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生态理论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

2024-07-10 05:09钟珊甘玲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中职

钟珊 甘玲

劳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职业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等具有重要意义。深层生态理论视域下将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能够促进学生的劳动认识和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劳动品质和习惯等方面的提升,达到协同育人效果,促进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重申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并用”的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2020年9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不但具有了独立的学科体系,也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体系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在身心合一的劳动实践中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培养具有生态劳动意识和生态劳动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校具备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和深厚的劳动文化,拥有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师资队伍,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中职学校基本上能够按照要求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实习实训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引导学生养成专注、坚持、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耕作活动、班级大扫除、学校公共区域包干区清洁、寝室卫生、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以确保日常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中职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劳动教育的效果仍不理想,劳动实践活动碎片化,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重点不明确。这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认识不足,不知道劳动教育的目的,要学什么、怎么学;缺少热爱劳动的行为实践,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需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考核中,缺乏明确的课程目标、考核重点和评分细则等。这些都不利于劳动教育效果的实现,对学生的校内实训、校外岗位实习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都将产生影响。

中职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归根到底,就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中职学校应该从劳动教育的现状出发,构建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劳动教育与中职语文课程的融合,能够实现学科之间的互补与共生,有效地推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协同育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第一,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反映人类劳动历史和现实的文学作品。通过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生能够更加尊重和热爱劳动,加强职业启蒙和确定职业理想;做到正确对待每一个行业,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深刻意识到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第二,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技能。通过中职语文课程“口语交际”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劳动环境和参与劳动过程做好准备。通过语文写作训练,学生能够提高写作技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语文课程中的综合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成长为具备知识技能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

第三,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劳动的习惯,锻造热爱劳动的品质。劳动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将劳动价值作为课程目标贯穿于劳动课程设计始终,同时,也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程,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一批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深层生态理论视域下劳动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中职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本研究以部编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上册为研究案例,立足语文学科本位,依托核心素养,以劳动教育内容为重要依据,将劳动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自然地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如表1所示),探索深层生态理论视域下劳动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在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立足职业教育的特色,兼顾语文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还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全面挖掘现有语文学科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重构教育资源,以深邃的人文思想结合劳动技术手段,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更接地气,实现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劳动素养的“双提升”。

深层生态理论是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的一种环境哲学,强调生态环境中的每一个生物个体,通过与周围人和环境的互动,从本我、社会自我、生态自我三个层面逐渐递进,不断形成认同关系从而达成自我实现。教师在深层生态理论视域下,将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促使中职生意识到与自然生态的有机关联,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尊重万物的发展规律,达成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

本我,即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唤醒对自身能力的觉察,对自己的身心能力达成理解和认同。学生通过读《伐檀》,可以了解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现状,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从而形成个人劳动理想。学生读《劝学》,能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养成坚持、用心、专一的良好品质,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能体会劳动的重要性,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劳动中坚持质量意识、精准意识,弘扬工匠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口语交际、写作等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习口语交际的技巧,以及进行计划、总结、请假条、函等公文写作训练,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职场写作能力,进而提高职业能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读懂劳动说明,熟悉职场文书,记录职场点滴,共享劳动文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劳动质量。综上可见,劳动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学习,中职生逐渐加深对自己身心能力的理解,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准确把握自我定位,增强自身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提高自我效能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促进自我实现。

社会自我,即通过与他人和社会环境的接触,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对自身的社会身份加强理解和认同。《沁园春·长沙》和《我愿意是急流》均写出了诗人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追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和高度责任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从“立志—言志—评志”展开论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国家的儿子》(节选)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楷模,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领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社会性,从而增强职业意识,找准职业定位,习得社会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生态自我,即在与自然环境进行互动过程中不断认识自然社会的生存法则,并主动进行认知和适应,逐渐对自身的自然性达成理解和认同。《风景谈》通过六幅“风景”的描写,层层递进,步步推进,表达了对解放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的风景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种树郭橐驼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以树喻人,从“顺木之天以致木之性”推之“顺民之性以养民”,阐述了种树育人、治国养民的道理;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分析个体差异性,循循善诱、挖掘潜能,从而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悟自己的自然性,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环保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途径

要真正做到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教师应该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充分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将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日常教学,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构建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提升劳动育人质量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欲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结合点就是劳动教育。中职学校可以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如“劳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等,改变学生对劳动的刻板认识,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同时,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其他专业课程或者公共基础课程,建立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育人。学校还要制定系统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如明确规定劳动教育课程以及劳动实践的时间,让劳动教育能够有序地开展,促进学生提高劳动认识和意识;制定劳动实践计划,创建并不断完善学生劳动实践档案,注重劳动成果的积累和展示,让学生学有所获,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建立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将劳动实践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组织开展耕读园耕作评比、耕读征文等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领悟劳动精神,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二)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等,依赖于不同的载体,更依赖于学生广泛参与劳动实践。教师可以参照课程思政理念,将劳动理念和劳动内容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中职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学生开展劳动意识的引导,以及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培养。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重构课程资源,加快开发“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的资源库;积极调整教学方式,灵活采用情境教学、劳动体验、课外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得劳动教育的直接经验,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如在语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章节,创设模拟工作情境,培养学生撰写实训专业领域产品说明书、单据等职场文书的技能,以及听话、说话等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在写作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撰写通知、计划、总结等公文写作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提升劳动质量;积极尝试情景剧表演、辩论赛、朗读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准备表演和比赛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学苦练,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又能不断内化劳动者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劳动品质,以及坚持、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彰显劳动育人功效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实践育人。中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教学场所、学生社团和协会以及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开发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形成职业荣誉感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将劳动教育形式融入中职语文教学,鼓励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绘本故事协会、家电维修协会、汽修协会等专业学生社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劳动技能;同时,组织学生制作宣传美篇,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将广东省中小学劳动基地——耕读园(耕种协会)“引进来”,让学生积极参加耕作活动,将耕作的经验运用到学习中,通过设计表单记录植物成长日志,撰写耕种心得,开展“耕读”征文比赛,将劳动教育和中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在实践中,学生不断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提升写作技能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

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学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开展语文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一般课题:深层生态理论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课题编号:ZQJYY2023235);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重点课题:专业渗透式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QJYY2023043)。]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中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