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鸣敏?罗利平?周胜?戚兰?强静仁
摘要:以数据拟合为基础,在六大假设的前提下,以武汉学院为研究对象,得出该校的就业情况。本研究创新型提出了“5+2+1”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完善新工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研究通过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削减20%理论课教学时间,用5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理论教学,2个学期左右时间完成校内实践,1个学期时间开展校外工程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学校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数据拟合;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据《2022年武汉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该市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形成劳动力市场供给端膨胀的现状。主要原因如下:武汉市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扩张,呈海纳百川之势汇聚众多高质量人才。从整体来看,2023年武汉市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59万人,居历史高位;留汉创业人数达30.6万,帮扶10.5万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从部分重点高校公布的研究生计划招生数据来看,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总扩招1300余人,武汉大学总扩招400余人,华中农业大学扩招900余人。由于硕士博士的设立门槛和招生标准都更高,大学研究生数量可作为衡量高校质量的参考指标,因此笔者推断在汉大学生质量在不断攀升。期间湖北省人社系统以“才聚荆楚”工程为统领,不断完善落实相关政策扶持,鼓励高校毕业生来鄂留鄂创业和在汉发展。高校扩招、大学生质量提高以及留汉比例增加,带来的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和大部分企业裁员缩招,武汉市整体就业情况陷入内卷形态,劳动力市场供给端竞争愈发激烈。
一、武汉学院就业情况预测
据武汉学院提供的《2020—2023就业率汇总》数据来看,见表1。毕业人数呈波动状态,而就业率整体呈上升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是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分供过于求、供求平衡、供不应求三种态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多种,本文选取了几种最重要的因素作为建立模型的条件,对2024年武汉学院的就业形势进行预测。
(一)基本假设
1. 政府在2020—2023年没有出台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很大的政策和措施;
2. 武汉学院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变化率与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呈正相关关系;
3. 武汉学院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变化率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呈正相关关系;
4. 影响武汉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没有很大的变化;
5. 武汉学院提供的就业数据为真实的就业情况;
6. 部分毕业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影响了自身的就业。
(二)符号说明见表2。
(三)构建模型
大学的就业人数变化量是由就业市场需求、就业欲望和就业障碍决定的,因此可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λ、α、μ均为比例系数。假设α+μ>0,则当N(t)为常数时,得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足一阶微分方程:
在这个方程中,r(t)代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λR(t)代表就业市场的需求,α代表毕业生就业欲望,μ代表毕业生就业障碍。通过求解这个微分方程,我们可以得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假设模型中的R(t)=R是一个常数,则就业率为:
整理后得到该模型的不稳定平衡解:
因此:
当μ>λ·N时,有rc>0,这就表明,只要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较大(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小),就存在不稳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就是就业市场存在一定的挑战。
当μ→+∞时,有rc→1,这就表明,只要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非常大,就一定会出现非常不稳定的就业率。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非常不稳定的就业率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可避免的,即当就业率偏离预定范围后,政府会采取改善措施,阻止事态继续恶化。
当rc<r0时,有r(t)>rc,这就表明,只要不稳定的就业率低于初始的就业率,那么必定存在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不稳定的就业率,也就是说就业市场的就业情况相对稳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2]。
(四)模型求解
由于在实际调查研究中需求率是难以完整统计的,所以在此次研究中不考虑市场需求,令λ=0,所以研究方程为:
①
通过武汉学院提供的数据求出α和μ。
设年份为t(t1、t2、……、tn),就业人数为N(N1、N2、……、Nn),就业率为r(r1、r2、……、rn),则将①进行差商近似处理得到:
②
设,则②方程可视化为:
③
对③式子做最小二乘法,得到最优的线性模型。在③所表示的线性回归模型中,-μ表示β0,(α+μ)表示β1。代入表一的数据,得到的自变量xi和因变量yi的观测值和回归拟合方程图,见表3。
由此得出α=-0.1063和μ=-0.8676。
因此,武汉学院的就业率微分方程的定量模型为:
=(-0.1063-0.8676)r+0.8676,且r(2020)=81.49%
将上述数据代入方程得到武汉学院的不稳定就业率为rc=89.09%,所以可以估计出下一年的就业率,因此,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
r(2024)=e(-0.1063-0.8676)2024·(81.49%-89.09%)+89.09%=88.93%
说明武汉学院在2024年的就业形势是良好的。
通常来说,自然失业率一般只包含结构性失业率和摩擦性失业率,其值被认定在2%至6%之间属于合理水平。并且武汉学院所提供的就业率数据包含了协议合同就业率、灵活就业率、创业率和升学率,也就是说,该校预计会有5.07%—9.07%的同学在毕业前无任何就业机会和升学机会。结合上述模型分析,由rc=89.09%、r0=r(2020)=81.49%、r(2024)=88.93%,可知,rc>r0且rc>r(2024),即毕业生的就业率小于不稳定的就业率,这意味着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或竞争。虽然不稳定的就业率表示武汉学院全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波动较大,但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这一水平可能意味着他们在就业中遇到更大的困难。
二、武汉学院的就业环境分析
就现阶段的就业形势而言,无论是起领头作用的国企央企,还是扮演跟随者的中小微企业,都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景象,这是我国在经济周期发展中产生的自然现象。本文参考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就业环境,其主要分为3个部分: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与毕业生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于最终的就业竞争力。
(一)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推动就业需求增长,高等教育扩招满足这一需求。扩招提供更多教育机会,提升人才素质,适应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提高市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企业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市场环境
1.企业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存在滞后。市场变化快,高等教育改革相对缓慢,
双方信息不畅。高等教育专业和产业体系匹配不严格,需多重因素调试。
2.内卷现象加剧就业市场竞争。个体为获取资源加大投入,导致高学历成为就业重要因素。行业发展需求提高劳动力素质,企业招聘时对经验、技能等要求更严格。
(三)社会环境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而整体就业率持续下降。
本文将就业定义为指劳动力将其劳动力提供给市场,接受雇主的雇佣,并从事工作活动,以获取报酬或工资。研究未直接找到我国的就业率数据,由此根据就业率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就业人口(已就业人员)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由公式:
计算得到的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和就业机会的供需关系。较高的就业率通常意味着相对较好的就业状况,反之亦然。如图三中短虚线所示,我国的就业规模在不断扩大。2023年全国城镇就业量新增1244万人,全年累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2]。研究认为政策红利为就业量增加注入了强大动力。与就业规模呈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整体的就业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表明现如今我国劳动力供给是过剩的,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
三、“5+2+1”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本文探讨了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数研究采用定岗实习、校企联合和“实践+就业”模式,核心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随着改革,高校实施“预就业”方案。本研究提出“5+2+1”新模式,强调知识有用性,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该模式削减理论课时,加强实践与企业合作。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该模式对接产业需求,制定课程地图,培养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实践实验,以及专业选修课,以满足不同职业规划需求。
(一)内涵和特色
本文基于数智时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推动高等教育育人与育才的和谐统一。提出的“5+2+1”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该模式减少20%理论课时,5学期理论教学,2学期校内实践,1学期校外实践。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践环境,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案。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该模式对接产业需求,制定课程地图,培养核心能力,设置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核心和实践课程,及专业选修课,满足职业规划需求。
(二)实践探索
学校深入调研产业发展趋势,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或新增专业,确定招生数量和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供需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实践经验。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先学习基础内容,再参与技术课程教学,最后以实习生身份参与企业实践,提升职业素养和道德。
结语
“5+2+1”预就业模式实现多方共赢。作为创新途径,它遵循教育规律,结合行业需求,精准培养学生技能和适应力。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开放多元办学模式,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品牌影响力。武汉学院实践此模式成效显著,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近三年,学院就业率近90%,毕业生展现卓越工作能力,成为企业核心骨干,获高度赞誉。
本文系1.2018年湖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5+2+1”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493);2.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WYJY2023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武贵龙.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23(07):97-100.
[2]申帅芝,黄章菡.就业市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启示[J].中国包装,2022,42(06):72-77.
(作者单位:武汉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