿.在市场考验中集体成长:2010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11(3):4-12.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

注释:

①张慧瑜:《王家卫的大时代与〈一代宗师〉的中国想象》,《电影新作》2013年第2期,第50-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