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莉莉
2024年5月23日,法国巴黎,奥运会吉祥物现身人权广场
Uber车走走停停。开到巴黎新桥时,索性停住了。我掐表一算,整整15分钟,我叫的这辆网约车在巴黎没前进过哪怕一米。
还没等我开口,司机就在前排一通“输出”:“看到了吧,Ici cest Paris(这就是巴黎)!奥运会搞死了巴黎!”
此时距离巴黎奥运会正式开幕还有两个月,我来到这座城市,却意外发现了“两个巴黎”:一个雍容华贵,是“世界之都”,代名词是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和香榭丽舍大街,以及无数让人眩晕的名牌奢侈品店。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也将在一百年后重新回到这座城市,并将于7月26日开幕。
另一个巴黎暗流涌动,是“震惊之都”,代名词则是奥运前被物价疯涨和交通阻塞震惊的巴黎本地人,以及那些动辄以“奥运”之名的公共政策,搅乱了巴黎人的日常生活。奥运会让世界为巴黎注目,但给巴黎人带来的各种麻烦,也着实让巴黎人震惊了一把。
新桥封路,无数汽车只能走桥底通行。但这也只是名义上的“通行”,因为桥下的汽车,都快排到几公里之外的香榭丽舍大街了。
我问司机:可不可以这样说—外国人正在拥向奥运,法国人正在逃离巴黎?司机转头向我眨了眨眼,点头如捣蒜。
我当天的目的地是法国足协,从凯旋门上车,叫了辆uber,结果发现还是辆大奔。上车和司机寒暄了几句后,就开启了漫长的堵城之路。原本只有三四公里,十来分钟就能到,却因各种拦路施工、桥梁限行和交通堵塞,寸步难行。
怕我无聊,司机很贴心地和我聊天,告诉我:你现在来巴黎是正确的,再过两个月,这里就要成大工地、大闹市、大批发市场了!
2024年1月19日,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发生交通阻塞
听完司机的话,我人都麻了。举起手臂看表,四公里的路,堵了足足一小时。我果断叫停了这次网约车服务:“靠边停一下,我不去法国足协了。”
“你不去就对了,要去的话,咱们估计还得再开一小时!”
即将举办奥运盛会的巴黎,难道真的如司机所说,正在经历“外国人拥向奥运,法国人逃离巴黎”?
带着疑问,我在巴黎一区、意大利广场和密特朗图书馆,分别约了三个旅居巴黎的中国朋友,得到的回答惊人的一致:司机小哥所言不虚。
“在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预计将有超过1500万国外游客访问巴黎。”
据法国《解放报》的报道,在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预计将有超过1500万国外游客访问巴黎,而整个法兰西岛大区的人口也只有1240万左右。
混乱的组织、拥挤的交通、巨大的交通拥堵、管理不善的人群、交通限制、罢工运动、酒店和餐饮业的价格上涨……奥运会开幕式前夕,塞纳河畔,包括埃菲尔铁塔、卢浮宫、荣军院等等景点的一大片区域,甚至还需要出示二维码和通行证,才允许进入。
在很多法国人心目中,这种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恐惧,似乎难以细数和量化,但他们都觉得,这种日常恐惧完全可以溯源,就像司机所说的那样,“源头就是给巴黎和法国长脸的奥运会”。
根据我那个在巴黎一区开餐饮店朋友A的说法,他家开的两家分店,和总店有一定距离,这就意味着,随着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临近,他需要在原材料的配送方面进行全方位升级。
朋友A为此颇为犯愁:总店和分店分别位于塞纳河的左岸和右岸,这意味着原材料的运输需要跨河,而望着如今“回个家都超级塞车”的巴黎城区,很难想象被堵在路上的食品原材料,在气温日益升高的夏天,会给店铺的生意带来多么致命性的影响。
2024年4月17日,法国巴黎,游客参观卢浮宫博物馆
朋友A祭出的最后一招是:“实在不行,只能靠人工自己送料了。踩单车或者开电动车,没辙了。”
同样没辙的,还有在巴黎做自由撰稿人的朋友B。作为一名小有名气的写作者,这些年他在巴黎的生活随笔,为国人了解法兰西生活和文化推开了一扇中法文化交融的窗。今年夏天,他接老父亲来巴黎,花了快两小时的公交+地铁+再转公交,他打算短暂逃离巴黎。“公共交通太难了,真的,越是临近奥运会,普通人想自由穿梭在巴黎就越难。”
很多社会问题,不过借奥运发酵,奥运加速了这些社会问题的发作速度。
现状越难,约稿反而越多。不少国内媒体和出版社的编辑都和朋友B建立了联络,所以越是临近奥运会,他就收到的约稿越多,主题出奇一致地指向了一点:奥运会期间的巴黎生活。这也让他哭笑不得:“有稿费谁不愿意挣呢?但一想到我在奥运期间大概率会离开巴黎一段时间,就只能拒了。毕竟到时候人都不在巴黎,咱也不能凭空编不是!”
朋友B是个喜爱清静的人。好多年前从国内来巴黎定居,奥运会的到来,让他越来越体会到了生活便捷性的下降,以及公共措施对普通人的不友好。所以他近期正在制定“逃离巴黎计划”。“我想去南欧租一套房,喝一杯咖啡,然后安安静静地写一本书。”
和自由写作的朋友B不同,朋友C在巴黎是一名朝九晚五的打工人。地铁是他上班的唯一交通,但他需要换乘两次,一共搭乘17个站,才能从郊区的房子来到巴黎繁华的CBD拉德芳斯上班。朋友C表示,巴黎地铁的罢工,“恐怕会在奥运期间迎来一波新高”。
细心的他统计过一个数据:过去三年时间里,他一共经历过55次地铁罢工,平均每个月都能经历1.5次,一共耽误了自己超过5小时的上班时间,被公司罚款超500欧。
朋友C明确告诉我:“奥运会期间,这种情况只会更严重。奥运是很美,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呢?”
当外国人对巴黎奥运会心驰神往时,而不少巴黎本地人,则拿起了互联网的“武器”,开始对那些有意在奥运期间来巴黎旅游的外国友人进行“批量劝退”。
雷奥·诺拉(Léo Nora)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做劝退工作的法国网红。
她在TikTok上拥有1.7万粉丝,2023年11月,她发布了一段视频,浏览量接近百万。“大家千万不要来巴黎看奥运会,”诺拉在视频中这样说道,“你来了,会发现自己过得很糟糕。”
至于为什么不推荐,诺拉给出了原因:第一,公共交通价格上涨,公共网络组织不善。“请大家相信我,巴黎目前的公共交通网络,还远远没有为奥运会做好准备。”
随后她话锋一转,表示巴黎人已经准备好为奥运会而战斗了:“请你们不要来巴黎!我们巴黎人,已经准备好战斗了!奥运期间的巴黎,会变成人间地狱!”
最让诺拉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奥运会期间巴黎城区的交通枢纽—巴黎地铁的票价将翻倍上涨。去过巴黎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西欧国家里,巴黎地铁的单程票算是相当便宜的了,2.1欧(约合人民币15元)一张,你甚至可以坐到十公里之外的郊区。但奥运会一来,所有的便利都灰飞烟灭,地铁单程票直接翻倍涨价到了4欧/次!
2023年9月18日,法国巴黎,地铁停靠在甘必大站站台
诺拉在视频中说,劝退外国人来巴黎,“绝对不是因为我排外,绝不是我不想和其他国家的朋友交流”,而是因为巴黎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我们所有人和游客。我甚至不知道我们如何才能在人行道上行走”。
为了让更多外国网友看到这个视频,诺拉甚至暂时放下了法兰西民族对自身语言的自豪感—她出镜时说的不是法语,而是可能会让部分法兰西本土主义者翻白眼的英语。
这位诺拉可谓用心良苦:“我们的目标,肯定不是抨击巴黎这座城市。当我看到所有问题堆积起来时,我觉得我们有必要继续传播这些在巴黎居住过才能体会到的经验。大家都觉得巴黎浪漫,理想化,我也不希望我的这一个视频就彻底摧毁这座城市在所有人心里的美好印象。但我觉得,大家有权利知道更多。”为了证明自己并非排外,她在视频里明确表示,欢迎所有人在非奥运期间来巴黎旅游和居住。
同样在TikTok上,另一位名叫米兰达的巴黎人比诺拉粉丝更多,15万。当然,她的态度更为激进。
在一段观看次数超过75万次的英文视频中,米兰达直言不讳地呼吁计划前往巴黎的游客“取消一切”。
“请取消你的Airbnb,你的门票,因为这(奥运会)将是一场狗屎表演。你绝对不希望待在这里。”
米兰达的呼吁似乎不无道理,虽然法国政府和奥组委多次呼吁,在巴黎奥运会期间,住宿价格不得上涨,但各大酒店和民宿眼瞅着100年后才回到法国的这一“大商机”,表面一口答应,实则默默把价格牌往上翻了又翻。其中巴黎当地三星级的酒店最为夸张,根据《费加罗报》的报道,记者在实地探访之后发现,平常一晚三四百欧的三星级酒店,奥运期间竟然飙到了上千欧!
这种在奥运期间“定价三倍起步”的酒店,在巴黎还有很多。而不光是住宿,巴黎现存的社会问题,比如劳工报酬、无家可归者、交通限制、交通网络和物价上涨也在奥运前就已经是尖锐的社会问题。法国《观点周刊》就下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论断:很多社会问题,不过借奥运发酵,奥运加速了这些社会问题的发作速度。
责任编辑何任远 hry@nfcmag.com