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敏惠
[摘 要] 从殷商王朝“天命玄鸟”的始祖图腾,到《琅嬛记》中“燕子佳人”的民间传说,燕子在宫阙楼台与寻常百姓屋檐下不断徘徊。文人笔下的“燕子”意象表现出多变与朦胧的特征,具有丰盈的情感寄托与象征意蕴。唐、宋时期的时代断层与精神分野相对明晰,与此相一致,“燕子”意象逐渐“由单化双”,往往表现为“双宿双飞”,其意涵不断生成演化,从“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大开大合的唐人胸襟转变为细腻深婉的宋人柔肠。唐以前题双燕者多发“正题”,由唐入宋后则逐渐转向“反题”,闺阁绮愿、家国隐忧、仕途之悲和故土之思等共同凝铸成“反题”背后的残伤心境。
[关 键 词] 双燕意象;正题;反题;文人心境
燕子同鸳鸯、雎鸠一样,是承载着民间关于美满婚姻期待的“爱情鸟”。燕子双飞,更成为中国文人眼中忠贞爱情的化身。“双燕”一词在《全唐诗》中已广泛出现,共有78处。宋朝词兴,与“双燕”产生直接关联的爱情主题更易于入词,仅以《全宋词》所录之词来计,“双燕”一词共出现150多处。可见唐宋“双燕”已形成独立意象群落。
“双燕”作为文学史上象征爱情的典型意象,唐宋间在正题与反题两种寓情模式间不断流变,最终于不同的时代语境下聚至一处确切的焦点。正题,即借双燕意象寄托正向的喜悦与美好的愿景,大唐盛世使文人对“双燕”意象的阐释更倾向于正向的憧憬与祝福。反题,即托双燕意象排遣愁绪,抒发郁愤的感伤心绪,反题“双燕”在宋朝士子笔下渐成风气。“双燕”意象在唐宋之间的流变并非一种由正题向反题转变的线性过程,而是在文人个体创作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轨迹。本文将从心境与语境双重角度梳理“双燕”意象的流变轨迹。文人心事勾勒时代环境,国家疲敝引发民生疾苦,“双燕”从唐朝轻盈跳荡的阳光下渐渐飞入了宋朝疏暗萧条的帘幕之内。
一、正题化闲笔:从“因单羡双”到“以双衬单”
唐人咏“双燕”者多通达豪迈语,常人见燕成双则心生喜意。他们大多无法透过双燕看出自身命运的深一层悲凉,只是借双燕寄托美好愿景。尽管不乏“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①的感叹,也有“片云离岫远,双燕念巢忙”②的隐趣,但是多数唐人仍将“双燕”视作失意人生的慰藉与勉励。同时,“双燕”最初指向的爱情母题也在一代代人笔下以不同形式被反复书写翻新。
词体诞生之初承接诗境,多正题“双燕”,如五代欧阳炯《贺明朝》下片:
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情人因种种原因不得相见,而双燕“不谙离别苦”,依旧自由往来、朝朝暮暮。相思虽苦,但词人对双燕依旧怀有“羡意”,自怨别离的“移情作用”尚未发生于“双燕”意象之上。正因己身之孤独,反羡双燕之长日缱绻。
北宋苏轼也有咏双燕之作,却别出心裁,从远在家乡的妻子处落笔,遥想妻子牵挂自身。但苏轼自知归期,明了夫妻仍有重聚之日,虽伤别离而未达怨别离的程度。此时东坡与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相别经年,便作出这首《少年游·润州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③
苏轼并非想见双燕而后“因单羡双”,而是转向“以燕喻己”的深度。愿姮娥怜“双燕”,也是望天怜己,似苦实盼。姮娥为“双燕”照见画梁,即是照见了还家的方向。虽不全是正题本色,亦是借“双燕”意象喻夫妻终将重逢之意。“双燕”在东坡词中依然稳定发挥着传统文学意义上恩爱夫妻代言物的正题作用。
词人生活美满,则词中“双燕”意象多为正题下真挚情感的点缀;词人陷入落单无聊的境遇之中,词境疏离散淡,“双燕”意象便转向排遣寂寞的闲笔。诗词的情感在落寞中再度丰盈,愁怨与沉痛喷薄而出,词人移情于物,是推动“双燕”意象向反题转化的重要基础。反题意象往往内涵深广,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融入文人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后开辟出自题的新境。后文将会浅议“双燕”反题意象的扩大与自题双燕的形成过程。
宋代双燕词少快意率性词句而多低回咏叹之语,晏几道《临江仙》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承五代欧阳炯词意,兼有宋人缠绵悱恻的深味。此句取自五代翁宏《春残》中一联,但翁宏全诗句句相隔,诗意全断不成篇。虽得此警句,而缺乏诗境衬托,无法带来“以双衬单”之感。晏几道词有前后相关情节的铺垫与呼应,至此句则恰好一点愁思捶心间。“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曾”暗示“今非”,正是今日的缺憾才引发文人悼念往昔。时空的错位感赋予双燕意象“以双衬单”的深广意蕴。
正因燕子的来去象征着某种“消逝中的重现,重现中的变化”①,“双燕重又来”逐渐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正向情感寄托。李景元词曰:“向尊前拟问,双燕来时,曾过秦楼?”晁端礼词曰:“莫把绣帘垂下,妨它双燕归来。”在爱情的正题场域中,也坚守着“忠贞”“患难不离”“念旧”等中国知识分子欣赏的品质。象征美满爱情的同时,双燕也凝固为一种“相思”的文化符号——贺铸为双燕正题在宋人笔下的翻新流变做了浪漫的总结:“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②,一字相思,唯有双燕能寄。
二、反题出新解:飘摇时世下的迷途双燕
随着双燕意象的不断抽象与沉淀,它不仅成为相思柔肠、思归故里的代言,更升华为岁月变迁的时间丈量物。李白的《双燕离》中便有“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③的感伤之语,一种对黑暗现实与命运沧桑的反题开始酝酿。《双燕离》作为乐府旧题,题中即已暗示离别之苦,可见双燕反题意象的萌芽时期可追溯至汉魏时代。李白《双燕离》中饱含对历史巨变的反思与自怜自艾的吟唱,拓展了双燕在歌咏爱情以外更宏大的悲剧内蕴。
见双燕而悲者,历代皆不乏其人。大多文人见双燕而引发的是关于游子身份的联想。这种较为常见的反题本在“双燕”意象运用中居于次要地位,如今却在饱含家国兴亡之悲的宋人眼中无限放大。柳永带有宋朝游子的典型气质,易于忧郁而沉醉当下。“暮天”意象成为柳词感伤意境的支点,词人在暮天之上想象出了两点燕痕,吟出“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④的伤情之调。由唐至宋,“暮天”不改,“断鸿声”犹在,然而宋人由于生逢弱世,对闲愁别恨具有更敏锐的感受力。
“双燕”本无关传书送信。“鸿雁传书”“鱼传尺素”是象征传书的常见意象,以“双燕”指代互通音信却较为少见。柳永却于此词中责怪双燕“难凭远信”,借助婉转多情的想象将略带陌生化的两件物事串联一处,另辟一番新境。“双燕传书”成为游子思故乡的代名词,“双燕”所传之书只有一个目的地——故乡。这种“燕传家书”的描写在宋以前的诗文中较少出现,恰迎合了宋人羁旅忧思的凄凉心境。词人借本不可能实现的“双燕传书”达成对自身命运的苦嘲。原本象征家庭和满的正题本色再一次在一种思乡而不可归的自伤中得到了消解。柳永的《玉蝴蝶》并非孤例,贺铸在另一首《伤春曲·满江红》中也道出了这层寥落境界:
芳物大,都如昨。自怨别,疏行乐。被无情双燕,短封难托。谁念东阳销瘦骨。更堪白纻衣衫薄。向小窗、题满杏花笺,伤春作。
贺铸在“双燕”之前又添一笔“无情”,此时作者的心境是“自怨别,疏行乐”。立于游子视角从远方望乡,“托信双燕”看似一笔闲话,实则破除了以往“双燕”必与旧巢旧家园相连的传统比兴方式,成为一种更自由的意象素材。
宋人阅景观物,总生“闲逸”气。正如贺铸在他的《小重山》(其二)下片中写道:
歌断酒阑珊。画桥箫鼓转,绿杨湾。坠钿残燎水堂关。斜阳里,双燕伴人闲。
“斜阳”在宋朝文人的笔下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有着弥散而深广的指向——慵懒闲适的悠然、仕途失意的咏叹、爱情分别的轻愁、家国飘摇的苍凉。“双燕”的正题意蕴相对淡化,渐渐去生命化而趋向情景化与情境化,化为“词景”与“词境”的一部分。
三、自题感兴亡:从“以燕喻己”到“以燕伤时”
唐人的胸襟博大,容纳四海,而宋人心境较为内敛,好向内自省,探索生命的哲思,江山愈狭,则文人心境愈窄。南宋文人不再将“双燕”视为吟咏他者的起兴物,而是转向“以燕喻己”,以双燕隐喻因时而发的个体愁绪。太平岁月的正题化作了烽烟在望的反题,伤时而歌、向外抒发的反题最终落回了自身。“双燕”也从单纯起兴物实现了向具备隐喻能力的复杂意象的转变。
“王谢堂前燕”的咏叹在两宋时期并不少见,贺铸在金陵怀古词中首次引入“双燕”来遣怀思:“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水调歌头》)虽是化用唐人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旧诗,但却将其中的“燕”主动构织成“双燕”,这在与“王谢堂前燕”相关的无数“乌衣巷文学”再创作中无疑是首例。贺铸之后,亦不乏相和之作,如元代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中的“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①,其中“双燕”之典显然是受到了贺铸金陵怀古词的影响。当堂前的双燕慢慢凝固成一种时间的特定衡量单位,“双燕”不仅成为永恒故乡所在的“空间象征”,也成为一种“时间象征”。
两宋之交,词人吕渭老的金陵怀古词《眼儿媚》中也有“双燕”意象:“石城堂上双双燕,应傍莫愁飞。春江艇子,雪中梅下,知与谁期。”吕渭老此词也是对金陵怀古意象的翻新转写。唐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富贵无常之语已成为对南宋遗民莫大的讽刺。
“双燕”作为历史坐标物,仍旧“北去南来自在飞”②“一年一度到江南”③。“双燕”能达,而人不复至,燕与人之间两相对比带来的落差感催人断肠。“知与谁期”实是“不知与谁期”,“双燕”在南宋词人笔下成为故国旧忆的象征,浓缩着爱国志士胸中的国仇家恨。“双燕”在南宋词人笔下化作一个意境开朗宏阔而又不失风雅的感伤意象。南宋王朝的“双燕”,背负着文人亡国失乡、无路请缨的沉痛,它们所承载的情绪不再灵动轻盈,更多象征着文人家国残破的失意与惘然。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双燕”似乎绕了一大圈,仍旧归于李白《双燕离》中的初始意象:“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历史在轮回中重现,“双燕”在重现中飞向永恒。
四、结束语
从爱情词中多别离语、游子词中多思归语,到双燕传书多闲愁语,再到怀古词中多念旧语,“双燕”意象背后隐含的书写空间在宋人笔下不断扩大,其声转哀。“双燕”意象在宋代词人笔下不断重复、翻新乃至新题。尽管大多数双燕词相较于其他意象组合往往流于浅薄或意境重复,乏高妙语,但胜在情真意笃、因情而发,吟之愈多愈能见出一种宋人普遍的文化心理与感伤心境。宋代外患重重,文人戍边救国、收复失土的道路几乎无望;内忧不断,党争政治互相倾轧,知识分子思想愈发转向对生命的思索与哲理的高度。宋朝多“闲人”,“闲人”易感伤。时代流转,观燕之人的心境早已不同。沿着“双燕”年年岁岁不变的轨迹,我们将从更广角度、更深层次观照宋代文人百转千回的心境。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顾学劼,笺校.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沈雄.古今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高峰.晏殊、欧阳修关系的交恶与词风转捩[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4):34-44.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注释:
①[唐]杜甫:《宋本杜工部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第132页。
②[清]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第2697页。
③[清]沈雄:《古今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93页。
注释:
①高峰:《晏殊、欧阳修关系的交恶与词风转捩》,《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第34-44页。
②[清]周济:《宋四家词选》,中华书局,2022,第12页。
③[唐]李白:《李太白集》,商务印书馆,1940,第21页。
④[清]周济:《宋四家词选》,中华书局,2022,第9页。
注释:
①[清]舒梦兰:《白香词谱笺》,中华书局,1982,第101页。
②[南宋]杨万里:《诚斋集》,上海书店,1989,第258页。
③[南宋]杨万里:《诚斋集》,上海书店,1989,第2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