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淮海戏的音乐声腔特点

2024-07-10 00:00姜清秀
名家名作 2024年14期

[摘 要]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以淮海戏的音乐声腔特点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田野调查,结合精品剧目,对淮海戏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对淮海戏的音乐声腔进行分析,总结其繁荣发展的历史规律,为新时期淮海戏音乐声腔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为其他同类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 键 词] 淮海戏;拉魂腔;音乐;声腔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最活跃、光辉的时期。然而在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淮海戏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淮海戏的兴趣逐渐淡薄。其中,青少年接触的更少,导致这一年龄段的听众已基本流失。老艺人成为淮海戏的主要支撑力量。“地方戏曲受到新时期的压力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已经被人忘却,淮海戏也面临着同样的濒危问题。”

2008年,淮海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关注淮海戏,并一致认为淮海戏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淮海戏音乐、声腔、伴奏乐器的研究为基础,对淮海戏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通过对淮海戏源流的了解、戏曲音乐声腔特点的分析以及淮海戏在学校社区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希望淮海戏得到革新并能积极有效地传承发展下去。

淮海戏作为苏北地区的代表性戏曲剧种,在文学、语言学、民俗学、音乐学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彰显了本土音乐特色,反映了地域语言基调,继承了传统民俗风情,推动了城乡文化生活建设,在艺术形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遗”政策的引导下,结合精品淮海戏,将其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在声腔特点方面取精华去糟粕,融入新的声腔特点,为新时期淮海戏的音乐声腔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期望国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后,淮海戏能得到重视与保护。

一、苏北淮海戏滋生的历史与文化

(一)淮海戏的历史渊源

说起海州,可能只有老一辈人有所了解,它是连云港的中心城区,素有“东海名郡”之称,拥有悠久历史的淮海戏就起源于这里。因海州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河流交错、水路便利,在古代也是商业贸易的繁荣地带,优厚的地理条件为淮海戏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时期,淮海戏的基本形态就已经逐渐成形。

勾人心魄的拉魂腔是淮海戏独特的腔调特点。据民间口口相传,拉魂腔的起源有三种说法:(1)康熙年间,唐大牛、唐二牛兄弟因饥荒,身背三弦逃荒到海洲地区靠卖唱乞讨为生,从此,有了“拉魂腔”的说法。三弦也是淮海戏伴奏乐器中重要的乐器之一,可以说是淮海戏的代表性乐器。(2)秦腔是淮海戏的起源,艺人多以朋友、亲人为单位自由组合在农家门前演唱,要一点饱腹充饥的粮食,所以被称之为“打门头词”,其中的歌词多半是家家户户流传的故事。(3)有几个年轻人经常在海洲的路边街角唱着曲调悲伤的戏曲,当地的民众为其取名为“拉魂腔”,此调很受群众的喜爱与欢迎,为了将此曲调传承发展下去,他们结合其他曲调特点改革创新,形成“怡心调”和“拉魂腔”,淮海戏的曲调与柳琴戏、泗州戏都同出于拉魂腔系。

在淮海戏发展初期,其表演形式单调,演员经常“随身衣,就脚鞋”,也没有化妆的条件,随意找一处地方就能开始表演。那时,参加淮海戏的人数还很少,所以男女不分角色,经常一人饰演多角,民间称之为“一脚踢”。后来,随着淮海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角色也开始多了起来,淮海戏逐渐发展成地摊式小戏。再后来,随着新剧种的流入,淮海戏融入新的血液,与京剧等其他一些规模较大的剧种相互学习,借鉴其中的精髓,使其发展更加成熟。老演员们不再固守思想,小演员们变得愿意学习,这使淮海戏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成为淮海戏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二)淮海戏的文化语境

通过研究发现,戏曲唱腔并不是区分地方戏最显著的特征。许多地方戏由多种唱腔融合而成,例如“川剧”就包括昆、高、梆、黄四种声腔。怎样才能区分地方戏曲呢?方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声腔可随方言变化,但方言不会随声腔变化。

“戏曲中的音乐特点和语言魅力都是从方言中流露出来的,其重点基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方言使戏曲添加了浓烈的地域特色,对戏曲的唱腔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方言是决定戏曲风格最重要的基础。”

南方语言繁多杂乱,北方语言整齐划一,而淮海地区的语言正处于这两地中间的过渡地带,但绝大多数的淮海方言都运用了北方方言。淮海地区的方言与北方地区的方言区别就在于音调的走向,这也是其独特之处。“与普通话相比,大体一致,但音调的上声部分不太一样,其尾音不仅不会降低,升高音调反而在平读之后。”

二、苏北淮海戏的音乐与语言特点

(一)苏北淮海戏的语言特点

1.江淮官话

淮海戏中使用的方言我们通常称之为江淮官话,属于北方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连云港、盐城、淮安等地区。

淮海地区的方言中常使用的声母只有 17 个,因为淮海地区有的地方不分平翘舌,有的地方不分“l”和“n”,所以比普通话少了4个声母,韵母共运用了45个。普通话中只有四个声调āáǎà,但淮海方言中则多了一个入声。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调值“5”在普通话的阴平、阳平还有去声中都有体现,但淮海官话中只有去声中包含“5”,调值“1”在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中都有体现,但在淮海方言中只有上声包含“1”。所以普通话的调值集中在“1”—“5”,而淮海方言的调值中主要集中在“2”—“4”。

2.音节的声调变化

淮海方言中的某些音节连续读时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两个上声音节在连续读时,第一个音节由上声(213)变为阳平(42),“好手”分开来读时都是上声,连续读时变为“好(阳平24)手(上声 213),两个阴平连续读时,前一个声调由阴平变为阳平,第二个不变。

淮海地区方言每句话结尾的最后一个字多使用入声,话语结尾时升高调值。

3.词格结构

淮海戏的词格形成于苏北一带,与连云港、盐城地区的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淮海戏的唱词一般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同时配合其他句式。“各句式在多年实践中都有了对应的名称,如三字趱、四字方、五字垛、六字圆、七字常等。淮海戏的词格既结合了长短句的优点,又结合了上下句的灵活多样。”

男腔中的“丑调”和女腔中的“喜调”多用三字句式,其节奏鲜明,表现了角色幽默风趣的特点,让听众感受到灵动的情绪变化。据了解,连用三字句式是受到“八字句”的影响。这种声调明快活泼,丑角唱起来显得幽默滑稽。两个三字句开头配上后面紧接着的五字垛,情绪表达一下子就出来了。

一般比较核心的唱段都是以抒情的十字句或七字句起唱,中间会插入三字句和五字句适当调节,随着情绪的递进,向高潮发展时多使用五字垛,继而再以强烈的情绪发展连用三字趱,板式的加速形成高潮部分,最后用长句拉散的方式结尾。这样的词格结构充分体现了淮海戏的地方特色。

(二)音乐唱腔风格的把握

淮海戏是一种扎根于苏北乡间的地方戏曲,因此它融合了北方的音乐、语言特点,表演的艺人也多是海州一带的本地人。浓烈的北方色彩渲染着淮海戏,但淮海戏的腔调又有南方音乐的风格特点,所以其音乐唱腔风格兼具南北方音乐的艺术风格。在唱词方面,处于南北过渡地带的淮海戏既有着吴语的软糯亦有着北方语言的味道。南北语音的融合使声调的发音别有一番风味,这也是淮海戏与泗州戏、柳琴戏等同属拉魂腔系的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

在1949年以后,淮海戏的艺人们会经常与其他地方戏曲演员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沟通,当时南方戏曲音乐的发展也越来越好,艺术上的交流使他们学会借鉴优秀的戏曲精髓,融合南方音乐的特色。受南方戏曲音乐的影响,淮海戏在唱腔、语言、演唱上都进行了改革创新,这也是南方特色渗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南方的戏曲、民歌都使苏北淮海戏有质的升华,南北兼容的戏曲特点也使淮海戏的唱腔有着独特的魅力。

三、苏北淮海戏的现状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欣赏能力,虽然淮海戏早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关注度还是很低。很多人认为戏曲是落伍的、过时的。在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里,戏曲已出现濒危现象。如今淮海戏剧团里大部分由老一辈的艺人支撑,虽然在艺术学校有定向培养的学生,但仍不容乐观。随着听众的流失,淮海戏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被取代。受部分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淮海戏后继乏人。淮海戏的唱段一般都来自平时的生活琐事,可如今淮海戏在群众中的认同感大不如从前,都不愿创作新的选段,单一而无趣,导致人们更不愿去传唱淮海戏。“种种原因使淮海戏濒临失传,所以淮海戏的创新与改革刻不容缓。”

四、苏北淮海戏传承与发展建议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北淮海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要对这些艺人和传承人表示足够的慰问与关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在经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提高他们对淮海戏传承的积极性。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校教育的高普及率为淮海戏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支持。学校可以与淮海戏老艺人建立联系,邀请他们走进校园,开展演讲、讲座等活动,让孩子们看一看老一代人眼中的淮海戏,感受其中的音乐魅力,提高学习淮海戏的兴趣。音乐教师也可以和这些老艺人学习、沟通,结合自己的想法将淮海戏以更好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多听、多看、多练,也算是淮海戏在新一代血液里的流传,让淮海戏走进来,再走出去。在社区音乐教育的开发上,对淮海戏渊源比较了解的长辈进行走访交流,让他们谈谈淮海戏小故事,邀请他们唱一唱经典的淮海戏唱段。充分联系淮海戏专业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不断开发出新的淮海戏曲音乐教育资源。利用社区的资源环境,创办淮海戏小剧团,让社区资深淮海戏老艺人、演员等集结在一起进行展演活动,社区组织人员观看,掀起大家对淮海戏的观看热潮。音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了解,比如哪些孩子们接触过淮海戏或对淮海戏唱段、乐器有所了解,组织学习过淮海戏的同学们上台演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与有淮海戏经验的学生家长建立关系,交流讨论淮海戏教学的经验与意见。一方面,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校园淮海戏音乐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淮海戏加以宣传,鼓励家长拓展孩子们的音乐知识面。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家庭现有资源,搜集淮海戏的资料。平时通过电脑、电视、多媒体等积极学习淮海戏,进一步增强淮海戏的家庭音乐教育。

五、结论

淮海戏又称“淮海小戏”,是苏北的一种地方剧种。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雄厚,唱腔婉转、音乐质朴。该剧种体现了苏北地区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气息和音乐语言魅力,戏曲中多是演绎民间流传的故事和苏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当地人的一些审美情趣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价值。但专业队伍的萎缩、演出场所的减少、艺术人才的后继乏人、老艺人的社会地位低等因素都使淮海戏面临窘境。淮海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期望淮海戏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淮海戏并能融入新的声腔加以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凡.社会历史研究法在淮海戏研究中的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2-24.

[2]蔡恒.新时期淮海戏音乐配器特点研究[J].中国戏剧,2017(12):12-14.

[3]李冰.淮海戏传承及其现状考察[J].中国戏剧,2015(12):68-70.

[4]季婷婷.谈淮海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J].戏剧之家,2014(18):154-156.

[5]卢其树.浅谈淮海戏《月牙楼》的人物塑造[J].戏剧之家,2015(1):22-24.

[6]江淮.一半是狂野 一半是温柔:谈许亚玲在淮海戏《原野》中的人物塑造[J].剧影月报,2015(2):49-50.

[7]徐魏.关于淮海戏语言念白的统一性及淮海戏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忧思[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9):211-212.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