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苗族芦笙的传承与推广研究

2024-07-10 00:00王妍姗丁琪如
名家名作 2024年14期

[摘 要]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由苗族、仡佬族、壮族、彝族、汉族等五个民族组成,被称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苗族爬坡杆、芦笙节、跳坡节等重要活动,积淀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芦笙则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无论是民间传说或者史书记载都描述了苗族芦笙不仅是苗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还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生存于一个百舸争流、力争上游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发展隆林芦笙文化,传承芦笙技艺,以隆林苗族芦笙文化为研究对象,对苗族芦笙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提出了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与推广建议,以此提高广西苗族芦笙音乐的知名度,推动当地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 键 词] 广西隆林;苗族芦笙;传承推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非遗视域下广西苗族芦笙艺术的传承与推广研究”(项目编号:GXKS2023DXSB018);2020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青年科研项目资助“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美骆琴的制作与演奏技巧研究”(项目编号:GXKS2020QN018);2023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笙声’不息——苗族芦笙艺术教学与推广研究”(项目编号:S202311546010)的成果。

民族乐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不仅如此,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苗族芦笙作为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已经有“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芦笙舞”“芦笙调”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形成了活态的芦笙文化生态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活化的文化艺术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态和文化个性。本文以传承与推广苗族音乐文化为目的研究苗族芦笙,希望以此来推动当地文化传播发展,从而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一、广西隆林苗族芦笙概述

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的骄傲。苗族芦笙广泛应用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庆典活动中。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如迎亲、芦笙节、尝新节、爬坡杆、跳坡节等,芦笙都是必不可少的乐器。演奏芦笙的人往往会穿上苗族传统的盛装,配合着芦笙的音乐跳起热情奔放的舞蹈,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近年来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小学的艺术文化课也逐步健全,在学习教本的基础上,民族文化陆续进入校园。据文化传承人杨明新老师介绍,一些学校还设立了芦笙队、月琴队、山歌队等,希望孩子们在学习文化课之余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苗族芦笙,县城部分中学也在不断推进民乐进校,一些特色学校课间操音乐也是由芦笙与月琴编创而成,如隆林三中、常么小学。这不仅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民族乐器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借鉴。

二、广西隆林苗族芦笙传承现状

民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苗族芦笙作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广西苗族芦笙艺术的传承与推广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对苗族芦笙的教学、推广、传承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成果并不多见。在过去,苗族芦笙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来自苗族人民对芦笙的热爱和民间艺术家对芦笙文艺的执着守护,如来自以东丹甘为代表的苗族芦笙演奏家、以杨昌树为代表的苗族芦笙教育家等对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弘扬、传播和创新。而现在,苗族芦笙的地位和影响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得益于伟大的时代,得益于以杨朝林、张真济、敖德金、杨明新为代表的芦笙文化传承人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处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发展的同时,也使民族服饰、民族习俗、民族文化日渐失去活力与特色。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苗族芦笙的传承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苗族芦笙传承缺乏重视,芦笙传承人匮乏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劳作与收入已不足于满足其生活需求。人们不断外出务工,留乡的仅是孩童与老人,许多传统艺人空有一身技艺却无人继承与发展。另外,对于民乐进校、创办特色学校,很多人提出质疑,认为民乐进校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压力,还影响学生的学习,这对苗族芦笙的传承与推广无疑是很大的阻碍。

(二)芦笙传承方式单一、文艺活动少

1.传承与推广方式单一

自古以来,芦笙的传授都是口口相传,一教一授,教授面窄,并且民族支系多,调式调性多,每个支系吹奏的曲目都不同,这也成为芦笙传承与推广的一大难题。芦笙推广以民族内部为主,未走出圈养圈,扩张其广度,造成芦笙流传不广、知名度低。

2.无独具特色的艺术节

本地文艺活动少,更无专业的技艺比拼大赛,改良芦笙虽受其他民族喜欢,但是芦笙价格昂贵,很多人承担不起费用,很难激起学习芦笙的风气。芦笙除了大节庆时演奏外,其余时间较少有舞台展示,如跳坡节、芦笙节、尝新节、丧仪、迎亲等,大多都是本地习俗,宣传与传承力度小。

(三)传统曲目难度大,无校本课程

传统曲艺有其精湛的吹奏方式,改良的芦笙由芦笙斗、芦笙管、扩音筒、黄片、吹管五部分构成,对于传统芦笙吹奏曲目,其吹奏难度大,表现在气息运用、指法的熟练程度。另外,民乐特色课未落到实处,拨款与师资不到位,造成了民乐进校中芦笙供给不足,无经费编辑校本课程(教材)。

(四)熟知曲目单一,民众审美疲劳

歌曲曲目众多,家喻户晓的曲目却很少,大型活动上大多是《芦笙曲》的吹奏与舞蹈编排。“年年都是这样,一成不变,没什么看点。”长期以此,民众审美疲劳,芦笙发展停滞不前。

三、广西隆林苗族芦笙的传承与推广建议

伴随着文化自信的提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变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流行趋势。我国民族乐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演奏方式多种多样,并且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中国乐器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乐器行业坚持推进产业向结构化、品牌聚焦、跨界融合方向发展。持续增强乐器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公关,进一步加大音质音色、材料声学和产品美学的研发力度;提升标准化、系列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技术装备和产品更新换代,提升高精细化生产、绿色环保和个性化制定能力;增强品牌技术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乐器制造与音乐教育、音乐生活融合发展,有效推进“乐器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三进工程,努力实现“乐器成为家庭标配,音乐成为生活刚需”的愿景目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国家制度的保护与支持。传承和推广民族文化不只是国家的责任、民族的责任、文化传承人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民的责任。为此,苗族芦笙的传播不仅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凝聚力量,还可以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发扬“石榴籽”精神。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推广和传承苗族芦笙艺术文化。

(一)增强民族自信,夯实人才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苗族芦笙作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代表,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也出现了大交融。

人民既是苗族芦笙传承与保护的主体,也是苗族芦笙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媒介,更是芦笙及其文化传播的核心力量。在芦笙文化传承上民众是主心骨,因此提升民众的保护传承意识非常重要。

(二)创建“互联网+”教学与推广模式

随着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芦笙文化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芦笙文化普及教育,并通过创新引领苗族人民对芦笙文化进行转型和升级。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以新的传承方式去推广和发展苗笙,如开发和创建芦笙教学App及公众号,采用“互联网+”模式进行网络授课,通过与苗族芦笙非遗传承人合作,进行芦笙教学,宣传和推广芦笙文化。以翻转课程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沉浸式精品研学、淘宝文创产品直播、线下教学等多种模式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教学。在教学芦笙的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推广和发展,并通过研究学习,根据苗笙的音色、材质,结合当代艺术审美的特点,创作出符合当代艺术审美的音乐,吸引社会大众的关注,提高苗笙知名度。传统的芦笙教学和使用方式较为单一,地方性较强,与大众生活融合性较差,特色地区可以编辑适合传承的校本教材,开设地方特色课程。芦笙的教学也不局限于吹奏本民族的曲目,也可以学习吹奏当下流行的歌曲,如贞丰走亲节芦笙吹奏的开幕式曲目《歌唱祖国》,用芦笙教授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提高大众对芦笙的辨识度。

(三)加大芦笙的扶持力度,健全保障体系

由于芦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资金不足,导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无法更好地开展芦笙技艺传承活动,迫于资金有限,在开展技艺传承活动时出现了缩小活动规模、减少技艺传承次数的现象。

为此政府需要加强对芦笙传承人在传承补助经费上的支持及人才补贴,只有保证了传承人在进行技艺传承时不被资金所局限,他们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对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中去;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踊跃投身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去;才能使得芦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范围更广大。只有传承人数增加,芦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因此,政府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保障体系,对芦笙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严格的认定,完善芦笙类的教育传承机制,提供充足的非遗传承经费,保护好芦笙的重要应用场合。

(四)传承与推广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重要论断,表明国家深度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本文研究苗族芦笙彷如传承与推广,通过夯实人才基础、创建“互联网+”教学与推广模式、非遗进校园、政策保障等措施,从而到达传承与推广的目的。

(1)提高苗族芦笙艺术的知名度,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推广苗族芦笙的同时推广当地音乐文化。以苗族芦笙为助推点,以网站推广、带你走进苗族芦笙背后的故事——全域云旅游等方式,以点带面,有效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提高苗族芦笙艺术的社会融合感,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提升芦笙的社会地位。

(3)教学与推广芦笙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为提高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4)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有利于凝聚力量,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发扬石榴籽精神。

四、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隆林苗族芦笙传承概况,从芦笙文化传承方式、办学特色、推广路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隆林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现状。在苗族芦笙文化传承的传承与推广中,我们应该以苗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为根基,积极引导青少年不仅要热爱本民族文化,还要学会研究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自觉挖掘和弘扬苗族芦笙文化的魅力,并努力传承和宣传,使本民族的民族文化不仅不被外来文化所削弱,还能走出高山,名扬四方。总的来说,大到国家,小到你我他,加强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需要我们每个苗族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参考文献:

[1]向子莲. 黔东南舟溪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

[2]凌子岚. 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在地方小学的传承现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3]龙凯惠,尚海龙,刘鑫,等.黔东南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与保护[J].艺术大观,2020(35):127-128.

[4]熊露露.凯里市三棵树中学苗族芦笙文化传承[J].戏剧之家,2021(16):120-121.

[5]万兆宇.文化振兴视域下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困境与解决策略[J].牡丹,2022(4):118-120.

[6]申玉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中贵州苗族芦笙音乐探析与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4):76-80.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