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倩倩
2018年中共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形式总结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4个方面,简称“四位一体”。因此,本研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点
(一)逐步规范化
心理育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发挥作用,就需要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方式。如果没有规范化的制度,就很难真正发挥心理育人的时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1.心理健康教育体制逐步完善
我国教育部门在2011年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人才培养的重要范畴,并且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进行工作。在运行体制方面,高校主要采用学生工作部门统一领导,各二级院系自主运作的方式。在运行方式上,主要分为四级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就是校、院、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为主体,各方推动,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用。同时,高校应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流程和奖惩机制等,确保该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2.师资队伍建设逐步规范
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正在由松散的状态,逐步向统一规范化方向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聘任,以专职为主;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对于心理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必须是有相关学历背景的。并且,高校目前也十分重视相关教师学历的提升,以及能力的提升。高校目前对于相关师资力量的要求越来越严苛。
3.发展水平优质化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属于不断完善的学科,也是一门教育实践学科。规范化是必然要求。工作定位方面,强调三全育人,重视全覆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打通立德树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必修或选修心理课程,大一新生全部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并对潜在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筛查和回访,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辅导员深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设心理委员、在院系设心理辅导员等方法和途径,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时段、各个方面。高校心理中心的名称也展示着工作定位。尽管各高校心理服务机构的名称不一致,但都尝试突出“教育”“指导”“咨询”“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同样,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扎实技术保障。在心理问题预防阶段,信息技术可以普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追踪心理异常或心理存在健康问题学生成长情况,继而为来访者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心理问题干预方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一)教育形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同时具备5种能力,这是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相关教师的职业要求。在上好心理课程的压力下和咨询量不断攀升的状况下,心理健康教师把大量精力投入在这两项工作中,当然这两项工作也最需要专业化和职业化。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兼职咨询师更多参与专业咨询,而专职教师更多处理行政事务的现象。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未来心理健康教师应侧重教学与咨询,辅导员应侧重组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服务机构需衍生出处理行政事务的职能,从而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岗位上更专业地、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尽管国内教育部面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达了诸多文件,且教育专家和学者也在大力呼吁各大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有些院校即便设立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机构,也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的号召,实际功效有限,毫无价值。比如,有些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物力和人力,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创建个人心理档案,根本目的并非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而是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此外,有些高校习惯模仿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未系统考虑教育的复杂性和本土化特征,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改革,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应有作用。
(二)教育手段单一
传统教育理念下,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囿于“现状”,忽视了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以至于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尽管国家教育组织多次强调改革现存教育体制,落实素质教育,但实际效果不佳。从特定程度上来讲,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快速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自然无法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内在潜能,需要引起高校反思。另外,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法,学生只能学习无趣、单调的心理学知识,无法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教育课程化特征明显。产生此种情况,是由于教育者未能考虑心理学知识的实用性,也未能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成外在行为,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还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甚至,有些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由思政教师负责,受到专业限制和思想束缚,这些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素质教育化为等号,没有围绕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德育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心理辅导,只能从思想品德层面和政治层面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样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作用,更严重还会延误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最佳时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品质,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加正能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紧密联系
心理健康有利于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情绪属于心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总是情绪不佳,长此以往,必定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可能患有疑病症,甚至躯体化。
(二)心理健康可以培养并增强大学生的人格独立性
许多学生在高中期间,生活上依赖父母,缺乏独立,上大学以后,不仅在生活上要脱离父母,在精神上也脱离了父母。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性,尽快地调整状态,适应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对家庭、社会安全有着极大影响
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人群中有86.4%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病人像患有感冒的病人一样普遍。我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而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提高,学生厌学、离家出走、偷窃、抢劫,等极其严重的骇人听闻的事情常有发生,这与他们的不健康心理都有着密切关系。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领域在论文和实证研究方面有明显上升趋势,表明这个领域受到社会的重视
我国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求职就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自我认知迷茫等,如果不适当引导,较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二)目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拘泥于课本,课下对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
许多学生即使心理压力较大,也不会主动去寻求帮助。从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在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不同,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一)以人为本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教育理论的提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为新时期高校如何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价值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如何把主体、时间、空间三者有机融合,形成一种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以人为本”育人目标任务,凝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团队合力,对比以“普适性”为主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针对“重点关注学生”构建的“多元参与式协同育人”的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更加突显专业化强、分工明确、成效显著的特点,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在特定人群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性与深入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要体现。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觉察能力,真正形成多元协作、同向同行的一体化育人格局,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响应。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长期教育管理,通过创建“多元参与式协同育人”教育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地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进而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并丰富帮扶渠道,以保证对“重点关注学生”施策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既能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又能增强学生心理韧性,提高个体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三)“一生一策”动态管理的必然要求
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是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档案化动态管理更要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确保角色定位恰当、任务具体明确。(1)全面收集、定时更新各项数据信息以便掌握“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身心状况与实时动态;(2)在对“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人档案进行长期追踪记录的同时,同步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尽早发现潜在的问题症结或危机隐患,及早进行介入和干预,给予学生关怀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帮扶;(3)经过日积月累的梳理,必能掌握发展变化的动态规律,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研究价值,使心理育人工作有据可依、有规可循,实现动态管理的可持续性。
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策略
(一)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主要是课堂教学、心理咨询以及举办特色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等形式,线上云平台的形式在研究中很少出现,但是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与外界交流互动的窗口和主要媒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出于育人为目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模式就是好的教育模式。因此,以线上云平台为组织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是一个具有优势的模式之一。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可以开展线上云平台,具有以下优势:(1)学生在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尤其是在羞于与老师面对面沟通的时候,可以以网络为依托进行倾诉;(2)有利于增加心理健康工作的时效性,更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学生可以在云平台上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日常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二)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更加合理地配置
本研究并不局限于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活动类型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蕴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育人精神、学生自主意识的一些活动也进行详细的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不仅只是加强线上的交流互动模式,而是通过学校和院部的持续努力,共建积极向上、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和院系之间增强交流,形成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导,各院系、心理健康教学部为支撑的体系,实施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
(三)推进“心理育人”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少、参与率低、未能符合学生需求,心理普查频率低、心理咨询开展量偏少、预约及时性不足等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改革课程设置和方式方法、完善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和创新活动方式、改革创新心理咨询与辅导方式方法、完善和创新危机预防干预体系、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育人理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如同学校其他教育工作一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体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除遵循学校的教育一般原则外,还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原则,是长期实践工作的总结,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如何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的心理危机发生。
(作者单位黄河交通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