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青 钱明 韩欣芝 宋东 郭婧 郁盛梅
摘 要:为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各高校正大力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在输出中国智慧、技术的同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做到润物无声地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中,成为课程思政改革所面临的难题。文章从课程思政融入留学生专业汉语教学的方式与路径展开探讨,分析总结课程思政案例取得的成效,反思未来留学生课程思政改革方向,对创新国际化办学、建立全学程贯通、全过程育人的国际化培养新模式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融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119-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数量和留学层次不断提升,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最初“纯汉语”语言生发展为“语言+专业”学历生培养和“中文+技能”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师向留学生授业的同时,传道的方式和路径成为留学生课程思政改革新课题。2018年,学院获批国家对外交流项目——“澜湄基金合作项目”,为澜湄沿岸国家开展“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为提升国际化办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大格局,将“澜湄基金”课程——“科技汉语”(轨道交通篇)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研究样本,在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的同时,做好课程思政改革,引导来华留学生加深对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的认识,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
二、留学生“科技汉语”课程简介及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一)“科技汉语”课程及研究案例简介
“科技汉语”是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下设国际教育分院开设的专业汉语课程。该课程是针对通过HSK3级汉语考试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技能训练课,目的是为留学生进入专业扫清语言障碍,重在提高留学生汉语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课程在“1+3”培养模式中第1学期,学时72个。2021年该课程入选“澜湄基金合作项目”课程,结合培训需求编写完成“科技汉语”校本教材,建立多语种数字资源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完成“2021、2022年度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在线培训”任务。
本次研究案例选取“科技汉语”第7章——轨道交通篇,是鉴于“澜湄基金项目”聚焦轨道交通,学院连续8年承办东盟职业交流周轨道交通展演任务,选取该案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研究意义。
(二)“科技汉语”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轨道交通是中国制造的国际名片,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贵州省内首家探索“境外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在2012、2018年连续两年跻身“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截至2022年5月,学院采取“中文+技能模式”开发的涵盖轨道交通“车”“机”“工”“电”“辆”“供”6大模块教学资源包,对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等澜湄国家开展轨道交通技能培训,培训量上万人次,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好评。2021年底中老铁路开通,毕业于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8名来华留学生过关斩将成为首批“中老铁路”正式员工,毕业生在参加“铁路专业理论(机务)培训班”被“老中铁路有限公司”评为优秀员工。
在“澜湄基金项目”课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样本涵盖学历生和短期技能培训生,人员覆盖面广,影响力深。课程思政教学有利于来华留学生感悟中国轨道交通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同时也对未来创新国际化办学、建立全学程贯通、全过程育人的国际化培养新模式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科技汉语”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情况及实施路径
(一)“科技汉语”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思路
课程思政如何与对外专业汉语或技术技能培训能力目标达到理想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潜移默化地实现对来华留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的兴趣与认同,是课程思政改革需要解决的难题。[1]留学生“科技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贯彻“润物无声、求同存异、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做到在专业技术讲授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以实现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教学目标。“科技汉语”课程从2014年课程开设至今,不断改革升级,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建设思路可概括如下:
一是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2]视野拓展到整个行业领域,立意要有时代格局、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才能深入挖掘思政元素。[3]
二是加强课程团队结构建设。[4]课程团队在专业构成上有国际汉语教师、轨道交通专业教师,也有思政课教师,在教师职称和年龄上也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老中青教师。
三是团队组建时要重视团队教师的政治、文化素养的培养,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团队教学能力。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教学研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团队沟通不局限在校内,更要积极建立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共同开展相关课题、校本教材研究,走出国门,借力中外合作办学、中国—东盟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和教育部外交部“澜湄基金项目”三大平台,将团队成员拓展到海外,共同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跨文化领域研究。
(二) “科技汉语”课程思政融入方式和融入情况
1. “科技汉语”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教学设计法:即把课程育人目标、德育元素、思政点,列入教学计划和课堂讲授的重点思考内容,进行教学设计。[5]
隐形融入法:隐形融入法将德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进专业、融课程”,在学院内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制教学(PBT)、三位一体(PBL)考核”“翻转课堂”“体验式”教育教学等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使德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进专业,融课程”。
信息技术法:信息技术法运用“互联网+”教学展开线上思政,一是不断提高新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水平,丰富融入育人元素的教学材料展现形式。二是开展“互联网+”教学,进行课程线上平台学习资料中思政元素挖掘。三是推进SPOC形式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提高在此基础上的智慧教室利用率等。提高新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水平,开展“互联网+”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形式。[6]
2. “科技汉语”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情况
思政教育有别于高职独立开设的思政课程,它将思政教育贯穿学院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目标。[7]
“科技汉语”课程采用任务型教学,思政教育主要嵌入三个任务板块:一是通过在任务一轨道发展史概述中嵌入京张铁路建设历史,展示中国轨道人自强不息的铁路精神;二是在任务二轨道交通专业概述中讲解我国提出的泛亚铁路建设背景与目的,使留学生明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含义;三是要在轨道交通文化简介环节嵌入中国文化中的匠人精神,使来华国际学生的青春热血带上“匠味”,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深刻体会中国轨道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留学生“科技汉语”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路径
1. 教学设计思路
案例思政教学从轨道交通与思政教学两方面结合入手,讲述中国轨道交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怀“匠心”、炼“匠行”、筑“匠魂”的脉络层层递进深入,向来华留学生展示中国轨道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轨道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轨道精神以及通过讲解中国“一带一路”铁路建设传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 实施路径
思政教学从传统无思、少思的被动道理灌输,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实地参观、互动交流、任务型阅读等方式开展沉浸式学习和思考,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团队通过实践总结出怀“匠心”、炼“匠行”、筑“匠魂”三个教学实施路径。
怀匠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在起点时心怀的承诺与信念,是困境时履行的责任与担当。中国轨道人所怀初心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怀苍生、怀揣为民的“灼灼匠心”。中国轨道精神就是传承“为国为民心”。
炼匠行。宝剑锋从磨砺出,想成为行业翘楚、大国工匠,必须练就“过硬匠行”。中国轨道走过了百年,百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在高铁建设上,不论是里程数量还是质量都傲视全球。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从一条京张铁路到当前的14.63万公里铁路网,从没有高铁到3.79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铁网, 一个个首次、一项项全国乃至世界之最,让中国轨道精神焕发着闪耀光芒。
筑匠魂。“以德筑魂”,成就“人为本,德为先,能为上,行为善”工匠魂。教育秉承“育人为本、树德为先”。工匠之魂是德行,轨道交通行业须遵守“一信四德”(一信即诚信,四德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3.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及教学成效
“科技汉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应建立以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以检验教学实施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8]过程性评价的量化指标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是总结性量化指标。过程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使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化管理,科学、真实地对学生学习给予客观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思政教学方式。
一是首次提出的怀“匠心”、炼“匠行”、筑“匠魂”课程思政实施路径,适用于职业教育各个专业,可推广辐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旅游专业,可嵌入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以一腔爱国热情,用一生的时间游遍中国的故事。讲解旅游鼻祖——徐霞客所怀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初心;而后通过“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游行无碍”基本完成了2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一过程是炼匠行。最终感悟“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的匠魂。
二是以课程思政建设为起点,开展教学总结,经验分享等教学活动,推动其他国际汉语课程思政建设,为未来提升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及在海外开办鲁班工坊做好相关的教学科研准备,打下良好的建设基础。2023年5月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2023年高技能人才‘中文+技能(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方向)在线培训暨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培训第四期”开班,培训增加了装备制造方向的专业课程,来自老挝、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嘉宾,通过视频会议方式,就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培训等内容展开研讨,共同致力于推动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助力东盟共同体建设和地区一体化进程。
三是教学内容要兼顾中国国情与国际视野。案例教学内容涉及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历程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和泛亚铁路建设情况,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轨道交通发展情况,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合作概况,让他们在了解中国的同时保持国际化的视野去看待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前景。
四、结语
留学生“科技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协同育人。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国际化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会说汉语的专业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思政这一载体,将中国文化和精神输出到来华留学生所在国家。[9-10]做好课程思政要从提升授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入手,避免陷入留学生无须开展思政教育的误区。
其次,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重视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目前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还是一个新研究领域,需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党性强的师资队伍,也亟须完善队伍的专业性和管理模式,开展留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
最后,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课程思政轨道交通“跨学科”团队建设基本完成,总结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发现,整门课程缺少整体课程思政规划,无法发挥学科间的协同育人效应,学院层面的教师协作、课程交互还需加强,未来仍需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组建跨学科思政团队,共同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参考文献:
[1] 汤明. 留学生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与改革路径[J]. 教师,2022(18):6-8.
[2] 黄颖鹏,施江敏,王应炜,等. “课程思政”在医学留学生外科教学工作中的融入[J]. 公关世界,2022(08):105-106.
[3] 张甲. 新时期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 高教学刊,2022,8(04):14-17.
[4] 龚艳霞. 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 办公室业务,2022(04):45-46.
[5] 程佳韫. 将课程思政融入来华留学生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6):30-32.
[6] 周茹,郑婕,汪静,等. 来华医学留学生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探索——以“药理学”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2(19):173-176.
[7] 刘晓惠. 新时代来华留学生语言课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4):43-46.
[8] 陈絮蒙. 中医药文化背景下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7):82-84.
[9] 罗艺. 来华留学生汉语综合课程思政教改实践[J]. 红河学院学报,2022,20(01):143-147.
[10] 葛新新. 来华留学生汉语综合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反思[J]. 南方论刊,2022(11):86-87+94.
(责任编辑:黄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