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小楷“古意”初探

2024-07-10 08:08杨国欣
国画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钟繇古意小楷

杨国欣

摘要:钟繇书法,尤其是正书(小楷),历来被世人称道。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此后,钟繇小楷多以“古雅质朴”称谓,被后人津津乐道并仰慕风从。中国文化向来有尚古厚古的传统,称钟书古朴,不仅指其意境脱俗,更指其旨趣高古。直到今天,广大的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仍然把钟繇小楷当做临习创作的必修之课。本文通过对钟繇小楷笔法结构特征的全面梳理,借由大量图片分析研究钟书所蕴含的“古朴”之意。分析研究其各种技法特征所产生的审美指向并进而发展成为某一类型的书法风格,以此揭示出作为艺术语言的诸多技法特征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钟繇;小楷;笔法;结构;古雅质朴

引言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幼年失怙,族父钟瑜资助其受教育,因而举孝廉走上仕途。曾为魏国宰相,明帝时受官太尉,后迁太傅,故世人称钟繇为“钟太傅”。然而钟繇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的书法。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曾记载:“颍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传世的钟繇书法只有正书和行书,而尤以正书称著,即羊欣所称之“章程书”。“章程两字的合音,是正字(平声),后世把章程读快了,就变成正书,又变成真书。”(唐兰《中国文字学》)汉魏之际的正书是一种新书体,即楷书,它是由隶书演变发展而来。正书并非钟繇所创制,但他却是书法史上第一位以擅长正书而闻名的书法家。《宣和书谱》中记载:“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钟繇正书最著名的有《宣示》《力命》《荐季直》《贺捷》四表(是否为钟繇真迹,本文不作研讨),都是小楷,是其写给朝廷的奏章。钟繇显赫的政治地位,对于正书演变应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钟繇书法,尤其是正书(小楷),历来被世人称道。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此后,钟繇小楷多以“古雅质朴”称谓,被后人津津乐道并仰慕风从。中国文化向来有尚古厚古的传统,称钟书古朴,不仅指其意境脱俗,更指其旨趣高古。直到今天,广大的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仍然把钟繇小楷当作临习创作的必修之课。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拟对钟繇小楷的笔法结构特征做一全面梳理,借由大量图片分析研究钟书所蕴含的“古朴”之意,分析研究其各种技法特征所产生的审美指向,并进而发展成为某一类型的书法风格,以此揭示出作为艺术语言的诸多技法特征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楷、隶、篆杂陈的笔法体系

笔法,是书法诸多艺术语言中的重要一项。钟繇小楷处于新旧书体过渡时期,体式初成而尚未定型,因而导致其笔法特征有二:一是诸体杂陈。篆、隶、楷合一,这是其书蕴含“古意”的主要因素;二是丰富多样,几乎包含了我们目前所熟悉的各种笔法特征。这也是后世书家学小楷必学钟繇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篆隶则楷法能工。篆法森严,隶书奇宕,运用篆法,参合隶书,可谓端庄杂流丽矣。(蒋骥《续书法论》)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处,终是俗格。(傅山语)

正是钟繇小楷中随处可见的篆隶笔法,才使得其书虽为汉魏时新变之体,但仍然不脱篆隶古体的“高古质朴”之意。

1.起笔法——方圆藏露

起笔法不外乎方、圆、藏、露以及由此派生出的种种变化。篆法多圆笔藏锋,隶楷则多方笔而藏露互用。关于方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萧散超逸,方笔凝整而沉着。”关于藏锋与露锋,宋曹《书法约言》云:“锋藏则精华蕴藉,锋露则神采外映。”可见不同的起笔法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钟繇小楷起笔方法之丰富,几乎囊括了楷法之所有:一是藏锋圆起,此是典型的“篆法用笔”,落笔逆势入纸即折回,然后中锋铺毫行笔。此起笔法厚重古拙,是钟繇小楷的重要特征之一。二是藏锋方起,即“逆入平出”。落笔时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逆锋入纸后切笔成方角,转而调锋行笔,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如此起笔,笔画浑朴而不失峻峭,亦是钟繇小楷常用的起笔方法,历代名家也多效仿之。三是露锋顿起,钟繇《贺捷表》有此起笔法,此法兼用侧锋,露锋顿笔入纸后,稍提起即调锋行笔。如此则笔画秀挺而不失沉着(如图“方”字横画)。四是露锋顺起,即露锋入纸顺笔画之势而行。此法务求笔力劲健,落笔果断。钟繇《荐季直表》中有此笔法,与其藏锋圆起之篆法并用,则古拙中见率意(如图“直”字)。

2.收笔法——收放兼驻

收笔既是一画的终结,也是下一画的起始,收笔时宜留得住笔,留不尽之态,敛有余之势,以备势而发。钟繇小楷在收笔上非常讲究,共有回锋、出锋和驻锋三种方法:大凡横竖画都应回锋收笔,所谓“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收”与“缩”使笔势收敛,蓄而待发。此法自篆法发源,钟繇小楷质朴内敛的特点在此表现无余;悬针、撇捺、钩挑等笔画,笔锋顺势而出。出锋之笔务求由中而出,并于空中作收势。钟繇小楷时见横画出锋(如“行”“示”等字),仍然带有隶书痕迹;与回锋和出锋不同,钟繇小楷中时见行笔至收束处稍驻即提笔起,驻锋遏势,引而不发,既不回锋收势,也不磔趯出锋(如“遂”字捺画,“残”字戈钩),这是隶楷过渡时期的笔法特征,亦隶亦楷却也非隶非楷。

3.行笔法——篆分掺杂

笔画中段是行笔的主要部分,也是体现笔画质感和动态美感的主要环节。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钟繇小楷笔画中段的行笔篆分互用,变化多端:一种是篆法中实。指笔画首尾稍细,中段略粗。类似篆书用笔,丰实厚重,质朴天然。《荐季直表》中多见此用笔,篆籀意十足。另一种是分画中虚。指笔画首尾略粗,中段略细。这种笔法源自隶书,富有一种弹性和力度的曲线美。

4.转折法——或圆或方

不同的转折用笔可以产生不同的美感,圆转法浑圆遒劲,具阴柔之美;方折法则挺拔雄强,富阳刚之气。篆法圆转,于转折处提锋暗转,保持中锋行笔。楷法方折,转折处提顿翻折,务求干净利落。钟繇小楷转折之法圆方互用,变化多端。

从以上对钟繇小楷笔法特征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起笔、行笔、收笔、转折等每一个笔法环节上都有篆隶遗意,而这两种相对于楷书新体的“古体”赋予钟书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古意”。

二、隶意、(章)草韵尚存的结构特征

结构,古称“结体”,又谓之“结字”,是单字点画之间的搭配方法。结构特征亦是书法艺术语言中的重要一项,同样能表现书法意味和精神。钟繇小楷的结构有其独特之处,保留了大量的隶书及章草的造型和韵味。

1.隶意犹存

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及至二王,始复大变。(袁裒《评书》)

汉魏之际的隶书是官方通行书体。世传钟繇善写铭石之书,即隶书,具有深厚的功底,这就使得其楷书必然受到隶书的影响。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钟繇小楷也正是如此,虽然横平竖直、撇捺分张、蚕头燕尾的隶书特征在钟繇小楷中已不十分显著,但还是有许多方面与其后成熟的楷书区别明显:

首先是结体扁平。横长竖短是典型的隶书体式,楷书则反之,钟书在这一点上是近隶远楷。如图:

其次是笔势横张。某些楷书中回锋收敛的笔画如点画在钟书中亦翻挑出锋,如“必”“能”“县”等字。

再有,钟书中有个别笔画和部首仍然保留了隶书写法。如“示”“行”字横的出锋,“事”“守”等字的钩画平出,“先”字末画的波挑,“德”字双人旁的写法等等。

此外,钟繇小楷中有许多字虽为标准楷书,但若与相同的隶字放在一起,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2.章草遗韵

汉代,伴随隶书一起在这一时期分化出来的还有章草。作为“隶之捷也”的章草逐渐兴起,它与隶书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的是,因为要达到“捷”的目的,章草更具有随意性,出现了笔画的简省与映带。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实用书写的发展进步。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迅速崛起的今草和行书面前,章草的生命很快终结。实用性的丧失使其成了一种纯艺术书体,也随之成为“古体”的代表。孙过庭《书谱》云:“篆贵婉而通,隶欲精而密,章务简而便,草贵流而畅。”“简便流畅”是章草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审美要素。分析钟繇小楷,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简而便、流而畅”的章草痕迹。而进一步考察汉魏以来直至两晋的章草遗迹,钟繇小楷中所蕴含的章草遗韵更加显露无遗。

刘熙载《艺概》中说:“正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楷书和草书不同的审美意象在钟繇笔下却得到了和谐统一。

三、“古质今妍”——钟王“旧体”“新体”之辨

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姜夔《续书谱》)

楷书产生并成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3世纪到4世纪。钟繇和王羲之是这一时期推动楷书发展的两个重要人物,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只相差了一百年左右时间,但是他们的书风却差异很大,历来被称作是“旧体”和“新体”的代表。

1.钟王之辨

钟繇小楷笔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用笔凝重沉朴,有的点画形态明显带有篆法或隶意;而结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体势扁平横张,重心居中甚至偏下,这也是隶书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在王羲之的小楷中则几乎找不到,而这也正是钟王作为“旧体”“新体”代表的重要区分标志。

钟繇被奉为“正书之祖”,其楷书已“备尽法度”,但其书法中仍残存着篆、隶、(章)草书笔意和形式。《晋书》(王羲之传)中这样评价钟繇:“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但其体则古而不今。”王羲之则一改钟氏“古法”,进一步完善楷书。

先是在结体上易扁方为瘦长,更为紧凑和停匀,变化更加丰富;

另外,世传钟繇善行书,其行书书迹今日虽不得见,但其小楷中夹杂的笔画连带和简省等行书意味却显而易见,有的偏旁干脆就是行书甚至是草书的形态,这在王羲之小楷中亦不得见。

总之在王羲之笔下,楷书笔法已经完善和定型,不再杂含其他书体。相对于钟繇的“古质旧体”,王羲之开创了“新体今妍”的时代。

2.古质今妍

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将钟繇与张芝、王羲之对比,说“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钟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照此说来,王羲之天趣胜过张芝,功夫精到胜过钟繇,张芝法度最为精到,而钟繇则天趣最高,颇有意味。钟繇小楷正处于楷书的初创阶段,虽然具备楷书的基本法度,但篆隶遗痕仍然非常明显。这种既古又新的体式即后人所谓的古意,质朴有天趣。我们或可得出结论,王之妍美乃功夫之精,而钟之质朴乃天然之象。

在书法领域,“古”常与“拙”相连,而“拙”与“巧”相对。古拙并非愚笨拙劣,而是辉煌绚丽之后的复归平淡,是真实自然的创作表达。《老子》云:“大巧若拙”。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更是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法理论。在美学范畴,“拙”已成为评判书法意境和品位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书法创作甚至对整个艺术范畴都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至今不衰。追求古拙而不追求华巧,就是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蓄内敛的艺术境界。“古”又多与“朴”相配,书法艺术的追求,往往先从“稚朴”开始,追求妍美精熟;达到了妍美精熟、具备了深厚积累和学识素养之后,又往往落尽繁华归于“质朴”,“返朴还淳”。这是对自然美的向往,老庄哲学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大朴不雕”的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书法艺术尤其如此,追古摹古,尚古厚古。无怪乎孙过庭《书谱》云:“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虽是评价二王不比钟张,其实是说今不如古,妍美不如质朴。

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书法史,小楷书法的艺术流派大致可分为两种审美取向:一种以妍美秀逸为宗,用笔精到细腻,结体匀称妥帖。多讲究法度严谨,端庄遒劲,姿态妍美,婉转飘逸。以“二王”为源,历代如虞世南、褚遂良、蔡襄、赵孟、文征明、董其昌等都属此类;另一种以古拙质朴为尚,用笔沉着凝重,结体率意天真,追求天然之趣。此类以钟繇为祖,历代如颜真卿、苏东坡、祝枝山、王宠、黄道周、傅山、王铎、刘墉等传其衣钵。但是不论何种审美取向,历代书家对钟繇的书法都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心悦诚服。许多关于钟繇书法的品评中都传达出这样一个意思:钟繇小楷对后世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笔法结构等技法层面,其书“大朴不雕”的书法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历代书家的书法精神。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飞快,学书人亦多浮躁之心,追求多在外表:或点画精微,或结构险绝,或章法新颖,曰其“创新”。然而,我们的追求表现出来的却常常是满纸矫饰,炫技弄巧,书作多具华丽形式却充斥俗媚之气,抑或功力深厚法度严谨,看似精神贯注实则内涵空乏……

小楷书法创作,外在技法固然重要,但内涵意境更为难得。清蒋和《书法正宗》云:“法可人人相传,精神兴会则人所自致,无精神者,书虽可观,不能耐久索玩;无兴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匠。”技法是基础,而意境应为追求。这是衡量“字匠”与“书家”的重要标准。

外表无华,内蕴古雅的钟繇书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猜你喜欢
钟繇古意小楷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寻找古意的配色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钟繇未盗墓
钟繇《荐季直表》(局部)
钟繇:盗墓贼这个锅我不背
钟繇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