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田
汇川参与研发的小米超级电机V6s电机,图为电机内部结构
日前,一家“隐形冠军企业”汇川技术(以下简称“汇川”)引发国内外关注。
在第三方统计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前十榜单中,汇川是上榜的三家国产企业之一,公司也被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提及。5月17日,汇川技术还接受了46家机构的调研,包括了基金公司、海外机构等。
虽然在大众视野里名声不算显赫,但汇川却是不少耳熟能详品牌的“幕后功臣”,比如参与了小米汽车重要组件超级电机V6s的研发。
2003年,前华为工程师朱兴明创立了汇川。从当时的变频器厂商,到如今国内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龙头企业,去年,汇川实现营业总收入304.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工控界小华为”“下一个西门子”等美誉纷至沓来。
在交出一张不俗的成绩单后,该公司董事长朱兴明不止一次表示,未来几年出海将是汇川的第一战略。目前,汇川在海外有三家工厂,一家在印度,两家在匈牙利。
但在保护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并非所有人都看好汇川。资产管理巨头富达国际投资总监认为,考虑到西方和日本竞争对手的知名度,汇川的海外扩张可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刚创立的汇川只掌握一项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变频器矢量控制,靠着变频器和电梯一体化控制器这两款产品,杀入了通用工业和电梯行业。
此后数年里,乘着房地产行业的东风,汇川在数年内销售额就突破了亿元。赚到第一桶金后,汇川沿着工业自动化的思路深挖,开始向PLC产品进军。
工业自动化系统大体可以分为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器等多个层级和类别,变频和一体化控制器都属于驱动层,而全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则属于更为复杂的控制层,也是工控设备控制层技术难度最大、高端制造领域必不可少的设备。
作为国内较早介入PLC的厂商,汇川占据了先机,并在2010年上市后持续拓展产品线,最终成长为如今营收超300亿元的行业巨头。
2016年是汇川的重要年份。那一年,已经布局国内光伏逆变器行业的汇川,决定放弃这一业务,这被创始人朱兴明认为是公司“史上最大的战略失误”。但收之东隅失之桑榆,同年,该公司决定发力新能源车及工业机器人等相关产品,这也成为未来多年的重要营收。
考虑到西方和日本竞争对手的知名度,汇川的海外扩张可能并不容易。
小米汽车SU7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被称为“大三电”,是影响造车成本和产品质量的关键组件,后两者都是汇川原有技术的延伸范围。在乘用车领域,汇川与广汽埃安、小米等合作密切;而在客车领域,则和行业巨头宇通客车合作开发新能源客车的五合一总成,帮助后者登顶全球最大份额的新能源客车生产商。
据汽车产业服务平台NE时代统计,2023年,汇川技术子公司汇川联合动力以84.8万出货、10.2%市占率,力压特斯拉、紧追比亚迪,位居国内电控企业第二,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类似的表现,也体现在工业机器人领域。SCARA机器人是一种圆柱坐标型的特殊工业机器人,负载小、速度快,主要从事快速分拣、精密装配等工作,这也是汇川较为强势产品之一。
德佳咨询旗下品牌MIR睿工业统计显示,2022年,汇川SCARA机器人国内份额为17%,排名第二,产品主要应用在3C制造、锂电、硅晶、半导体等。
亮眼的表现,也为汇川赢得了“小华为”的称号,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汇川时也引用了这一名头。
今年年初,国信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汇川在新能源车方面的业务已进入收获期,正加快布局工业机器人,在产业升级趋势下,长期成长空间广阔。
尽管业界与坊间也热衷于将汇川与西门子等巨头相比较,但不客观的比较无异于捧杀,从技术和品牌认知来说,汇川的出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工业领域,一家企业要想成长为巨头,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无论是欧美的西门子、阿西布朗勃法瑞(ABB),或是日本松下、三井,其公司或前身都是百年企业。
而汇川成立不过20年,出海之路也才刚起步。2022年,该公司才确立跨步国际化战略,同年海外收入占比仅为3.85%,主要仍以电梯产品为主,这也就意味着其在电梯产品外,都缺乏明显的技术优势或海外美誉度。
去年,汇川海外收入虽然增速高达90%,但17亿元的数值,仅占公司总营收不到6%,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汇川相关负责人在2022年接受中国工控网采访时也坦承,汇川与国外巨头的主要差距,是工业软件和半导体器件上的技术差距。这也是众多国内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不过公司已战略性地“压强式投入”。
国联证券一份研报指出,起步更早的欧美和日系品牌各有所长,德国企业擅长各种工业领域的解决方案,日本企业擅长高端定制化产品,而美国企业擅长软件和工业互联网,目前国内工控企业在品牌影响力和营收规模上,与国际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如下游行业主要为化工、石油和电力等中大型PLC,国产化率仅为5.5%,具有较大的国产化空间。
而国信证券的调研报告则认为,外资品牌凭借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和品牌知名度广等优势,占据高端市场,以中大型客户为主。我国工控产业起步较晚,在近几年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国产品牌技术逐渐缩小差距,凭借本土化、性价比、服务响应等优势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占据中低端市场,并向高端市场拓展。
以小型PLC产品为例,2022年,汇川以11.9%的市占率超越日本三菱(9.8%),站稳了国内市场第二的位置,但与西门子41%的市占率相比,差距仍非常明显。
按照汇川的说法,截至去年三季度,其通用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小型PLC的国内占比在15%~25%之间,但国际占比最高的通用伺服系统也仅为5.3%。
汇川与国外巨头的主要差距,是工业软件和半导体器件上的技术差距。
富达国际投资总监Catherine Yeung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的优势是低成本和强大的供应链,甚至能持续跟进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但前提是必须赢得客户的信任,因为自动化系统或工业机器人产品是生产线的关键部分,而考虑到西方和日本竞争对手的知名度,想获取信任并不容易。
相比外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均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工业机器人领域对中国企业来说,或许是更适合弯道超车的赛道。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四大家”的说法,即日本的安川电机、发那科,瑞士的ABB以及德国库卡(已被美的收购)。咨询机构智研咨询的报告称,以这“四大家”为代表的企业位居竞争的第一梯队,发展较早,技术较为成熟,而汇川等国产机器人头部品牌则处在第二梯队。
从国内市场情况来看,去年是国产机器人高速发展的一年。MIR睿工业数据显示,内资工业机器人增长率高达28%,而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到52.45%,从销量口径上首次实现对外资品牌的反超。
自研能力是汇川有望向第一梯队挑战的底气之一。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器是占工业机器人成本70%的三大核心部件,对于以控制器、伺服系统起家的汇川而言,前两者均为此前技术的延伸,可实现自制。
庞大且不断新增的需求,给予了汇川等工业机器人企业充足的市场空间和试错机会,自2013年中国首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之后,中国一直是最大的市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6倍,排名全球第5位,且与排名第4的日本(397台)差距很小。
《金融时报》认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可以让中国企业使用自己制造或从国内其他供应商那里获得的零件,这有助于他们提供比外国竞争对手更便宜的产品。
汇川推出的六关节机器人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指出,中国的目标是首先在机器人领域实现自给自足,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引领该行业,目前中国的机器人公司也在获得全球市场份额,总的来说是“快速跟随者”,但可能最迟在中期,就会像外国机器人生产商一样具有创新能力,同时还享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汇川现正大力发展的是六轴关节型机器人,主要竞争对手就是安川和ABB等。这类机器人内置有六个伺服电机,可驱动六个关节轴的旋转,具有高灵活性、超大负载、高定位精度等众多优点,可用于工业领域的自动装配、焊接、切割、喷漆、搬运等多个场景。而汇川通过搭建技术平台,推出了多款重负载大六关节机器人。
在象征着未来的人形机器人方向,也与汇川存在一定的技术关联性,如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电机技术、直线驱动等,人形关节核心零部件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基础同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商业帝国同样如此。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汇川这样尚在高速增长的企业,不妨多些耐心和信心。
步步为营而非迅速扩张,或许才是汇川今年海外业务的写照。今年5月,在被机构问及通用自动化业务出海发展目标时,汇川表示该业务的出海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将积蓄客户和销售渠道资源,建立本地团队,营造客户口碑。
朱兴明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机器人制造商在保持全球供应链运转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不容易受日益抬头的全球保护主义的影响。他坦言,希望在5年内,争取跻身全球工控行业前三大企业之列。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