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金山(浦南)县委机关所在地的历史变迁与思考

2024-07-09 04:47刘娥苹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4年3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红色资源金山

刘娥苹

[摘  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金山(浦南)党组织的创建、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尽管遭遇挫折,但当地的党组织和群众团体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还是在残酷的斗争中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县委机关所在地经历了“两省三地”的历史变迁,其旧址遗址既见证了上海郊区革命的曲折历程,也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当前加强对这些旧址遗址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对讲述好红色历史和传播好红色文化,推动长三角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山;浦南;红色资源;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  D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3-0083-07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金山(浦南)党组织创建于大革命时期,发展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1933年被迫中断,历时8年。县级地方组织由中共金山特别支部(也称中共浦南特别支部)发展而来,后相继产生中共金山(浦南)县委、松金(金奉)县委和中共松金县委(松江中心县委)等党的领导机构,分别隶属中共江浙区委、中共江苏省委领导。本文拟通过梳理回顾早期中共金山(浦南)县委机关所在地的历史变迁及主要活动,深入分析其历史原因,结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对长三角区域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提出相关建议。

一、县委机关所在地的历史变迁与主要活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金山(浦南)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长期坚持地方斗争。期间,革命遭遇诸多挫折,县委与上级联系经常中断,加之敌人“清乡”“围剿”,党的机关不稳定,党的建设较为薄弱。伴随着领导机构的调整变化,县委机关也频繁迁移,呈现出“跨省界、跨区域;迁移多、时间短;非正式、不固定”的特点,见证了上海郊区革命的曲折历程。

(一)金山张堰:县委创建始发地和县委机关驻扎地。张堰位于金山中南部,古时水系发达、漕运兴盛、商业繁荣,被称为“浦南首镇”,历来崇文重教,是文化名人集聚之地,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就位于张堰。中共金山特支组建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特支书记李一谔是金山第一位共产党员,特支活动中心设在李一谔创办的张堰甪里(云溪)小学,张堰东家湾李宅也是特支活动地点之一。金山特支是共产党在金山地区最早的县一级地方组织,隶属中共江浙区委领导。北伐军到达后,国民党县党部公开活动,特支活动随之半公开化,特支活动中心也转移到张堰镇上,办公地点设在国民党金山县党部的办公处(今张堰镇政安弄26号陈氏老宅,因建筑特色又名“走马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特支转入地下活动,支部书记负责张堰、甪里、钱圩和新仓一带,支部委员分别负责金山卫、甸山(今张堰旧港村和山阳长兴村)和马棚(今山阳长兴村)一带的革命活动。1927年6月,中共江浙区委改组为江苏、浙江两个省委,金山特支也改为金山独支,隶属江苏省委。八七会议后,根据江苏省委指示,松江、金山、青浦三县划为一体,成立由陈云任书记的中共青浦(松金青)县委,领导三县党的工作和农民运动。1928年2月,在青浦县委领导下,金山独支改建为中共浦南区委。同年7月,陈云以江苏省委巡视员身份巡视金山浦南,充分肯定金山县的革命形势,并帮助区委制定《浦南秋收暴动决议案》。1928年10月20日前后,根据中共淞浦特委指示,浦南区委在甸山附近召开80余人参加的各支部代表会议,会议意义重大。从浦南党组织之后的活动轨迹可以印证,这是成立县委会的党代表大会,李一谔、翁明哲、李新民、张善述等4人成为县委主要领导成员,江苏省委任命翁明哲担任县委书记。经对甸山及甸山附近区域的相关考证,县委成立的会议地点为张堰旧港村张单氏节孝坊(今张堰旧港村15组内),当时地处松江、金山两县和山阳、朱行、张堰三乡的三角地带,靠临旧港河与金卫河两河交叉的河岸,较为偏僻,隐蔽性较好,水陆交通便于紧急撤退。由于参会人数多,保密工作不够严密,会后消息传开。《申报》1928年10月24日刊载消息说:“在松金交界,甸山地方(在张堰附近)前晚有李某某以农民协会名义号召开会。”县委刚成立,即遭反动当局搜捕,不得不迅速转移。金山(浦南)党组织在张堰的驻扎时间为1926年3月至1928年10月。

(二)平湖转角湾:县委跨省界发展及转移后驻扎地。转角湾位于浙江省平湖市独山港镇金沙村衙前东南三里地,地近上海金山与浙江平湖交界,较为偏僻,三面环河,水陆交通方便。正是在这里,李一谔把革命火种从上海金山传播到浙江平湖,在农民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了平湖第一位共产党员朱轶凡,帮助建立平湖第一个党组织。跨省界的转角湾,既是中共金山(浦南)县委主动开辟的主阵地,也是危急时刻县委紧急转移的大后方。早在1928年2月,中共金山(浦南)区委提出向西发展的“大浦南计划”,打开西进的路线,把平湖纳入浦南范围,将革命斗争从松江、金山两县南部交界区域扩展到江、浙两省的交界区域,开辟新仓和衙前东面的转角湾一带。“大浦南计划”曾经由县委领导向淞浦特委作过汇报。1928年6月,江苏省委在《江苏外县工作计划和农民工作决议案》中要求,“相邻的乡村没有起来的,要设法把农民组织起来,去发动工作,即相邻的县,亦须按此方针去启发和组织,以避免我们自己的孤立”。浦南县委分工后,该计划由李一谔牵头实施,开辟转角湾新区。同年10月,浦南区委扩建为金山县委,因召开会议的消息泄露,遭到国民党军警搜捕,县委领导人大多转移至转角湾,转角湾第一次成为县委机关所在地。此后,县委主要活动于金山与平湖两地,积极筹组农民武装,为发起浦南农民武装暴动做准备。1929年2月,金山(浦南)县委领导发动“新街暴动”,由金山、平湖交界地区的共产党员、“红队”队员和农运积极分子共300余人参加,沉重地打击了地主豪绅势力,但也引起了金山、平湖等县反动当局的恐慌和“围剿”,县委再次转移至转角湾,转角湾第二次成为县委机关所在地。遭反动军警“五路包搜”后,县委领导人不得不转移至上海,县委成员在上海的住所成为一部分党员碰头会面的非正式联络点。“新街暴动”失败后,县委主要领导人李一谔被捕牺牲。1929年4月,第一次改组后的县委,党组织活动较难恢复开展,大部分时间隐蔽在上海,知识分子出身的县委委员在上海学校里代课教书谋生,几位农民出身的县委委员冒险返回乡间,三进转角湾,转角湾第三次成为县委机关所在地。1929年6月,转角湾突遭国民党军警包围,2人被枪杀,6人被捕,大量房屋被火烧,又称“转角湾事件”,金山(浦南)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再次遭遇重创。县委不得不再次改组,地点仍然在转角湾附近,改组后囿于多方原因,仍未能有大的作为,合并组建新的县委迫在眉睫。金山(浦南)党组织在转角湾的驻扎时间为1928年10月至1930年初。

(三)松江亭林和城厢镇:县委多次重建后机关驻扎地。亭林古称“十二家埭”,为农村鱼米集市,是浦南古镇,明清时与奉贤南桥和金山张堰并称为浦南三大商业重镇。1930年初,金山党组织工作处于瘫痪停顿状态。省委派员巡视金山后在报告中指出:“金山党的活动,除纪念日发几张空洞的传单外,群众工作、党的本身工作一些没有”,“在金山一星期之久,未能开成正式的会议,仅仅是与几个同志个别谈话。现在军警会剿甚严,许多同志都逃出在外,到海里去了,一时尚不能召集起来”。根据省委指示,该年初夏,在亭林乡下党员张天瑞家里召开会议,成立中共松金县委。7月,中共江苏省委派黄烈文(即黄理文,金山张堰人)为省委(当时省委已改组为省行动委员会)巡视员到金山,在松隐乡后岗党员家里召开党员活动分子会议,黄烈文代表省委宣布省委组成和成员分工。9月,省委把金山、奉贤两县党组织改称为金奉县委,活动地区包括金山全县、松江县黄浦江以南全部和奉贤县西部乡镇。重建的县委,见之于书面文件仍称为中共金山县委,县委领导成员中大多住在亭林及附近乡间。为了避开“新街暴动”后反动当局的“会剿”,县委机关活动中心为亭林及附近乡间的一所小学。县委重建后,正是党内“左”倾冒险错误开始之时,县委在短时间内风波不断,主要领导相继被捕、出走,县委领导力量遭严重削弱。1931年1月,省委在上海召开“金山(金奉)县委、松江(松青)县委联席会议”,明确合并组建中共松金县委(松江中心县委),先后有四位县委书记或代理书记,管辖范围为松江、青浦、金山三县和奉贤县的一部分地区,县委机关驻松江城厢镇(城内中心弄19号)。1932年下半年至1933年春,中共松江中心县委频遭破坏,党组织被摧残殆尽,历时8年的金山(浦南)党组织被迫中断。金山(浦南)党组织在松江亭林和城厢镇的驻扎时间为1930年初夏至1933年春。在全民族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金山县级领导机构没有条件恢复重建,浦南工委派出浦南特派员,领导开展群众斗争、抗日武装、发展组织和迎接解放等活动。

二、县委机关辗转“两省三地”的原因分析

中共金山(浦南)县委机关几经迁移,横跨江浙两省,辗转于金山、平湖和松江三地,呈现出“两省三地”的特征,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金山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离不开革命思想在这一区域的广泛传播和革命者斗争精神的深入影响。一方面,革命思想跨区域广泛传播。如李一谔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其革命意识的萌芽和革命思想的形成源于在上海求学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一谔积极参加罢课斗争和宣传活动,成为上海文治大学里的积极分子。期间,李一谔结识了上海南洋公学的侯绍裘(后来成为国共合作时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主要领导人,松江第一位共产党员),在侯绍裘的影响下,李一谔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愈加坚定。1920年秋,李一谔回到家乡,变卖了自己家中的一部分田产,筹款创办了云溪小学(当地人称甪里小学),并担任校长。李一谔以甪里小学为掩护,创办进步刊物《社会钟》,宣传进步思想,抨击社会上贫富不均、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现象,并带头废租搞革命、毁家纾难,其言行让“农民俱信仰之”。1925年,在五卅运动高潮期间,李一谔经侯绍裘、姜长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革命活动中带动影响了一批知识分子成为金山(浦南)早期的共产党员。翁明哲(特支成员之一)回忆参加浦南革命时谈到思想建设说:“党支部的地点就在李一谔的甪里小学,有事时由阿友、阿大来通知去碰头,有时学习文件《中国青年》《向导》等刊物。”当时革命思想在金山青年中也得到广泛传播,有许多大中学生在上海、松江等地读书,在学校加入学联组织参加学生运动,寒暑假互相联络,如大学生褚士超、方始昌、姚泳雪、庄正衡等人发起成立了“张堰青年学友社”。何旭初(白蕉)、李效文、刘裕昌等人主编出版了《青年之友》刊物,宣传革命思想。在党的领导下,金山(浦南)特支不仅在浦南地区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还把革命火种传播到浙江平湖,据平湖第一个共产党员朱轶凡回忆:“当时是国共合作的时代,国民党主张联俄容共,所以有C.P.名词的流传,尤其在金山,C.P.的活动比较广泛,我从秘密渠道中又接触到C.P.的宣传品,在同志间传阅,我看过《共产主义ABC》和《向导》《新青年》……给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一二事变后,我被召至金山,经李一谔介绍参加了共产党组织。”

另一方面,革命者的斗争精神深入影响毗邻地区。枫泾暴动、庄行暴动、新街暴动和泥城暴动是土地革命时期在江南、在上海郊区较早爆发的农民武装暴动,给予当地反动统治阶级的沉重打击,暴动后许多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被捕牺牲,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长期激励着这一区域广大民众继续坚持斗争。1929年新街暴动失败后,李一谔被捕,在赴刑场途中,神态自若、大义凌然表现了共产党人在敌人屠刀面前的浩然正气,殉难时31岁。在金山地区,除了“让农民俱信仰之”的李一谔,还有“为工农贫民而死,死也心甘”的吴志喜,“随时准备牺牲”的陆龙飞,“革命精神永远不会消灭”的袁世钊,“中国工运之秀苗”黄珊臣,“特殊身份的警官”毛福轩,等等,这些前仆后继的革命先驱们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视死如归,体现的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定执着、对劳苦大众的体恤关注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贞不渝,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在这一地区深入影响和不断孕育,成为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形成了较为扎实的组织基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张堰不仅是国民党县党部所在地,也是中共金山组织的活动中心和县委机关驻扎地。当时,与旧军阀统治时期的县署所在地朱泾相比较,张堰有其独特优势。一方面,张堰已经成为当时与朱泾相抗衡的另一个政治中心。1925年8月,由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领导的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正式成立,李一谔当选为省党部候补监察委员。同年秋,李一谔主持召开国民党金山县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党部(驻地设在张堰走马楼),李一谔当选为常务委员。在这次县党代表大会上,共产党活动家肖楚女出席并作了报告。这一时期,是以张堰甪里小学为阵地开展活动的,发展党员也以就近范围为主。1925年五卅惨案后,国民党金山县党部在李一谔等领导下成立了“上海惨案后援会”,在张堰镇北河沿钱姓祠堂召开五卅惨案烈士追悼会,使参加大会的各界民众受到一次同仇敌忾、痛恨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刻教育。一时间,以张堰为中心的金山县,革命空气蓬蓬勃勃,人民群众的精神为之一振。而代表旧军阀统治的县署(县政府)在朱泾镇,1927年,时任金山县长卸任出走,特支和县党部研究决定把县署(县政府)从朱泾迁到张堰。3月28日,行动未果,迁署失败。国民党金山县党部分裂成以张堰为中心占多数的左派和以朱泾为中心占少数的右派,形成“南左北右”的政治格局。

另一方面,中共党组织在张堰迅速发展壮大。1926年初,肖楚女写信给领导上海地区工人运动的共产党活动家林育南,提出:“张堰云溪学校李一谔系由姜长林介绍加入C.P.的(C.P.即共产党名称的英文缩写),亦可嘱彼在金山作农运,发展独支……”党组织建立后,李一谔利用其在国民党县党部任职的有利条件,在发展国民党员的同时,在国民党左派及领导骨干中积极发展共产党员,包括其在内的最早一批共产党员均由国民党左派发展而来,具有双重党籍。县委成立后,党员成分有很大变化,从知识分子、少数贫苦农民,扩展到农盐民和工人,农民运动也得到广泛开展。据1929年4月7日《浦南县委报告》统计,全县共有4个区委、支部164个、同志1751人(此处同志包括一部分参加革命活动,但尚未入党入团的积极分子)。

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活动不得不转入地下,但由于党组织成立的地点在张堰,活动范围依然主要覆盖张堰,这都与党组织在张堰打下的组织基础、营造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三)行政边界带来的“政治缝隙”。金山(浦南)党组织“三进三出转角湾”,反映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曲折复杂性。转角湾三次成为金山(浦南)县委机关所在地,源于行政边界带来的“政治缝隙”。一方面,沪浙边界具有独特的群众基础。金山与平湖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既是客观因素,也是人文传统,在跨省边界区域开展党组织活动具有天然优势。县委实施大浦南计划开辟转角湾后,积极在当地农民中发展党员,转角湾成为金山、平湖两地党组织活动的中心,当时召开秘密会议和党员接头主要集中在小茶馆、碾米厂和党员家里。县委机关在转角湾期间,还曾秘密组织“红团”进行军事训练,有一二十名队员就住在党员颜书绅家里。县委以转角湾为基点,活动范围扩展至虎啸桥、独山、韩家庙、周家圩、新仓等地,党组织和农民盐民的群众组织迅速增长,星星之火在平湖大地上燎原开来,为金山(浦南)党组织活动打下群众基础。到1929年,发展了145位共产党员,共18个支部。江苏省委在1929年8月19日给金山县委的信中提到,“过去浦南共有支部百余个,同志一千余人,并有区委县委”,说明浦南县委建立之后党组织(包括平湖范围的党组织)发展状况良好。另一方面,沪浙边界存在有利的活动空间。从地理空间看,跨省边界处通常具有“人口流动大、人员情况复杂、管辖范围模糊”的特点,对当时党组织隐蔽活动的条件而言,恰恰具备了有利于革命活动的空间优势。新街暴动后,县委转移至转角湾,平湖县反动当局“深虑警力单薄,不足捍卫”,向省政府请兵,省公安队派了一个连姗姗来迟进驻平湖县城,但命令只是“协同堵防”,而不是“协同会剿”。平湖按兵不动,为浦南县委活动争取到一定的回旋余地。当时《申报》记载,“地处金平两县交界,当局有鞭长莫及之叹”。转角湾成为金山县委机关所在地,具有主动开辟与被动退守的双重特点。

由于各方面因素叠加,革命遭遇重创,金山县委不得不改组重建,县委机关所在地和活动中心也随之转移到革命力量尚存的区域,即跨金山、松江两县边界的亭林和城厢镇,这里有利于积蓄力量,再行恢复组织。总之,无论是跨省界的平湖转角湾,还是跨县域的亭林、城厢镇,无论是主动开辟,还是被动转移,作为县委机关所在地,均具有相对扎实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和边界优势,在革命最严峻时刻,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党的领导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不断恢复、发展和壮大,最终迎来胜利。

三、对县委机关所在地变迁点位及长三角区域红色资源传承弘扬与保护利用的相关建议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拥有丰富而深厚的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2021年7月,上海市制定出台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将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纳入法治轨道,更好推动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2022年3月,《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公布。其中,重点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类,共612处,包括旧址228处、遗址279处、纪念设施105处,为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全力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和建党故事传播高地奠定了基础。

金山地区早期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的变迁历史及相关旧址遗址和纪念设施,是上海红色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县委机关的变迁史及相关旧址遗址点位的研究和保护利用意义重大,既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指示精神,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的相关部署,更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金山区红色资源,推进长三角区域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服务推动区域发展提供独特资源和精神力量。为此,对县委机关所在地变迁点位及长三角区域红色资源传承弘扬与保护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保护,留存记忆。与中心城区相比较,金山区红色资源总体上较为薄弱,体量较小,影响较弱,全区只有1处旧址(袁世钊故居)和6处纪念设施(金山区烈士陵园、李一谔烈士陵园、陆龙飞烈士墓、无名烈士墓、初心馆、新街暴动纪念碑)入选上海市第一批红色资源名录。目前各个点位分散偏僻,加之党史研究和资源挖掘还不充分,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的力度还不够大,有的产权归属复杂,有的已经失去原貌,保护和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以学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和《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为契机,增强对红色资源全面保护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落实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推动信息和数据资源共享,加大区、镇两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形成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工作合力。

(二)抢救性挖掘,修复性保护。中共金山(浦南)县委机关所在地旧址遗址见证了党组织早期发展斗争的历史,是极为重要的红色资源。从目前研究考证看,位于浙江平湖独山港镇的转角湾驻地保存完好,但位于金山张堰和亭林地区的几个驻地,保护利用现状堪忧,特别是具有重大节点意义的县委成立大会会议旧址,相关史料对具体位置表述为“甸山附近”,目前原貌已不存,只留有“张单氏节孝坊”遗址,列入区文保单位,作为县委机关所在地的知晓度并不高,也缺乏相应纪念标识,开发利用更无从谈起。建议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牵头,组织党史、文旅、规划资源、档案、房屋管理等部门深入挖掘研究,积累丰富可考证的历史史料。在此基础上,以中共金山(浦南)县委机关旧址挂牌并设置纪念标识为主题,向区委申请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重点项目,并通过寻访后人、查阅史料、实地考证和梳理核实,确定保护开发利用的具体点位,报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联席会议调查认定,分步实施修复性保护和开发利用。

(三)串点成线,毗邻协同。红色是长三角的共同基因,从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从江苏南京雨花台到安徽合肥渡江第一船,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开展红色资源跨区域联动和共建共享是必然趋势。金山、嘉兴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两地党组织发展相融相生,不仅具有共同红色基因,还形成了党建联建的雏形,在全国首创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毗邻党建特色品牌。中共金山(浦南)县委机关8年时间经历“两省三地”的历史变迁,党组织创建及主要活动地点先后为张堰甪里小学、走马楼、甸山附近会议旧址、平湖转角湾、亭林乡间小学和松江城厢镇等,点位较为分散。建议以县委机关所在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为主线,通过毗邻党建引领,加强金山、嘉兴毗邻地区红色资源协同联动,将旧址遗址和纪念设施串点成线,推动打造红色记忆长廊。建议推动金嘉两地党史研究合作,统筹文物史料运用,加强党的创建史研究,推出系统性研究成果,服务长三角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通过构建长三角红色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出红色主题精品线路,把长三角红色人物、故事、地标串珠成链,利用现场教学、红色寻访、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推出金山、嘉兴两地红色场馆主题展陈,既有机联系,又各有侧重,展现同一段历史的不同侧面,在共享中融合,在融合中彰显特色,打造更加立体多维的长三角红色文化体系。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丁  达)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红色资源金山
抢险当金山
翠挂金山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211246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myasthenic crisis after thymectomy—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